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文创产业发展看文旅产业的“情怀”与“商道”

 

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规模和硬件,而是软件内容和精细管理。追求个性和创新将是文旅产业的生存之道、营销之道,由此才能独树一帜,脱颖而出。...



文旅产业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情怀。情怀,是理想,也是责任,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情怀是文旅产业的本质属性之一;商道,是商之道义,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利润,而商道是企业怀有道义之心,对世界,对自然,对艺术理想的投资,可以说,文旅产业是追求“情怀”与“商道”的平衡之产业。



台湾的文创产业覆盖了吃、住、游、购、娱、休闲体验等多个门类,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丰饶的创新创意土壤。学习台湾的文创产业,不仅要观察文创产业的表面繁华,更重要的是理解台湾怎样创造整个文创产业的价值链。



1. 政府与文创扶持基金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不是台湾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主导角色,但是,他们是公平游戏的制定者、优惠政策的扶持者、必要的财政支持者。

政府的文创基金投向公开透明,须向议会报告,并接受监督。政府的文创扶持基金交由专业人员管理,并按企业管理办法运作,确保效力和效益。制度约束和诚信机制,使政府扶持不变味,确保文创产品实现唯一性、独创性。

2、台湾文创产业根植于社会多重文化土壤



台湾社会土壤的多重文化背景,包括中华文化、原住民文化、日本文化加上诸多台湾精英的海外留学,尤其是美国背景,带来了欧风美韵,形成了台湾文化的杂交优势。博采众长,不拘一格。中学为本,兼收并蓄。



“原乡+时尚”成为台湾文化的特质。原乡就是注重传统和在地性,接地气。时尚就是与国际接轨,推陈出新,有国际视野。



3、台湾人文氛围创造生活美学



台湾社会注重和创造出一种生活美学,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和人文氛围,并在文创产品及体验上得以展现和提升,“小清新”、“小确幸”形成的生活美学,“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处处留心、用心和细心。

生活美学就是关注并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即吃住行游乐购,所谓的旅游诸要素均体现于文创产业的设计与运营中,让人暖心且舒心,为游客营造出幸福感并实现感染力。把产品做到极致,尽可能挖掘出其本质内涵并极力扩充其外延,使产品的效益最大化,并以其“唯一”和“极致”而立足于市场的不败之地。

4、台湾文创产业是“戴着脚镣的舞蹈”



台湾社会的客观现实造就了凡事不能“任性”。任何项目的推进都谨小慎微,反而激发智慧,激发创意,激发出全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违章建筑拆迁的争论和妥协中,一个新的规划思路应运而生,并从此诞生了一个个国际艺术村;传统产业的转型通过文创获得新生;生活美学+文创+机制+运营催生出众多文创精品的出现。

可以说台湾文创产业是“戴着脚镣的舞蹈”,在妥协、平衡中实现了更大的创意、智慧,照顾到了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生态、文化、经济、民生的多重效益。

5、政府搭台、文创唱戏,企业运作



台湾拥有诸多的文创产业园、文创基地、文创市集,它们是台湾文创产业最重要的孵化器,其从无到有的过程,遵循了“政府搭台、文创唱戏,企业运作”的运作机制。

1


选择区位交通便利的位置,形成周末艺术市集;

2


政府营造个性化场景环境,以较为低廉的费用出租摊位,吸引有特色产品制作生产能力的手工艺者点定销售;

3


优秀的个人手工业者经过市场竞争的筛选和政府个性化的扶持,成为特色文创小微企业;

4


特色文创小微企业对外输出文创精品,并成长壮大,衍生产业链,形成异业联盟,从制造基地转型为观光旅游基地,提供餐饮、民宿、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



台湾的文创产业对发展文旅产业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我们正在经历台湾曾经走过的产业转型升级阶段——逐步从大拆大建的粗放大发展时代,进入工匠精神和品质消费时代;随着“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等兴起,折射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趋势;社会的进步使生活美学内化为一种人生追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文旅”的结合将激发巨大的发展和消费空间。

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规模和硬件,而是软件内容和精细管理。追求个性和创新将是文旅产业的生存之道、营销之道,由此才能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当前,国内房地产和文旅产业结合并转型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文旅产业将代替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波热潮。
(本文根据《文旅产业的情怀与商道》讲座实录整理,作者袁铁坚,巅峰智业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关注 巅峰智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