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十番” 天籁古音你听过吗?

 

民间十番闻名遐迩,被誉为“闽西雅乐”、“太古遗音”、“古韵风骚”,是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奇珍异宝。...

▊文化遗产:
民间“十番”天籁古音
文 / 刘永泰
在文艺的百花园中,民间“十番”,独放异彩,千年古音,深受百姓喜爱,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闽西境内流行的“十番”,雅称“十音”,俗称“打十番”。是一种器乐和声乐乳和的综合艺术,用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它分为“文十音”和“武十音”两种。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竹笛(主奏乐器)、箫、唢呐、号筒、吊规、椰胡、二胡、中胡、高胡、琵琶、扬琴、阮等;打击乐器有:板鼓、檀板、堂鼓、木鱼、七星点、大钹、中钹、小锣、沙锣、碗锣等;板式有:慢、中、紧(即4/4拍、2//4拍、1/4拍)等。民间十番闻名遐迩,被誉为“闽西雅乐”、“太古遗音”、“古韵风骚”,是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奇珍异宝。
“ 闽西雅乐”

“ 太古遗音”

“ 古韵风骚 ”


民间十番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约于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始流人闽粤赣边的客家地区,是旧时儒家子弟的一种业余性娱乐活动。他们中有的还成立了社团,开明绅士、商人子弟常参加此项活动。自制统一的鞋、帽、服装,择吉日游览寺庙胜地。共和国成立后,“十番”乐曲更加盛行,至今县城社区及各乡镇离退休活动室均有“十番”乐队坚持活动,但大多数是花甲闲叟,休闲自乐。
山村即闻十番曲,农闲常鸣天籁音。“十番”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根植于广大群众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十番”乐曲应用十分广泛,它几乎渗透在社会生活及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婚庆、寿诞、乔迁、老人仙逝等红白喜事必有“十番”。节日庆贺、各种会庆、赛事、商贸开业、项目成立、楼房开盘、文艺晚会等,“十番”独树一帜;春节、迎神打蘸、社宫菩萨生日等,“十番”独领风骚。演出场地就地取材,舞台、厅院、祠堂厅下皆可。灯光布景因陋就简,随地搭一个棚能遮风避雨就行。行走时,“十番”排在队伍的最后头,且行且奏,乐声悠扬悦耳,表现出一种轻歌曼舞的情趣,这种“慢生活”深受群众喜爱。正因为“十番”行进演奏时步履缓慢,闽西人用“打十番”来形容走路慢吞吞的人。“十番”演奏的乐曲丰富多彩,传统的有“八板头”、“关公巡城”、“红绣鞋”、“昭君和番”、“过江龙”、“南词”、“北调”、“天下乐”等等。琐呐似从天外音,管弦疑为月中曲。“十番”民乐,是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艺活动形式,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节奏加快,现代的年轻人较为“狂热”。他们追求快节奏,主张个性张扬,喜爱鲜明激越的旋律,再加上外风吹奏,“快餐文化”盛行,“爆破律”强,以喧泄其炎热情绪。绝大部份年轻人从来没有机会去了解去欣赏去享受“十番”,更没有心思去审美去领悟民间“十番”神韵。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十番”,可以使人摆脱“浮躁”,陶冶情操。


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十番”传统民乐日益淡化,民间颇有造诣的行家里手,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间绝技难以传承,保护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日渐凸显。由此,“十番”民乐的发掘、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决心,花大力,加以传承。
文字来源于《梁山情韵》

图片来源于《梁野拾萃》
投稿 · 联系:18039832196@163.com
美文|趣闻|历史|民俗


本期编辑 |  朱月华


    关注 文化武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