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成名之作,一战斩首匈奴十几万!

 

单于落泪,李牧封神...



赵孝成王即位伊始,便封李牧为北方五郡将军,李牧开始按照自己的战略行事:先麻痹匈奴,然后伏击!

当然,匈奴人不是傻子,他们可是夏朝宗室后裔,智商可不低,要麻痹匈奴,引他们进入包围圈,不下血本做到以假乱真是不行的。

李牧对付匈奴,用了这么几个战术:

一、匈奴来袭时,所有将士立即退守各地要塞,点燃烽火,坚壁清野不出战,有敢出战者斩。

二、匈奴不来时,将士每天骑射,并宰几头牛犒赏将士,还从税收中拿出重金赏赐将士。

三、派出大量间谍,探知匈奴动向。



图-赵国北方五郡(一)



图-赵国北方五郡(二)

然而事情进展一直不顺,匈奴人聪明的很。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病重,他最器重的将军李牧,此时在北方镇守了快二十年,还是颗粒无收。

赵孝成王躺在龙榻之上,时常思索着:李牧空耗国力,却不能战胜敌人。难道寡人眼光如此迟钝,竟把狗熊当英雄?

想着想着,赵孝成王就入睡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多么渴望李牧能大破匈奴一次啊。

也许是赵孝成王的信任和李牧的执着,感动了上苍,在赵孝成王去世前夕,李牧还真是狠狠大破匈奴一次!

此前的一年,北国奇寒,一连几个月漫天雪花,无处可避风雪严寒。匈奴人的帐篷不知被压垮多少,羊圈里不知冻死多少绵羊。一开春冰雪却未融化,幸存的牛羊无草料可食,北方大漠尽是苦寒之地景象。

匈奴单于派人到各部落,准备集中军力南下抢掠一番。可是近二十年李牧在长城一带严防死守,即使匈奴人从长城缺口处突入,各地要塞也是坚壁不战。村落牧民各自修筑土城,不善于攻城的匈奴人往往只能无功而返。

赵国边塞以内百里,一个牧童,骑一匹小马,正看护着一群绵羊,他的父母兄弟则在远处放马。

突然间前面传来隐隐的轰隆之声,初时牧童以为是自家马群,但轰隆声中夹着阵阵人喧马嘶,牧童很快意识到来者不善,心中害怕。但他毕竟是牧民的儿子,这般时刻仍骑着小马赶着羊群往村子里走。

大队人马并不近身追赶,只派斥候远远跟着,一直尾随牧童进入村庄。

人马抵达村中,首领一声长啸,立时人喊马嘶,数百骑兵进入村庄,放火烧房舍,将百姓逼出屋来。见有年轻女子,一律用绳索绑上马背,其余不问老幼,见人便砍。

这是匈奴的一部,因上个冬季天气剧寒,便早早南下抢掠,因在赵国边塞一无所获,遂突入赵国境内上百里,终于遇到一个不设防的村庄,抢足了女人、牛羊和粮食。

随后多批小股匈奴人南下,有的战果颇丰,有的运气不好四处碰壁,这时有匈奴人发现,离赵国长城两百多里开外,在洪寿山和夏屋山之间,有一个南北百余里,东西十几里的巨大山谷。这个山谷里面,有牧民上万,牛羊则有数十万头。这里的牧民自己少量耕种,又从中原交换来粮食布匹,因此存粮也不少。

这个山谷只有几个赵军岗亭,驻守赵军只有几百人,充当的是当地的管理角色。牧民有自己组建的队伍,人数约为两三千人。

匈奴单于闻之此事,令右贤王试探性地越过赵国长城,去这个山谷进行查探。右贤王则派一个小王,统领三千骑,南下探知虚实。

三千快骑滚滚南下,刚进入洪寿山和夏屋山两山之间,便见牛羊漫山遍野。牧民很快组织了一支军队,手持弓弩随时准备与匈奴人开战。

匈奴小王一声令下,队伍忽然散开,十几个人到几十个人一组,在对方射程之外来回穿插,看看对方的反应如何。如果对方赶着牛羊撤退,那匈奴人正好截走牛羊。

不料牧民毫不畏惧,用强弓对射,几千支箭矢落在匈奴人面前,表示了牧民的态度。

匈奴小王已经达到目的,下令撤兵。人马出了大山谷,刚抵达雁门山南麓,又碰到了一队放羊的牧民,牛羊上千口,牧民只有几十个。这次匈奴人毫不客气,杀尽牧民,赶着牛羊大摇大摆回大漠报信。

匈奴单于终于下了决心,要将这个大山谷中的所有财富,带回大漠。

这一年初夏,匈奴河套王从河南地起兵,攻打赵国云中郡。而云中郡的原阳,是赵国骑兵大本营,赵国要么坚守云中郡,要么以原阳的骑兵对抗河套王,绝无可能将军队派往其他地方。

单于在开动大军前,先用河套王的兵力,牵制赵军长城一线的军力,单于兵法素养并不差。

漠北,大雪已融化,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之上,营帐一座连着一座,人影绰绰,成千成万的战马奔跃嘶叫。匈奴单于、左贤王、右贤王、东胡王等大小几十个王的兵力集结完毕,人数二十多万,兵威赫赫,足矣与中原任何一个诸侯正面硬捍。

这日天高气爽,长空万里,一碧如洗。单于领着大小王祭过天地,誓师出征。二十多个万人队披甲上马,先后出发。各队保持数里的距离,一列列的排在大漠之上。大漠中风沙如刀,匈奴大军丝毫不以为意。行了数日,地上草木渐多,接近赵国长城。

大军过赵国长城边塞,留下一个万人队做策应和牵制,其余人马继续南下,目标直指大山谷。

几天之后,匈奴前军一百余快骑并不顺利,在雁门山南麓,也就是上次匈奴人打劫的地方,遭遇牧民伏击,数十人在此丧命。看来牧民有了上次的教训,加强了防范,将防御线移到大山谷之外。

当匈奴一支千人队靠近大山谷,发现牛羊布满山野,从山谷外一直延伸到山谷里,但是牛羊的主人,两千余牧民,正将牛羊往山谷里赶。

由于单于有令,不得冒进大山谷,这个千人队就地驻扎,等待单于的军令。一天之内,二十多万人马陆续抵达大山谷以北。

玩猫捉老鼠这种捕猎游戏,匈奴人比中原人更在行,匈奴单于并没有沉醉于可能得到的,数不清的牛羊战利品中,而是提高了警惕,随时准备撤兵。

单于不慌不忙,派出斥候四处探视,一连三天不动兵。匈奴斥候探知山谷入口八十里之内,并无任何赵国军队。单于才下令留一个万人队在山谷口,前军三万挺进山谷,后面大队徐徐跟进。

牧民誓死保卫大山谷,两千多号人在大山谷北入口整装迎战,无奈怎是匈奴主力对手,两千多人用鲜血染红了草原。

随后单于大军挺进大山谷,不断射杀放牧的牧民,将牛羊聚集在一起。幸存的牧民则奋力将牛羊赶往南边赵国要塞新城,以求赵军的保护。

现在要问,匈奴肆无忌惮,李牧在哪儿?

李牧等这一天,等了近二十年,他不但向匈奴人示弱,而且广散间谍探知匈奴动向。匈奴单于南下,李牧怎能不知,他早已布好口袋,就等单于来钻。

李牧所在的北方五郡,兵力不下三十万,但是李牧只选其中的精兵,余下的还要坚守各地要塞和长城。李牧用兵车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勇士五万,弩兵十万,总计约十七万人,采用伏击的方式,准备一战定乾坤。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意思是十倍于敌人可以包围,五倍于敌人可以攻打,两倍于敌人可以出战。

李牧军的数量,还不及匈奴军,可李牧就是要围歼匈奴!李牧用兵,一直是神鬼莫测,对付不同的敌人,他总是运用不同的战术,不论是对付匈奴还是秦军都是如此。

十七万包围对方二十几万,并非孙子兵法写的要十倍于敌人才可以围,如果合理利用地形,人数比对手少,照样可以包围对手。

李牧设计的包围圈,就是这个大山谷,山谷南面是要塞新城,守军虽只有两千余人,但城池颇大,李牧在这里囤积了战车三百乘,军器粮草无数。

在匈奴南下之前,李牧就已经秘密调兵遣将,从山谷外围绕道新城进行集结,大军屯在新城以南的山中,因此连山谷中的牧民都不知道李牧大军已经就位。

现在李牧的口袋很清晰了,两座南北的山脉洪寿山和夏屋山是口袋的主体,口袋底部是新城,袋口是雁门山南麓。

为了让单于放心大胆入袋口,李牧并没与在袋口安置任何伏兵,一直到战争打响,才有两路步骑各六千人,绕过两座山脉悄悄前往袋口设伏。

山谷之内尘土蔽天,无数军马奔驰而至,单于拔剑指向南方。大军往新城进发,若新城守军敢于出城迎战,便连新城一起拿下。若新城赵军坚守不出,则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掳走巨大财富,以此羞辱赵人,打击赵军士气。

第二日中午,阳光白云下,匈奴前军抵达新城附近,终于遇到他们十分想遇到的赵军。意外的是,匈奴前军三万不敢贸然进攻,因为这次赵军显然有备而来,十多个万人队扎得结结实实。

从远处土山上望去,十几万赵军形成一个鱼丽之阵,大阵之内又有小阵,小阵中的战车非常显眼,这个阵势让人不寒而栗,匈奴前军即使有三万人也不敢贸然进攻。

这日夜晚,匈奴主力陆续抵达。单于头戴铜盔,下颏生了一丛褐色胡子,双目一转,精光四射。他下令杀羊犒军,准备次日的大战。赵军则原地待命,用绊马索、断木等障碍护住大阵,骑兵则在周围巡视,他们也在等待即将到来的大战。

第二天早晨,朝阳升离夏屋山,赵匈双方的兵器甲盔闪烁生辉,点点精芒,漫布山谷,弥漫着大战一触即发的气氛。

单于将自己的大帐设在西面一座土山上,只见一面狼皮制作的旗帜,悬挂在土山之上,表示匈奴的头狼单于。

单于又用了一个多时辰让匈奴重新集结,摆开冲锋的阵势。近二十年李牧总是不出战,匈奴只要靠近赵国要塞,赵军便用强弩将匈奴迫退。匈奴人普遍认为,赵军野战能力很差,若匈奴与赵军在野外开战,就像饿狼扑食绵羊一般。

如果匈奴二十多万,遇到十几万赵军,换做任何一任单于,都不会放弃屠杀绵羊的机会。

很快匈奴号角声响,几排兵马向赵军方阵冲将过去,山呼海啸,人人信心满满。

忽闻赵军方阵南面一座隐约可见旗帜的土山上传来鼓声,赵军方阵各自用鼓声回应。随后漫天箭雨从天而降,最初只有靠近匈奴的几个方阵用强弩激射,随着匈奴军靠近赵军,十几万弩箭毫不留情地倾泻下来。

五千打头阵的匈奴骑兵,一分钟前还气宇轩昂,现在只剩下草地上扭曲打滚的人和马。匈奴人人大惊失色,他们从未遇到过这么一边倒的战争,即使他们自己人内战,也不可能五千人连靠近敌人的机会都没有。

单于心中震惊,仍然面不改色,在观察了地形之后,单于决定用一个战术,来击败赵军。随即他向斥候下达了详细的军令,包括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再由多位斥候传达到大小王那儿,各路英雄则只等单于吹响号角。

很快号角声又起,匈奴人发起潮水般的攻势,他们前排骑兵用木盾和皮盾护住队伍,二十万骑兵全面开动,向赵军方阵杀将过去。

一时黄沙蔽天,喊杀声震耳欲聋,匈奴骑兵虽损失过万,但也冲到了方阵的空隙之中,与方阵外围的赵国骑兵短兵相接,也对方阵内的赵军进行施射。

赵军弩兵则怕射击不准而伤及不远处其他方阵的友军,因此发出弩箭的数量大大减少。但是赵军方阵的盾牌兵和长戈兵,也将匈奴骑兵挡在方阵之外,赵军骑兵则靠近方阵与对手作战。

双方厮杀起来,形成一个难解难分的局面,匈奴骑兵偶尔能重开赵军方阵缺口,里面的赵军又迅速补上缺口。双方战士不断倒下,当然匈奴的伤亡更为严重一些,赵军则准备充分,个个都盔甲在身,将领披铜甲,士兵配置木甲或竹甲。

单于骑在马上凝望山下的战局,身旁有千余骑勇士护卫。过了一会,一位斥候纵马上山,叫道:“大单于,敌人强弩太狠,右贤王请撤军!”

此时匈奴阵亡约两万,其中一万五千在冲进鱼丽大阵前就被强弩所伤,另五千是在大阵中被赵军几大兵种配合所伤。

而赵军方面,总损失大致在四千上下,是匈奴人冲进大阵后造成的,若是双方一直这么战斗下去,赵匈的伤亡比例可能也会稳定在四比五左右,都是伤亡惨重的局面。

如果战争继续这样发展,最后的结局可能是匈奴惨败,赵军惨胜,匈奴的确需要变招。

单于早已看清楚双方形势,低沉嗓子道:“通知各路人马,左贤王往西,右贤王往东,东胡王和其他人马往北退却,我这里按兵不动,待赵军来攻我,各路人马一齐回头冲杀!”

单于还是有两下子的,假逃跑可暂时避免困局,真战斗可一举反败为胜。

众斥候齐声答应,各自下山去向首领们传令。片刻之间,匈奴骑兵四下退散。混乱不清的战场中,赵军怕误伤友军,弩兵不敢乱射,只有外围几个方阵的赵军,射杀了几百逃跑的匈奴人。

赵军齐声欢呼,但也不知是否该追击。东西两路是山脉,赵军骑兵不如对手多,追进山优势将变劣势。北路追击路线非常长,且李牧已派两支步骑兵去堵住袋口。

此时赵军南山传来战鼓声,接着各个万人方阵先后以战鼓回应。赵军主将迅速做出反应,步骑车配合攻打西山狼旗所在!

赵军士气大震,十几万人齐声大呼:“活捉单于,活捉单于!”

赵军三支万人队以战车开道掩护,步兵组成方阵,少量骑兵位居方阵侧翼,密密麻麻地向单于所在土山涌来,其余方阵也迅速原地结营,慢慢向单于所在靠拢,都不去追赶四下退开的蒙古骑兵。李牧不愧是李牧,一下就识破了单于的计谋。

单于护卫军,由两万多精锐组成,尚未开战,万马践沙扬尘,土山四周涌起了一团团黄雾。因中原军骑兵少,习惯于据城坚守,不习惯野战中的漫天黄沙。匈奴人因此先造一个对他们有利的战场,再与赵军鏖战。

果然,赵军三路军阵指挥者视力大受影响,强弩失去了攻击方向,赵军一面推进,一面强弩施射。匈奴人佯装对攻,却不真正发起冲锋,让赵军浪费大量箭矢。

单于精锐本要等赵军箭矢用尽,强弩的威力无法发挥,再利用骑兵的冲击力,一举扭转战局。但是赵军的箭矢似乎无穷无尽,原来战车不但可当做掩体,还装载大量箭矢。

不一会,刀光戈影,杀声震天,双方终于短兵相接。匈奴骑兵轮番冲击,赵军各兵种配合,层层推进。

此时佯装败退的其他各路匈奴军马,又返身杀回战场,赵军亦用强弓劲弩回答。

这个时候,双方三十多万人展开全面大鏖战。满空中沙石弥漫,吹得将士睁不开眼,霎时间天昏地暗,漆黑如夜。赵军以强有力的军阵保证了队伍不乱,匈奴人则习惯于风沙里奔袭,因此双方竟然都不乱阵脚。

单于所部,由于赵军攻击目标明确,两万多精锐没法逃脱,只能死守单于所在的土山周围,半个时辰过去,已经伤亡三四千号人。但这支铁军仍然箭射刀砍,死守不退。

单于站在土山高处,凛然不动,千余劲骑护卫,除健马偶尔发出呼啸外,上千人不作一声,也没有人露出不耐烦或紧张神色,也可见人马训练精良,不愧大漠雄师。

单于身旁一部将道:“大单于,可以吹号角了吗?”

单于双眼如鹰,似可以穿透重重黑雾,看到整个战场。他冷冷道:“敌兵还没有疲!”

又一会,眼见土山下东北角赵军攻得尤猛,守军渐渐抵挡不住。忽然几名胡刀勇士狂啸而来,冲入赵军军阵,一连砍翻十多人。赵军迅速合围,将这几名匈奴勇士团团围住,长戈弩箭,一会就杀死这几人。但是匈奴人也赢得了时间,重新在东北方向布置重兵。

赵军仍然掌握主动,许多鞍上无人的马匹奔回单于所在的土山,一位部将焦急地道:“大单于,可以进攻了!”

单于见逃回来的骏马,有的被羽箭所伤,有的一半箭矢没入马股之内,可见劲道之大。他毫无表情地道:“敌军还未疲。”

此时整个单于军皆限于力战之中,匈奴人本有打不赢就撤的传统,可是单于不退,谁敢走!

还好赵军推进到土山内之后,由于山体有一个倾斜度,赵军的强弩仰攻劲道减弱,战车推进也大大减慢,体能的消耗则巨幅增加,赵军攻势顿缓。

单于忽然狠狠劈下左手,大喊道:“抓住李牧,赏女百个,牛千匹,羊万头!”单于已知对方主将必是李牧,能够调动十几万人马的赵军将领,除了北方五郡的将军李牧,绝不会再有第二人。

数十名匈奴健儿立即领命,大声吹号,一时号角声穿透整个战场,匈奴人终于露出他们的獠牙!

匈奴各部大小王和首领听到号角声,指挥各部一齐向南部一座土山杀去,那里树立多面“李”字大旗,是李牧的指挥所在。

擒贼先擒王,李牧知道集中兵力攻击单于,单于怎会不懂这个道理。趁赵军军阵移动速度慢,又有漫天黄沙掩护,匈奴只留三分之一人马牵制赵军,十几万飞骑一起进攻李牧中军,这回看李牧如何应付了。

单于跨上战马,率领一万多精锐,也从土山南部杀开缺口,向东南方向的李牧土山奔袭过去。

天上猎鹰在飞,地上猎犬在跑,匈奴人识路的本领远远高于赵军,十几里的范围之内,对他们来说,犹在眼前。

这时候双方的损失加大,单于部损失约八千人,可谓损失惨重,攻击单于的赵军也伤亡超过五千。在山谷的主战场中,虽然赵军在匈奴撤离的时候捡了一个便宜,但是整体上仍然是保持四比五的伤亡比例,此时赵军损失过万,匈奴超过一万人阵亡。

算总的损失,匈奴伤亡三万五千左右,赵军伤亡近两万。

但是现在,战局急转直下,不一会就有匈奴先锋数千骑兵抵达南山,见山上竖了很多绛红色旗帜,显然有大将在那里督战,于是策马狂鞭,往南山进攻。

这座山不高,方圆只有两里,若没有阻挡,匈奴骑兵一分钟就能横穿战场。赵军在这里部署的是一个大型两万人方阵,人数是各方阵最多的,这也印证李牧定在此军中。

数千匈奴骑兵呼啸而进,还未接近赵军,两万支弩箭像黑雨一样倾泻下来,立刻有数百人翻下马背,再也站不起来,匈奴首领立即止住进攻,等待大军到来,一同进击。

半柱香的功夫,十余万匈奴骑兵,已经团团围住赵军土山。

单于没有立刻下令攻山,而是让所有人马都先喘一口气,令没有受伤的勇士和骏马排到前列,并更换受损的兵器,做着一战定乾坤的准备。单于让几万人去牵制赵军主力十几万,那几万匈奴骑兵无论人数、兵器、阵型都处于劣势,又不得不缠住赵军,自是凶多吉少,因此眼前这一战必须一战定胜负。

单于再次劈下粗糙的左手,号角呜呜吹动,十余万匈奴骑兵,势若奔雷般冲将过去,天地震撼,土山摇晃像要崩塌。

赵军将士毫不慌乱,两万将士,三轮强弩,六万支箭矢射出去,令近万匈奴骑兵滚下战马,运气好的中箭即重伤而死,运气不好的受轻伤落马却被后方自己人的马队践踏。这次匈奴冲锋的损失特别大,因为匈奴人马密集,赵军的箭矢几乎是箭无虚发。

在赵军第四轮强弩发射前,匈奴骑兵已经杀到车阵之前,赵军前排立即手持长戈,刺向如飞而来的骑兵,又有数百匈奴骑兵跌下战马。但是匈奴飞骑已经冲入赵军军阵,四下里杀声震天。短兵相接,赵军的强弩优势荡然无存,反而是匈奴骑兵冲击力巨大。

赵军立即放弃战车,组成一百到三百人的小方阵,外围是木盾兵,第二排长戈兵从木盾的缝隙处刺击敌军,方阵里面的强弩兵则伺机施射,方阵外的骑兵则利用方阵掩护与匈奴骑兵鏖战。

战场轰轰烈烈,匈奴人绝不是怕死的民族,眼见赵军防的滴水不漏,纷纷采用鱼死网破的战法。匈奴战马比较矮小,不像欧洲良马可以越过不及人高的木盾。匈奴骑兵纷纷连人带马,撞向赵军的木盾,虽然撞击的瞬间被赵军刺中的概率很大,但是死马和死人压在木盾上,立即就能冲开一个缺口,后面的匈奴骑兵杀入方阵,就有了巨大的优势。

赵军一面补缺,一面缩小方阵,坚守阵地。无奈匈奴兵力更足,冲击力又强,赵军各支方阵都缺口大开,战场对匈奴大为有利。

一个匈奴骑兵将一面赵军旗帜砍倒,一位赵军将领奋勇杀过去,扯住匈奴骏马的后退,连人带马掀翻,又将半截杆子的旗帜插入黄土中。几个匈奴骑兵见他来势凶猛,勒马退开。

战况异常激烈,最惨烈的自然是赵军主将这三百人的方阵。一百个女人,一百匹健牛,一千头肥羊,对匈奴人来说无异于受封万户侯。

弓弦连响,匈奴骑兵连续中箭落马,不愧是赵军中的精锐。匈奴人前赴后继,终于杀入三百人方阵,双方又是一场肉搏。

赵军主将横跨马背,周围十余名劲卒手持木盾和长戈,在他四周挡去射来的箭矢。将军率领这十余骑在方阵里横冲直撞,将进入方阵的匈奴骑兵砍的人仰马翻,当者落马。匈奴人见这队人马如此悍勇,尽皆骇然。

此时位于南山以北的各支赵军,正向南山驰援,可是被匈奴各路骑兵缠住,虽然赵军武器精良,方阵严实,人数众多,但匈奴军毫不畏惧地阻挡赵军向南山驰援。为了牵制赵军,匈奴付出三万多人的惨痛代价,只杀死五千赵军,但离南山最近的一支赵军万人方阵,也还有两三里路。

南山又战良久,赵军与匈奴各自倒下两万人,赵军终因寡不敌众,主将被砍死。匈奴人很快将赵军主将的人头带到单于面前,四周匈奴骑兵欢呼狂叫,一场损耗巨大的战斗后,总的胜利离他们不远了。

单于却瞧也不瞧赵军主将首级,驰马奔到那主将的尸身处,大呼道:“这不是李牧,李牧右手是断臂!给我搜,把李牧搜出来!”

一盏茶功夫过去,匈奴人将战场翻了个遍,顺便把许多赵军受伤的士兵送上路,却没有找到一个右手是断臂的赵人。匈奴人人色变,用三万多人的惨痛代价,攻克一座土山,杀了两万赵军和一个不知名的赵军将领,而主战场上拖住赵军的匈奴人也必然损失巨大,这代价实在是惨痛。

这时赵军损失约四万五千,匈奴损失高达九万五千。

现在又要问,李牧在哪里?

别人不知道,单于瞬间明白了,可是悔之晚矣。

整个战场赵军两次击鼓指挥,第一次是两军刚开始对垒,由南山击鼓,各支方阵依次击鼓回应。为了确定南山是赵军的指挥所,单于故意变阵,让各部落四散而逃。果然此举引来赵军第二次击鼓,也是由南山首先击鼓号令,各方阵依次击鼓响应。



图-李牧大破匈奴

这个诡计一般的名将都不可能看出来异样,单于也是此时才想通,南山如果是指挥所。那么南山击鼓号令之后,各支赵军方阵回应应该是前后层次不齐的,但是赵军第一支回应的方阵击鼓时,其他方阵并没有一同时间回应南山,等第一支方阵回应完毕,其他方阵才层次不齐地回应南山。

也就是说,李牧正隐藏在一支赵军万人方阵中,第一个回应南山鼓声的方阵,就是李牧所在方阵,各路人马实际是听从第二次鼓声的军令。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李牧跻身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果然名不虚传。

单于越众而出,对斥候下达一个令他痛苦的军令:全线撤退。单于比他二十多万勇士都要聪明,这也救了他一命。

匈奴数万人最后逃离战场的路线,并不是原路向北返回,也没有从两侧的洪寿山和夏屋山撤退,而是从西南方向登山大山,再徐徐往北,绕过整个战场,半个多月后才返回大漠。

赵国北境长城外,单于望着巍峨的赵国长城,表情冷峻道:“若李牧不死,大漠勇士不得再深入赵境!”

说罢,单于勒马掉头,在那一瞬间,谁也没注意到,一滴悲伤、无奈、羞愧、畏惧的眼泪抛洒而出。此后赵国北方形势大好,匈奴几十年不敢犯边。

单于虽逃脱,但整个战场中仍然有三万余人,没有跟上单于的步伐。

其中一个匈奴万人队,驻守在大山谷的北入口。李牧在单于主力进入大山谷后,才令两支步骑结合的军队各六千人,从洪寿山和夏屋山外围去到谷口。

两支军队抵达战场,立即结阵,向谷口的匈奴军队推进。

匈奴人数略少,武器和阵型更是无法与赵军相提并论。匈奴小王在几次冲突后,丢下数百阵亡的同伴,向北撤离几十里,远远盯着赵军。匈奴人的盘算是,等山谷里的匈奴主力获胜,回身攻击赵军的时候,他们正好以逸待劳,从后方包围赵军。

几天之后这支匈奴万人队得知单于战败的消息,再无心恋战,灰心丧气地撤回大漠。

除了这个万人队,另外山谷中还有两万多匈奴人没有及时跟进单于大队,不得已从其他三个方向突围。

其中一万多人陆续沿原路返回,在雁门山附近,也就是赵军口袋的袋口,遭到赵军伏击。

李牧这两支军队各六千人,在两处设伏。这些骑兵各带强弩,每人配置一百支箭矢,结成方阵等待匈奴的残部到来。

若匈奴人将一万多人组合在一起冲锋,有可能力战伏击的赵军,一部分人突围而去。但这些残兵来自不同部族,或几十人,或几百人,先后到来,不成体系,且士气低迷,成了袋口赵军的靶子。

另有七八千匈奴人,从左右侧的洪寿山和夏屋山撤退。单于不走这里,因为山上本没有路,几万人撤退要开山砍树,速度必然缓慢。这几千匈奴人从两侧山脉逃离,人数倒是少了很多,不会拥挤。

可是李牧怎会让两侧匈奴人撤退,他早就下令,有上千军士在几十个必经路口上砍树阻挡,并且放火点燃路口的断木,不要说人马不可能过去,就是鸟儿也飞不过去。

后来赵军搜山,这些饥肠辘辘的匈奴人要么被俘,要么力战而亡。

整个战争,赵军损失约四万五千人,匈奴则超过十一万人阵亡。中原文明与北方大漠文明交战史上,就单场战争而言,这个战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后世中原对匈奴,没有任何一战斩杀的匈奴数量,能够超过十万!

秦朝的蒙恬,领最为精锐的三十万秦军,将匈奴赶出河南地,但蒙恬并没有给匈奴军队造成多大的伤亡。可是十年之后,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四十万大军,将刘邦军围困在白登山。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终极大战,漠北之战,卫青和霍去病各领兵五万,深入大漠两千里,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这一战,汉朝除了精选的十万大军,还配备了三十到四十万匹骏马,并准备了无法计数的粮草辎重。此战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最大的一次胜利,然而,即便是中国最伟大的朝代之一汉朝,其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时期,动用全国后勤去打这一仗,最后也只是斩首匈奴九万而已。

战后,山谷内外遗尸遍地,到处是受伤的马匹。高悬天际的日头,仿佛不忍心看这山谷人间地狱一般的场景,慢慢地滑落下洪寿山。黄昏时刻,血色的夕阳映照着血色更浓的山谷,处处皆是不堪入目的狼藉。

此战赵军缴获了许多匈奴战马,李牧再用三万余骑兵,迅速北进,越过赵国长城,突击匈奴襜褴部,进一步扩大战果。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一经典名言,或许是李牧用近二十年时间才大破匈奴的最好表述。

一百年后,汉武帝依样画葫芦,模仿李牧在马邑伏击匈奴,准备虽充分,最终功亏一篑。后来汉朝不得不空耗国力,用卫青霍去病等大将连年与匈奴作战。

伏击战并不好打,李牧以赵国边军为主,如此大规模伏击战的成功,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

在李牧大破匈奴之前,中原文明从来没有大胜过匈奴军队,匈奴人的骑射,让中原人找不到北,匈奴人那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打法,更让中原人无法近身搏击。

李牧对付匈奴的战术,就像教科书一样,明白无误地告诉后世中原人:对付匈奴,弩兵大有可为。

匈奴人的骑射,其弓箭适合中远距离进攻,这让中原人无法肉搏。而中原的弩兵,其十二石强弩是用腿拉开的,这比用手拉开的弓射程更远。弩兵,正是匈奴人的克星!



图-战国疆域

弩兵有多牛,我们来看看汉武帝时期的一场经典战役。

公元前99年,汉武帝的将军李陵,统领一支五千人的汉军偏师,深入大漠。

李陵的这支军队,本来是作为大将李广利的支援,可是匈奴人进兵从不循规蹈矩,将军李陵意外遭遇了匈奴的主力。且鞮侯单于统领的这支匈奴大军,军力足有十余万。

李陵的战术是,边打边向汉朝边境撤退。李陵以辎重车为阵,布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持戟盾防止匈奴战马冲击,后列士兵持强弩远距离射击匈奴军。

匈奴人当然知道李陵想逃,于是收紧包围圈,起大军攻打李陵军。

不过匈奴人这次碰了大钉子,他们付出几千人的代价,却根本没有对汉军造成多大伤害,主要原因就是汉军的弩射程比他们的弓箭远,威力比弓箭大。

匈奴且鞮侯单于也是急红了眼,他亲自统领军队围攻汉军,结果自己差点被弩箭夺取性命。

且鞮侯单于曾一度动摇差点撤兵,不过匈奴人也是好面子的,且鞮侯单于十几万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拿不下汉军五千人,以后匈奴人还如何自命天之骄子!

就这样,汉军一路撤,匈奴军一路围,双方对抗了十多天。

在二十倍以上敌人包围之下,李陵军竟然井然有序地撤退,虽然行军速度缓慢,但是一步步正靠近汉朝边塞。

眼看汉军离汉朝边塞越来越近,匈奴人再次发起了猛攻。这一天,汉军发出的箭矢有五十万枚,斩杀匈奴数千。

不过,汉军也将所有箭矢耗尽,此时他们仍然有三千多人,而他们斩杀的匈奴人超过一万!

历史有太多的可惜,这支勇猛的汉军,其悲剧之处就在于箭矢用尽。近身肉搏,汉军本就没有优势,何况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最终这支汉军,只有四百多人突围,返回汉朝边塞。

从此战不难看出,弩兵对付匈奴骑射的巨大优势。李牧开创的这一战术,成了后世中原文明对付匈奴人的教科书。

得到李牧大破匈奴的战报,赵孝成王终于放下心中那块石头。

本文出自《地图里的兴亡》

更多历史地图文章,请订阅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关注 地图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