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听懂风声,对花微笑

 

《一个人的村庄》是作家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巅峰杰作,自从1998年出版以来,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铭刻了一代人的乡土记忆,成为乡村散文作品中无法超越的经典。...



那段寂寞的时光里,
他能听懂风声,
可以对花微笑。
“20世纪中国最后的散文家”刘亮程,写新疆风物、凡人轶事,“轻阅读”,翻开刘亮程经典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在一个村庄的地老天荒中,静静倾听万物生灵的话语。
《一个人的村庄》|听懂风声,对花微笑
人畜共居的村庄 / 荒芜的家园


《一个人的村庄》是作家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巅峰杰作,自从1998年出版以来,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得到众多知名作家、评论家的赞誉,曾荣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书中多篇文章被选入语文教材,铭刻了一代人的乡土记忆,已经成为乡村散文作品中无法超越的经典。
刘亮程曾为精装珍藏版《一个人的村庄》写道——在我二三十岁最寂寞的时光里,我糊里糊涂写出了一部好书。那时我能听懂风声,可以对花微笑。我信仰万物有灵。作家就是那种能跟石头说话的人。我让自己单独地处在一个村庄的地老天荒中,静悄悄听万物的灵说话。后来我说话时,感觉万物在听。

刘亮程,新疆沙湾县人。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多年农机管理员,现任新疆作协副主席,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及长篇散文《虚土》,长篇小说《凿空》等,被誉为“乡村哲学家”和“20世纪中国最后的散文家”。

1962年刘亮程出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一个人的村庄》是他献给故乡的作品,被称为“东方的瓦尔登湖”。刘亮程的人生从黄沙梁出发,曾停泊在乌鲁木齐,然后又回到了村庄。这个叫做菜子沟的地方,位于博格达山脉北麓的木垒县英格堡乡,西面与奇台县老奇台镇接壤,南面与鄯善县隔山相望。村庄很安静,历史也很久远,生活的主体人群是从明朝开始迁入的汉族,乡村建筑也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中原风,这在新疆是不可多得的。
在刘亮程的倡导下,这个小村庄成为了天山深处的一个艺术家村落。他还办了一所木垒书院,过起了造园子,种果树,做木匠的日子。谈到这种回归,他说,自己是偶尔发现了菜子沟,原来的想法只是寻个地方养老。

秋天的菜子沟有金黄的麦田,坡地上种有豌豆、小麦、油菜、胡麻、鹰嘴豆、荞麦,枝叶繁茂的老榆树包裹着山坳间散落的土坯屋舍。菜子沟和刘亮程笔下的黄沙梁一样,有着活泼的生机,泥土的清香,阳光的炽烈,风从这里路过,云从这里经过,这里有牛马鸡犬,草木虫豸,还有劳作的人,发呆的人,死去的人。这里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没有工厂、废气、汽车和喇叭声,这里保留着村庄的温暖与厚重,祥和与安宁。读者足音说,在刘亮程的笔下,连沙尘和干旱都是村庄最原始的样子,他不掩藏村庄的封闭和落后,贫穷和土气,也不包庇村庄人的愚昧和无知,这本《一个人的村庄》,正是因为真实才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在刘亮程的黄沙梁,时间的流逝仿佛都变得缓慢起来。割麦,翻地,赶路,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可以晒太阳吹风,看天看地,听虫鸣鸟叫,观察圈里的牛马和驴羊。万物有灵且美,也只有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心情,才能得以与天地万物相通,欣赏平淡生活里的不凡和真味。没有什么典故,没有什么修辞,却自有明亮丰富的颜色,和鲜活灵动的生命。他不取悦别人,他记录生活本身,他用心歌颂村庄的阳光和炊烟。于是村庄里的草、麦子、虫子、老鼠、鸟、猫、狗、驴、蚂蚁,村庄里的一条土路,风中的院门,坑洼地、一截土墙,大树根,村东头村西头的阳光和炊烟,村庄里的冯四、韩老二、刘二、父亲、木匠、偷包米的贼、房子的主人,还有“我”,都在远离工业文明甚至是被现代社会遗忘的地方,过着平淡又纯粹的生活,加上一缕炊烟,整个村庄就有了灵魂,每一丝呼吸也就有了诗意。

很多人从《一个人的村庄》里,认识了遥远西北的小村庄黄沙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疆的小村庄,仿佛是浮在现代社会之外的一个孤岛,却引起了天南海北的人们对它的向往,对新疆广阔天地的向往,不分地域,也不分经历。刘亮程说,新疆的自然和内地可能还不太一样,它保留了一点原始自然,比如戈壁、沙漠、小块的绿洲,空旷的自然空间,因此能很容易地让作家陷入到古代的文人情怀中。刘亮程认为,作家是一个地域造成的,是地域决定的,地域决定了一个作家的眼界,以及看人看事物的方法。



刘亮程在天高地阔的西北,写作,思考,阅读,关照自然,关照生命。他说自己这些年读的文学作品相对少了,一年也看不了几部小说,读的多的是历史文献、宗教方面的东西。他说也许是现在的自己和书没有缘分了吧,在他看来阅读是年轻时候的行为。年轻人有一颗可以读书的心,因为你的心是纯洁的,关键是你相信书里所说的,于是你能进入到书里去。渐渐成熟之后,读几句就开始质疑,这就妨碍读书。所谓读书就是读者整个进入一本书的情感和智慧之中,而当一个人开始怀疑的时候就不适合读书,而是适合写书了。

2001年,《一个人的村庄》获得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授奖词评论刘亮程的写作,延续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散文传统。他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来自村庄和田野,以中国农民在苍茫大地上的生死衰荣,庄严地揭示了民族生活中素朴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本来”。他的语言素淡、明澈,充满欣悦感和表达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现了汉语所独具的纯真和瑰丽。

同为描写新疆乡村生活的作家,李娟眼中的刘亮程,站在村庄中心,目不斜视,缓缓写尽一切温暖的踏实的事物:人畜共处的村庄,柔软欢欣的日常生活细节,古老庄严的秩序,公平而优美的命运。一只手写出,一只手遮盖,像呵护火苗一样呵护一个一个的字眼,待它们渐渐站稳了才松开手,看着它们一个一个孤零零地站在无边无际的空旷世界里,一动也不敢动。
于是,我们通过刘亮程富有生命力的文字,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新疆。不再和过去那样,带着鲜明的民族印记和典型的民族符号,但是却更能深入读者内心,触动灵魂深处的感情。刘亮程认为,新疆的生活只是他个人的生活,或者周边人的生活,和内地任何一个地方的生活是没有区别的。而对新疆的边疆色彩民俗特色的阅读要求,则是读者的一种猎奇心理,作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

在著名学者林贤治看来,刘亮程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我们从《一个人的村庄里》,体味道一种不事雕琢的朴素美丽,那是安静的,自然成诗的。比如他写炊烟,“炊烟是家的根,生存在大地深处的人们就是靠扎向天空的炊烟与高远陌生的外界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联系。炊烟一袅袅,一个家便活了,一个村庄顿时有了生机。”他写村庄里的人:“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

村庄里人畜共居,寒风或者艳阳,一个长梦,一顿晚饭,星光下面摸黑走路,还有远远的敲门声,刘亮程的村庄里也有人来人往,也有鸡鸣狗吠,他和天地草木对话,和生命时光交换意见。一个人扛着农具,走在他的村庄。刘亮程说《一个人的村庄》其实是虚构的,是一个人的孤独情怀,悬在半空中的村庄,直到遇到了菜子沟,才算是跟一个落到地上的村庄相遇了,而他,从不觉得《一个人的村庄》里写的是孤独。
遇到菜子沟,之前写的草木一一有了对应。刘亮程不让人除去书院里长出来的杂草,他要留着让它们长到秋天,一棵草长高不容易,得让它把叶子长够,花开完,把果实结饱,一棵草的使命到此结束了。他说看到那些小时候陪自己长大的那些熟悉的草木,长到秋天叶子黄了,籽粒饱满,多好呀。一棵草和一个人一起走到了秋天,走到了老年,果实饱满。这和农民见草有仇的心态已经不同。他不喜欢现在城市中的二元对立式教育,早早地把好和坏,差和优,分得清清楚楚。因为这样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怎么爱惜自然,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学者摩罗说,刘亮程是一个善意到家的人,他对世界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到处都充满了欢喜,他见什么都很欢喜,见什么都顺眼,哪怕是一只偷吃他麦穗的老鼠他也很顺眼,哪怕是一只吸了他血的蚊子,他也很顺眼,在他身上睡觉的虫子,他同样顺眼。这种顺眼正是源自他内心的善意。他以这种善意与世界相处。
岁月和生活改变着刘亮程的思考与写作。回想写作《一个人的村庄》,他觉得那种写作心境是很难得的。在一个村庄生活到20岁,出来在乡下工作了十几年,三十岁到四十岁那十年时间里又在城市打工,一点一点去写一本书,一写写了二十多万字,虽然没想到把它写成一本书,但还是一点一点把它写完了。

再版的时候,刘亮程做校对,这时候再看《一个人的村庄》,感觉很难得,难得有那么一段时间住在城市里面,整个心灵怀揣乡村,怀旧式的,回望式地写成了这本书。他始终认为这本书其实是孤悬的,它和那个村庄也没多大关系,跟城市也没多大关系,但就是一个孤独的存在,整个情怀是孤独的,与世隔绝,但是与大地天空想通,那是《一个人的村庄》所表达的情怀。
那之后刘亮程又写了《虚土》,还有小说《凿空》。《亚洲周刊》评论说,《凿空》是一部描写中国式孤独的罕见作品……在这死寂般村子的地下进行着热火朝天的挖凿活动,寻宝的农民在凿,油田工人在凿,考古专家在凿,盗墓贼在凿,矿工在凿,工程队在凿,管道工在凿,光缆工也在凿。人人为财富而凿,为极端功利目的而凿。但在他们中间却有一个“为凿而凿”的人,那就是农民张旺财,其动力来自人类“凿空”的本能,似乎只有不停地挖掘,才能平息心中难言的渴望……
该叫他作家刘亮程
还是
农民刘亮程呢?
也许他更是一个真正的农民吧,劳作之外,扛着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他也从未停止过观察吧,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和村西头的阳光……
后来呢?
/ 后来的故事你也知道了 /
/ 这阵从新疆吹来的风 /
/ 裹挟着村庄的尘土与阳光 /
/ 一路吹到了纷繁忙乱的都市里 /
/ 吹到了你的心头 /
/ 滋润了你也许很久不曾拥有感动 /
「心灵
……


以阅读的名义释放思想的力量
「轻阅读」
点击以下标题,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沿着无愁河到凤凰》|用劳作打扫忧愁
《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
《博物学经典译丛》|博物之美,自然之美
《听园》|晚明传奇中的园林印象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田巍 丁旭
…………………………………………………………………………
官网:http://vscs.cri.cn
全力打造国际化、人文特色的南海区域传媒
三亚:89.1FM  琼海:102.0FM  三沙:101.0FM
新浪微电台、蜻蜓FM搜索“南海之声”
微信:crinanhai 微博:@cri南海之声


↓ ↓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节目完整音频。❤


    关注 南海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