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克慧(原创):大山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时间却在悄悄的流走,当初那些从山里走出去的孩子,一晃都而立之年或者近不惑。...



     

  文艺、小资,情感、治愈
              诗、故乡、远方 
随州文艺,你关注了就会爱上!




        儿子月考的作文要求以“最美的……”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他说写的是《最美的中国》,我当即告诉他选这个题目太大了,根本不是一个刚上八年级的孩子能写得出来的文章。借此触发了我的情结,想起我出生的那个山村及那蜿蜒的山脉。

 

从我记事开始,眼里就是蜿蜒起伏的山脉围绕的村庄,一条不宽的小河沟默默的顺山而下,隔河而居的住着我和蔼可亲的亲戚乡邻们。 

刚分田到户没几年的父辈们,大多刚刚过温饱线。日子还有点紧巴巴,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更甚。同样种地,由于山高日照时间短,所以田里的收成无论怎样勤劳,都比不过城郊大畈(类似平原)上的农民。而且远离城镇,交通极不方便,买进来的东西比别人多花钱,卖出去的山货却廉价得很。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里人都不怕吃苦,所以农闲的时候,家里的壮劳力,不分男女,都会上山捡柴卖。那个时候,一斤好的栎树柴卖到大概1-2分,一个壮年男劳力一天捡三担,平均每担130斤左右,一天下来的额外收入能到5元余,家里若有两三个劳力,很快小日子就过得比较滋润了。

自古英才出寒家,偏僻落后的环境刺激山里的娃子都非常刻苦,寄希望读书考学跳出农门,所以有孩子读书的家庭,父辈更是拼命的劳作于山上的柴禾钱,为娃交学费,生活费。这些,我们七十年代至八五之间的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都非常清楚父母的辛苦。亦非常感谢大山不仅养活了我们,且给了大家走出山村的财力支持。

砍柴是非常辛苦的体力活。还记得我刚跨出学校大门的那年,看邻居家辍学几年的大哥哥姐姐们都热火朝天的天天上山捡柴卖,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帮父母减轻点负担。于是就拿着砍刀,芊担,早早吃完早饭跟邻居姐姐们上山了。因为离家近点的地方都是邻居的自留山,不能随便去砍的,我们必须爬几座山去到与均川药山乡交界的野山上去砍。刚刚拿砍刀的我,没有经验,也没有多少力气,围着一棵柴禾陀螺状环绕着磨出来似的,好不容易砍倒,还得费力的斩成长约一米的小段,攒成几十斤一捆的时候再用树藤捆扎实。一担柴两捆,很快手磨出血泡,我也不敢停下来,紧赶慢赶的到晌午过后,我才勉强在邻居姐姐的帮助下捆好扎上钎担。谁知道更苦的考验还在后面呢。

一是想着大半天我得有点成绩回去交代;二是没有挑过重物的经验,只顾贪多的我,完全超出我能承受的范围,捆了两捆柴禾。等担子一放上肩头,压得本不高的我一下子缩了似的矮下去几公分,腿上也象绑了铅块似的,怎么也迈不快步子,肩头压得火辣辣的疼,还完全不敢挪动一下。要强的我咬着牙挑了一段路,实在坚持不了了,只好顺山坡搁下来,竟然压得我半伏在地上抽不出来身。邻居姐姐慌忙丢下自己的担子把我拉了起来,一霎时,汗水和着泪水流下来----- 靠力气换钱的生活真难啊!我深深的体会了父辈们付出的汗水有多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住得偏远,且日子仅仅维持在温饱线,所以儿时的我们虽然也有小孩子嘴馋的毛病,但不可能有棒棒糖,饼干什么的零食儿解馋的。好在大山这个慈祥慷慨的“妈妈”,一年四季,总有无数的野山果喂养我们这些山里的熊孩子。春有嫩嫩的刺苔,红红的樱桃,甜甜的毛签;夏有五月枣,野葡萄,栽秧泡;秋天野柿子,拐焦,山楂,板栗等等太多了哦。冬天的美味就升级了,时不时有二伯们从山上猎回的野鸡野兔野猪肉给我们打牙祭!让我们整个童年的记忆并不觉得苦涩。甚至以为世上的孩子都这样过的。

因为距集市远,大人们一月半载都难得去趟街上,所以我们这些孩子更别指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小时候的我,常常对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青黛色的山脉沉思:翻过这些山,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后来大点的时候,跟随邻居们放牛或者捡野果子,终于到了我视力范围可及的山上,放眼望去,原来山外还是山!层层叠叠,高高低低,间或围绕着一些田块和村庄。哦,原来山这么大!似乎走不出我的视野。

渐渐的我们长大了,随着念的书越来越多,人也离大山越来越远。尤其是70年代的那一代,几乎都靠读书考学或者出外打工走出了山村,远离了祖祖辈辈延续的农耕生活。大山不再成为我们引以为荣的资本,甚至觉得它制约了发展的步伐,大家都在淡漠它,逃离它,抛弃它。几百人的村庄一下子变成不足百人的村组,且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不便行动的村民。昔日的热闹被打大山吞噬了,没有生气,没有喧哗,大山更沉默更寂静了----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时间却在悄悄的流走,当初那些从山里走出去的孩子,一晃都而立之年或者近不惑。不论在外面混的如何风生水起,功成名就,但都开始怀念那山那水,怀念那些原生态的田园生活,怀念那些清香新鲜的空气,怀念那些现代生活永远无法复制的原始!

于是,这几年,开始陆陆续续有出去的孩子们拿钱回来修建过去的老房子,都在规划等退休了回山里过耕田犁地,种菜养鸡的农耕晚年。这样的现象让我有很期待的错觉,二十年后,山里是否可以恢复从前的盛况?



关注「随州文艺」总有一句话能让你想起故乡,想起远方。

投稿邮箱:358742825@qq.com
(只接收邮箱投稿)




 开放 ◆ 包容 ◆质朴 ◆ 走心     

《编钟》《文峰塔》《烈山湖》《领秀随州》等杂志选稿基地,稿费作者所有

随州文艺读者赏金归作者所有   (三天后结算)


    关注 随州文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