榫卯丨若合一契 浑然天成

 

相傳,工匠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六根木條製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

相傳,工匠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六根木條製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

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

《集韻》有載:“剡木入竅也”。

俗謂之“榫頭”,亦作“筍頭”。



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傢俱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這種形式同時也常見於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



據《中國古代傢俱鑒定實例》考證,中國榫卯結構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們居住的木結構房子裡便已出現,甚至早於漢字歷史。



其後至春秋戰國得到廣泛應用,到宋代開始愈趨於成熟,明清達到最高水準,自成體系,源遠流長。



王世襄曾著作稱,“切削榫頭之水準構件稱為橫杆,而切削榫孔之垂直構件則稱為立柱。”



中國傳統傢俱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靈魂就是榫卯結構。整套傢俱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類輕工製造史上堪稱奇跡。



中國傢俱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俱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也是中國建築中最早具有科學設計意義的語言。



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榫卯結構連接起來才能組成建築。



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範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俱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作為中國傳統建築與傢俱工藝中的精髓,榫卯結構可以說是高級版的立體拼圖。



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就會緊緊地相握,不再分離,從此木頭就有了生命。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北京的紫禁城、天壇祈年殿、大觀園,山西的懸空寺……

中國古代很多採用榫卯結構建造而歷經百年不倒的建築傳奇,除了由於木材的延展力強之外,正因一個個的榫卯在挽手維繫著。每當榫卯構件受到更大的壓力時,就會變得越牢固。



除了精美、實用等優點,傢俱榫卯結構透出的內蘊陰陽、相生相剋、以制為衡的道家思想以及老祖宗順應木材本質而製作的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觀,成為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和意境的載體。



在漫長的工藝探索中,榫卯衍生出千百種花樣,派生極多,適用於不同的器具,這也是中國古代匠師們對世界工藝的一大貢獻。



遺憾的是這種工藝變得越來越小眾,即便是專業的木工設計師也不一定瞭解所有榫卯結構,而且書籍上的榫卯結構圖都是平面圖,想要還原成立體結構並非易事。



正蹊堂秉承中國傳統文化

立志於做中國鞋,為中國人制鞋

望能將如榫卯般的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延續



↙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追尋中華傳統工藝之美


    关注 正蹊堂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