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 论父母的养成(一)

 

所以,先允许自己就是现在的样子吧,然后,再来慢慢的做第二步——了解自己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想做的到底是什么?慢慢来,需要静待花开的,不仅仅只有你的孩子,还有你内心的那个小孩。...

1
昨天晚上清书包的时候,小钰过来跟我说悄悄话:“妈妈,我总结出来两个小道理,我不知道对不对?第一是‘即使是很好很好的朋友,在以后也有可能会成为敌人’,第二是‘即使是最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人,在以后也有可能会成为朋友’”。

听到这两句话,我觉得还是蛮有道理的,于是对她说:“嗯,我同意你的这两句小道理,我也觉得这两种情况都很有可能。”话说到这里,心里联想到了很多,还有很多感慨想继续说下去,比如什么人生无常呀;好朋友和敌人的定义是什么呀……不过,我犹豫了一会,还是闭上了嘴巴。 器”提供技术支持
2
见过我和小钰相处或是看我描写的与小钰相处的文章的朋友,常常会说我是一个很温柔很有耐心的妈妈,自认做不到我这样。甚至姐妹群里的妈妈们只要听说我对小钰发了一次什么脾气,都会觉得内心突然一下就很平衡了。

其实,随着越来越深入的自我学习,包括在姐妹群里大家相互的分享和讨论,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控制型的妈妈。只不过不是那种很强势的控制,而是一种看不见的温柔控制。

最让我警醒的,是上次小钰画的房树人的心理画,明显的体现出了小钰很强的依恋感。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依恋感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有度,过度则反。

实际上,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有一种两极化:一方面是做为一个妈妈,她会尽可能的去爱自己的孩子,想把所有最好的给他自己的孩子;而另一方面,妈妈也会不自觉的去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剥夺孩子想要独立的能力。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无论孩子长多大,在妈妈的眼里永远都是孩子呀!”

就拿钰爹来说,都已经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了,每次回家一样也会被他的父母唠叨,他甚至都会有怨气:“我都这么大年龄了,还把我当小孩子吗?”  虽然现在我们父母都知道一句话:“天底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父母的任务,是让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存的人。所以,什么时候接受分离,什么时候给予依赖,这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尺寸。
3
不过,正如“爱他如他所是”,爱“我”也是一样,爱自己如自己所是。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一位妈妈因为早上出门时吼了孩子而自责自己“为什么没有忍住”。

想要“忍住”,一定就是想要改变了。但改变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困扰和压力?但是,改变需要来自于内心真正的动力。现在有很多的妈妈,都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而想改变。这种想法从哪里来?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压力——妈妈就是要爱自己的孩子。

在我们所有的主流文化中“妈妈”的形象都是被美化的,妈妈一定是慈爱的、温柔的、有耐心的、能为孩子付出所有……现在有一部分爱学习的妈妈压力更大——要做足够好的妈妈、要无条件的爱孩子、要给孩子安全感依恋感避免孩子受到原生家庭的创伤……如果没有做到,不符合主流文化要求时,就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但是,这一切,我们自己有吗?我们自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吗?只有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才有可能传递给到我们自己的孩子。

而事实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有七情六欲,职场上的家庭的个人的压力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我们情绪上的波动,我们没有经历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我们没有在无条件的爱中长大,硬要我们去成为一个根本不知道怎么成为的自己,怎么可能“忍住?”如果主流文化对于“妈妈”的要求并没有这么高,允许妈妈是可以有情绪波动,可以对孩子“不好”的。相信大家的感觉会好很多。
4
回到和小钰对话的事件上,我当时选择闭上嘴,是因为已经认知到自己是控制型的妈妈,觉得自己有时说的太多,所以想尽量少说一点。但是,长久以来的习惯哪有那么容易改变?憋到第二天早上上学路上,我还是忍不住问小钰了“你那两句小道理是从哪里总结出来的呢?电视里吗?”“我不想告诉你!”小钰很直接的拒绝了这个话题。在这一刻,我是有点点不舒服的,和妈妈无话不说的小女孩,现在也成长为有自己小心思的姑娘了。好吧,那我就闭上嘴,一起看看路上的风景也不错。

看,就是这样。我就是想控制了,那又什么样?我承认我自己是控制欲强的父母,我接纳自己这个状态,也认可自己这种状态。想改变的前提是觉察,觉察的前提是接纳。接纳就是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状态,好的不好的。我爱脾气,我就允许自己发了;我想控制,我允许自己控制;允许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没有压力,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才可能有去思考自己什么是这个样子?自己还可以怎么样去处理?我们先尝试着给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子做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内心的小孩子长大了,我们才能更有动力和力量去做改变。

其实,且不要说我们现在都只是一个孩子的父母,没有经验。就算我们有两个、三个孩子,如何去教育和陪伴每个孩子,我们都是需要去尝试的,因为每个孩子需要所有的都会不一样。所以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开玩笑时,我还在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试验品”。

回到刚才说的话题,“改变的前提是察觉,察觉的前提是接纳”, 因为我允许了自己现在的状态,所以不会去进行自责。只会在心里对自己说:“亲爱的,现在这个时候好像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做?”

如果没有接纳和觉察这两步,想改变不亚于一步登天。但就算有了接纳和觉察,改变又谈何容易呢?改变,通常都像是爬山,上一步,恨不得再退两步下去。就以我来说,温柔的控制,这种方式已经用了将近十年,十年的习惯需要多少年去改变?

所以,先允许自己就是现在的样子吧,然后,再来慢慢的做第二步——了解自己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想做的到底是什么?慢慢来,需要静待花开的,不仅仅只有你的孩子,还有你内心的那个小孩。


PK


    关注 七彩蒙氏数学思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