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杂谈丨中式传统插花 匠心与灵性的召唤

 

中国传统插花,赋予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插花,赋予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 受儒、道、佛思想影响,认为万物有灵性; 因而常根据其生活习性; 把无语的花草,赋予人的感情和生命力;借用花木抒发人的意志、愿望; 以花枝展情韵,表现花品花格; 令人在击节赞叹之余,心驰神往。

有迹可寻的插花,至少唐以前在中国已经出现,甚至有人认为是汉代就有,不管何时有的,都还相对简单,多与祭祀或供奉有关。


《盥手观花图》

花器古时被象征为大地、金屋或精舍。明代将花器视为‘屋舍’,屋为金屋,指华美的铜器、珐琅、漆器或彩瓷,舍为精舍,指朴实的陶瓷、竹器、藤器之属。


元代 磁州窑白釉刻花玉壶春瓶(全品) 现藏于北京老窑瓷博物馆(口径:8.8CM 底径:9.2CM 高:30CM)

(玉壶春瓶始见于宋代,多为盛酒器,此瓶为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腹部刻画大朵缠枝牡丹,刻画生动流畅,底部露胎无釉。玉壶春瓶以器形端庄,线条优美著称,一直延续到民国都有烧制。)

人文之善,往往是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发展的投射,到了宋朝,结束了五代割据,经济文化更加进步,中国插花进入了普及时期。

宋时经济繁荣,举国上下插花之风盛行,每到春天都要举行盛大花会和插花比赛,成为民间社交的礼仪,热闹非凡。


宋徽宗(1082-1135)对花抚琴图(现存故宫博物院)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有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梦梁录》则这样记录当时的市井: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墨庄漫录》中记载:西京(洛阳)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

文人插花则别有情趣,插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雅集中的主要活动。


《药山李翱问答图》


宋《人物图册》

以插花、挂画、点茶和燃香“生活四艺”为题材,撰写出不少优美诗作。根据吴自牧的记载:当时不论官吏庶民,在吉凶庆吊时,一切筵席通常是由四司六局承办。而四司六局的职掌中,香药局管烧香,茶酒司管点茶,帐设司管挂画,排办局管插花。

宋代插花不仅讲求插得好,插得妙,还讲究花命的维持。发明了许多既简便实用又科学的花材保鲜技术方法和配方,有些至今仍具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提及:“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实,若水锈传世古则否陶器入土千年亦然”,阐述了古铜器养花的保养能。

宋代插花的花器,如花瓶、画盆已经是专门的造型,和日用器皿区别开来,各大窑口几乎都生产专用于插花的花器。当时的插花既有自由、惬意的竹筒插花,也有发古幽思的商周鼎彝做花器的插花。


《夏花篮图》


《冬花篮图》


南宋 龙泉青釉贯耳瓶(全品) 现藏于北京老窑瓷博物馆 口径:8.8 CM 底径:9.2 CM 高:21.5CM

(此瓶撇口,直颈,垂腹,撇足,颈部两侧各施一贯耳,通体施青釉。贯耳瓶又名投壶,来源于青铜器型,原为酒具。宋代瓷器大量仿制青铜器型,这与宋人重视金文有密切关系。此瓶为龙泉梅子青釉,梅子青与粉青釉为龙泉最上等发色。西方人称龙泉瓷为塞拉同。)


宋代 油滴黑釉撇口瓶(全品) 现藏于北京老窑瓷博物馆 口径:8CM 底径:6.2CM 高:21CM

(瓶撇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足部以上施油滴黑釉,扣沿施一圈白釉。此瓶器形精美,釉色滋润。)


宋朝 耀州窑刻花梅瓶(全品) 现藏于北京老窑瓷博物馆 高:26cm

(梅瓶创烧于宋代,其型高雅端庄,为历朝文人帝王所追捧,此款梅瓶造型美观大方 ,刀工一气呵成。)


宋朝 白釉暗纹广口瓶(全品)现藏于北京老窑瓷博物馆 高:14.7cm

(小口 , 丰肩 ,圆腹 , 暗刻缠枝花卉, 釉色白中泛黄, 小巧可爱。)


宋朝 酱釉天球瓶(全品) 现藏于北京老窑瓷博物馆

(此为天球瓶,亦可成为长颈瓶,通体施酱釉,纯正清雅。)


宋朝 龙泉莲瓣敛口碗(全品)

(此碗敛口,圆唇,肩部外突,腹部由上向下急收,外壁刻一周莲瓣纹,莲瓣外轮廓为刻花,细部纹饰为划花,器身施青釉,器身伴有细碎开片纹,底部露胎无釉。)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簪花的女子,百转千回的情绪,不过是“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只是,在历史之中,“簪花”并不只是女子的特权。

两宋时期,不仅女子戴花,男子簪花亦蔚然成风。那三百一十九年的历史,不仅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一个巅峰,亦是将男子簪花这一潮流发展到了极致。


《清明上河图》上“孙羊正店”门口的鲜花摊


《清明上河图》上城门外的路边鲜花摊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这一场与花相约的百年盛宴,也是一个王朝与花之间的故事。

插花是我国重要古典艺术之一,早在第五世纪就己普遍流行,到了唐宋,这种修养与“焚香”、“点茶”、“挂画”同称“四艺”,成为当时人们最普遍、最基本的修养。


明 仇英 《四相簪花图》

当时风气之盛,下至街坊茶肆,上至皇宫贵族,无不热衷此道,尤其在欧阳修、周密等“文人”辈的插花大家之提倡下,日见光大,体系分明。

宋朝有一首咏海棠的诗:“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锦无数开”,意思是说海棠半舒半卷,脉脉含情,非要诗人吟出好诗来,否则就不肯开放。

明扫花头陀跋‘瓶史’说插花者将美妙的花木移寄宝瓶之中,如此可‘与吾曹相对,不见摧于老雨甚风,又不侮于钝汉粗婢,可以驻颜色,保令终。

宋朝一个文化巅峰,插花盛于民间,尤为文人所喜,常以花影人,用插花来表达内心世界。在中国文人的眼中,花经常化作活生生的人,成为文人的知音和情感寄托。


清 钱慧安 《簪花图》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私人微信号:jzjdsys


微信号:shzx-wh


    关注 书画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