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听了蒯通的话,中国可能会成为欧洲

 

如果当年韩信造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国可能会像今天的欧洲那样四分五裂。...



不列颠颠儿了,欧洲又一次面临着四分五裂的格局。国人也自豪的意识到,国家长期大一统的优越感。中国大一统的奠定,汉朝功不可没。汉王朝东西两汉长达400年的统一时代,在思想与地理上奠定中国人的统一意识。

汉朝统一中国,有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韩信。楚汉相争,互有胜负,打到关键的时候僵持不下。很多人都看出来,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韩信战功赫赫,是刘邦打天下的第一功臣,关键时刻左右着整个局势。

《淮阴侯列传》里,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讲韩信的战功,可以说刘邦的江山是韩信打下来的。汉二年,韩信先平定三秦,后出兵函谷关,收服魏王。并直接导致韩王、殷王相继投降。井陉口又大败赵军,杀司马龙且平定齐国,垓下之围击溃项羽。统一中国,总共用了不到五年时间,放眼整个中国古代也算是“战神”级别了。

但是韩信跟刘邦关系一直不太好。一方面韩信功劳大,而且性格自我,对刘邦不是完全的臣服。比方说樊哙功劳也很大了,可是韩信当着樊哙的面就说,“我这辈子居然要跟你樊哙这种人为伍”。另一方面刘邦为人很市侩,经常翻脸不认人,让韩信也缺乏安全感。所以君臣之间有嫌隙,合作一直算不上愉快。这就给游说韩信买下了伏笔,史记记载了两次对韩信的游说。第一次是项羽派武涉去拉拢韩信,想把韩信争取过来。第二次是蒯通借为韩信看相劝韩信造反。

武涉带着项羽的任务见韩信,说的比较直白,晓以利害。武涉说,刘邦志在天下,但是刘邦人不可靠,经常翻脸不认人。他被项羽抓住就装可怜,项羽放了他,他非但不念旧情,还跟项羽打得死去活来。刘邦现在不杀你是因为需要你去打项羽,如果明天你消灭了项羽,后天你也就死定了。你不如支持项羽,然后三分天下。当然韩信比较了一下,觉得刘邦待自己,总比项羽强多了,就拒绝了武涉。

后来齐国人蒯通,也看出来了,战争相持“天下权在韩信”。就假装给韩信看相,说韩信看面相也就是封侯而已,而且还有危险,但是背却贵不可言。这里面就是谶纬的意思了,说韩信的“背”贵,意思就是说背叛了能得富贵。蒯通就说出了自己的意思,刘邦、项羽的命,其实都掌握在韩信手里。你不如三分天下,这样双方都不会轻举妄动,老百姓也不会受到太大损害。现在天下大乱,连年战火,老百姓苦不堪言,如果你占据齐地,又仁德爱民,肯定得到人民支持。蒯通说,“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希望韩信把握时机。

但是韩信还是过于自信,觉得刘邦不会杀他。一是自己功劳实在太大,二是刘邦不会剥夺他的封地。可后来,打败项羽后,刘邦第一时间就收了项羽的齐地,改封楚王,就是怕韩信形成自己势力。

蒯通的话分析的很有道理,而且结合了一些看相的技巧,很能打动人。韩信多少被打动了,他打断了蒯通,考虑了一下,但是还是拒绝了蒯通。但是韩信死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悔不用蒯通之计”。可见韩信确实心动了,内心对刘邦还是怀有疑虑的。

如果我们假定,当年韩信听了蒯通的计谋,在齐地自封为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就或许会改变整个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三家鼎立形成均势,汉朝形成的独断、思想控制与官僚机构可能都会大大改变。之后的罢黜儒术独尊一家可能不会出现,中国的战国割据可能会继续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连接上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中国可能会适应一种分裂割据的状态。我们可能会告别一个中央强烈集权的社会。

历史不能假设,假设不过是回溯历史的一种可能,而本文也不过是史记与英国公投产生的联想。


    关注 UN肉食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