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素材】话题37:对立·统一

 

联考常考话题分为两类:一、领导素质类,具体可以分为志、制、智、质四个方面,共28个话题,分别是第1章—第4章...



联考常考话题分为两类:

一、领导素质类,具体可以分为志、制、智、质四个方面,共28个话题,分别是第1章—第4章。本书分别给出道理论据(名言)、事实论据(事例)、拓展阅读文章等写作素材;

二、辩证关系类,具体可以分为因果、辩证、局部整体、内外关系和现实应用等五个类别,共31个话题,分别是第5章—第8章;面对辩证关系,考生不只缺乏论据素材,更重要是缺乏透彻认识。本书根据该特点,这五章不再采用给出论据的形式,而是直接给出经典论述段落(段落里含事例),直接帮助考生提升对各关系话题的认识,同时各段落可直接用于考场写作,方便考生。

由于思辨关系话题搜集和整理难度大于领导素质话题,导致田然老师每日只能搜集整理成比较简单精炼的少量文字,没法轻易之间就形成长篇宏文。如果大家觉得进入思辨关系推送的素材数量怎么这么少,这里告诉大家,这是因为话题关系精炼浓缩后的语句就是比较少,并非以字数多而作为标准,主要是表达清楚关系内涵。如果考生、读者希望更深积累各个关系故事和更多语料,可以自行百度收集,补充更多素材给自己。

从8月31日起,每日推送一个话题,请大家坚持跟着每日素材,拿出清晨或晚间固定时间朗读。学习完成后,请在文章下方打卡,监督自己。学习要求:朗读+背记。道理论据要记准,甚至出处作者;事实论据不要死背,记住梗概考场可以用上即可。佳作赏析很多标准段落可以用到考场,请选择性背诵好句、好段推送完毕后,还将加快速度每日推送两个话题,做二次推送,30天第二轮推送这59个话题,从老生复习,新生补课。

话题9 对立与统一
关系1:(对立面的普遍性)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金木水火土,相生又相克。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后,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可一旦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沙丁鱼在长途贩运中成活率不高,但在水箱中放上一条吃沙丁鱼的天敌一一鲶鱼,结果,沙丁鱼竟奇迹般的活下来。自然界中,相生相克的现象更是普遍,比如,狼要吃羊,但如果把狼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所以,我们应当视对手如朋友,合理地竞争。

关系2:(对立面的转化)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公有制和私有制,战争与和平,统治阶级同被统治阶级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红楼梦》中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也包含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道理。

关系3:(对立面相互排斥)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过程中。狼总是要吃羊的,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没有调和的余地。如果羊懂得矛盾的对立面始终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这一道理,那么,无论狼装成“慈祥的外婆”,还是发毒誓“从此吃素”,羊都不会上当。

关系4:(矛盾斗争结果)矛盾斗争结果有三种: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矛盾双方势力悬殊,那结果多是一方克制另一方的情况;如果势力相当,则多是两败俱伤;如果矛盾双方无本质的冲突,则容易走向融合。梁山弟兄,不打不相识。陌路人成了生死弟兄,这是融合。经济市场上强调的“双赢”也是一种融合。
补充阅读
为今天话题寻找材料时,在网上找到了比较多的有借鉴意义的材料,故今天的推送,增加了不少内容,阅读内容量有点大。不过,多读读好处甚多,大家应该认真读完。

1 王籍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诗人描写林静,不直接从“静”入手,而是从其反面“噪”下笔,用蝉的噪声反衬林之静;描写山幽,不直接从“幽”入手,而是从其反面“鸣”下笔,有鸟的鸣叫反衬山之幽。噪与静、鸣与幽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构成和谐的统一,意境高远,富含哲理。若用“寂静无声”“了无人迹”等词语来描写林静山幽,则过于直白,毫无诗意可言。据说,北宋的王安石也很欣赏这句诗,但在《钟山绝句》中将“鸟鸣山更幽”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友人黄庭坚看后大笑不止,评说道:“此点金成石之手也。”

2 臧可家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常识看来,一个人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诗人的说法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把生与死仅仅理解为肉体存在与否,毫无疑问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在辩证法看来,一个人的存在既指肉体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一个人的死亡既可是肉体意义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意义上的。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生与死又具有统一性。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肉体可以腐烂,但精神可以永存,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肉体意义上存在,但却失去了精神支柱,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诗人用通俗的语,道出了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参考作文
方,是刚正,是坚持原则,是无愧于心的坦荡;圆,是沉稳,是进退有度,是日臻完美的成熟。方圆之道,即为为人处世之道。

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一个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有自己的道德基准和底线,可谓之“方”。

民族英魂鲁迅先生,总是期望以辛辣的笔锋唤起麻木的国民的觉醒。他以笔为戈,对社会的弊端和国民的劣根性大加鞭挞,文字的方寸之间就是他的战场。纵然是被误解被诬蔑,他依旧不改初心,依旧“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呐喊悲鸣,是一种“方”,是救国救民的情怀,是国家兴亡时的大义。

“诚信老爹”为死于车祸的两个儿子辛苦还债,毫无怨言。他本可以对儿子的债务佯作毫不知情,但他却选择了这样一条在旁人看来“傻气”十足的道路。“诚信老爹”的替子还债,是一种“方”,是良知未泯的坚守,是面对责任时的勇于承担。

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不畏宗教强权的威逼,始终相信自己心中的真理,最终被恼羞成怒的教众施以火刑致死。布鲁诺的以身试火,是一种“方”,是对于真理的热爱,是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取舍。

讲究做事的技巧,任何情况下都能游刃有余,可谓之“圆”。

刘邦在鸿门宴上巧妙地掩饰自己“欲王关中”的野心,自降身份,使项羽放下戒心,自己也得以从这次杀机四伏的宴会上全身而退。刘邦的隐忍不发,是一种“圆”,是敛神屏气的试探,是审时度势的智慧。

蔺相如对于廉颇的种种挑衅都百般退避,到了国家危急关头,大度地不计前嫌,留下一段将相和的佳话。蔺相如的宽容忍让,是一种“圆”,是宽大豁达的胸襟,是明辨是非轻重的理智。

苏轼遭小人攻讦,被贬黄州,但他却没有终日郁郁寡欢,他洒脱不羁,“一蓑烟雨任平生”,心与山水同在,意气与天地共存。苏轼的笑对挫折,是一种“圆”,是超然外物的气度,是永葆希望的乐观心态。

方圆只取其一,往往是偏执的开始。要么成为食古不化不知变通的酸腐书生,要么成为极尽圆滑见风使舵的墙头草。黄炎培在给儿子的座右铭中如是说:“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出乎于行,当圆;入乎于心,当方。唯有刚柔并济,水火共生,方圆兼济,才是大智慧所在。

点评 

材料丰富、准确。本文选用鲁迅以笔唤起国民觉醒、“诚信老爹”为死于车祸的两个儿子还债、布鲁诺不畏宗教强权的统治、刘邦鸿门宴掩饰野心、蔺相如遭遇挑衅却退避、苏轼笑对挫折6则材料来论证观点,不仅丰富,而且准确,实在值得称道。

观点明确、深刻。文章开篇提出“方,是刚正,是坚持原则;圆,是沉稳,是进退有度”的主张,观点由作文材料生发而来,鲜明准确。文章最后的总结――“唯有刚柔并济,水火共生,方圆兼济,才是大智慧所在”,使观点上升到富有哲理的高度,立论深刻。

人们常说“方枘圆凿”,其实方与圆并非不可调和,而是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智慧。“方”是做人的脊梁,是刚正不阿,坚守原则;“圆”是处世的锦囊,是灵活变通,以情动人。学会方与圆的有机结合才能成就智慧人生。

“方”是原则的坚守。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必须坚守原则,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张正祥,昆明市的一个普通农民,30年来誓死守卫滇池,被称为“滇池卫士”。他从小吃着滇池的水长大,滇池是他心中的圣地。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滇池也开始遭受各种污染。在过去的30年里,张正祥先后告倒了160多家排污企业,赶走了多家准备在滇池边开发的地产商。但这一切来得并不轻松:他的子女经常遭受不明身份者的恐吓,小儿子也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他自己也经常遭受毒打,右眼失明,右腿骨折。是什么让张正祥面对强大的对手、生命的威胁依然毫不退缩?唯有对原则的坚守使然。如果他向强势妥协,滇池昔日的美景必定会不复存在;如果所有公民都能如张正祥这样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做一个方方正正的人,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圆”是变通的智慧。很多时候这种变通的效果比强势的要求命令更好。官渡之战,袁绍败逃,曹操大胜。曹操在袁绍军营里发现了很多书信,其中不少是自己的部下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他们吹捧袁绍,有的甚至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有人建议把这些叛徒通通处死,以儆效尤。曹操却笑着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当即命人将信当众烧毁,从此那些暗通袁绍的人全放下心来,更加为曹操卖力。曹操此举也吸引了众多能人志士的加盟。这便是圆通的大智慧。诚然,将那些叛逆者处死确实可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后来者,但让这些人重新忠诚于自己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奔自己,才是更好的结果。可见“圆”的智慧能让我们化不利为有利,获得更好的发展。

方方圆圆,各尽其妙。把方圆作为人生的策略吧,让它彰显智慧,成就人生!

  点评 

辩证、鲜明的观点掷地有声。方与圆是一对具有辩证思维意味的概念,写作时理应两个方面都涉及。本文提出“方”是原则的坚守,“圆”是变通的智慧,并进而提出“学会方与圆的有机结合才能成就智慧人生”的观点,论点不仅具有强烈的辩证性,而且拥有极强的说服力,掷地有声。

鲜活、经典的材料论证有力。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张正祥在面对诸多困难乃至生命威胁的境况下,仍然守护滇池30年,这不是对原则的坚守又是什么呢?同样,曹操当众烧毁部下写给自己对头袁绍的信,充分佐证了“圆”是变通的智慧的观点。两则材料因为鲜活和经典便使得论证显得极其有力。
典型考题
(1)2016年1月论说文真题解析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亚里士多德说:“城邦的本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一致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城邦,它们的内部都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话,它们是不可能组建起来的。但这种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同一种声音无法实现和谐,同一个音阶也无法组成旋律。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个多面体。人们只能通过教育使存在着各种差异的公民,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共同体。”

(2)2015年1月论说文真题解析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孟子曾经引用阳虎的话:“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这句话表明了古代当时社会上对“为富”“为仁”现象的一种态度,以及对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

(3)2014年1月论说文真题解析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生物学家发现雌孔雀往往选择尾巴大而艳丽的雄孔雀作为配偶,因为雄孔雀的尾巴越艳丽表明它越有生命活力,后代的健康越能得到保证。但是这种选择也产生了问题,孔雀尾巴越艳丽越容易被天敌发现和猎获,生存反而受到威胁。

(4)2011年1月论说文真题解析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宇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众所周知,人才是立国、富国、强国之本,如何使人才尽快地脱颖而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的出现有多种途径,其中有“拔尖”,有“冒尖”。“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为尖子,“冒尖”是指通过奋斗、取得成就而得到社会的公认。有人认为我国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而“冒尖”的少。

已推送文章回放:

【每日素材】话题1:理想·信念

【每日素材】话题2:奋斗·拼搏

【每日素材】话题3:毅力·坚持

【每日素材】话题4:逆境·考验

【每日素材】话题5:保先·初心

【每日素材】话题6:奉献·公益

【每日素材】话题8:克制·自律

【每日素材】话题9:原则·准则

【每日素材】话题10:积累·习惯

【每日素材】话题11:容让·宽厚

【每日素材】话题12:信用·诚信

【每日素材】话题13:远见·眼光

【每日素材】话题14:洞察·变通

【每日素材】话题15:创新·变革·开拓

【每日素材】话题16:权衡·取舍

【每日素材】话题17:辩证·两面

【每日素材】话题18:合作·互补

【每日素材】话题19:程度·分寸

【每日素材】话题20:专注·匠心·精益

【每日素材】话题21:认真·细谨

【每日素材】话题22:实干·行动

【每日素材】话题23:扎实·踏实

【每日素材】话题24:责任·担当

【每日素材】话题25:自省·自知

【每日素材】话题26:格局·胸怀

【每日素材】话题27:勇气·勇敢

【每日素材】话题28:平凡·本职


【每日素材】话题29:原因·结果

【每日素材】话题31:动机·结果


【每日素材】话题32:目的·手段

【每日素材】话题33:量变·质变

【每日素材】话题34:必然·偶然

【每日素材】话题35:内容·形式

【每日素材】话题36:现象·本质

以上内容摘自《写作顿悟精炼·素材范文宝典》,预计10月中旬上市。

不可错过文章:

发布 | 写作训练营10月营招募

发布 | 微信公众号使用说明

重要 | 指定教材《田然讲写作》


    关注 田然讲写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