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否感受到孩子的心灵?

 

一位母亲说因为女儿作业错误多、动作慢而被经常被老师批评而忧心重重。我见到女孩后,发现她并不像...



一位母亲说因为女儿作业错误多、动作慢而被经常被老师批评而忧心重重。我见到女孩后,发现她并不像她妈妈说的十分胆小,和我见面几分钟后就大方地和我聊天了。至少,她的社交能力,对一年级刚上学的女孩来说,谈不上问题严重,只不过她没有十分自信、大方而已。至于做作业慢,数学成绩差,固然可能有小时候成长环境的原因,更可能是因为紧张而导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这种紧张更多地源于父母,如果父母自身紧张,不信任孩子,孩子都会感知到。

孩子需要被信任,需要没有压力、快乐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对这么小的孩子,成人的情绪、家庭的氛围,她的身体都能敏锐地觉察到。如果父母一方有无法克服的压力、恐惧、感受不到爱、不被原谅等任何情绪,即便父母觉得自己掩盖得很好,孩子还是会接收到。

母亲说孩子小时候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会有许多禁令:不能做这个,那个不能动等等。现在孩子上学后,发现其反应慢,学习表现不佳,妈妈每天要花很多时间陪孩子做作业,还要多练习她薄弱的部分,以期快速赶上其他学生。

想到这么弱小的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的学习等种种压力之下,我不由得揪心。这个年龄孩子最需要的运动、玩耍,她都很少有机会体验。



如果孩子在一个紧张、有压力的环境中成长,她需要事事小心谨慎,则身体会长时间处于不放松的防御状态,这如同拉起身体的警报,交感神经系统一直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大量的血液会流向肌肉,这种情况下,细胞会停止正常的生长和维护,孩子容易生病,也不能很好地成长发育。这是处于压力环境中的孩子总是长得弱小的原因。

听了我一番解释,妈妈表示自己能够接受女儿现状,不再拿她与其他孩子比,不会再整天逼她做练习、批评她。对于已经很不自信的孩子,鼓励、肯定是需要的,妈妈表示也会做到。但是“她的数学成绩不好,作业经常有错误,老师总是批评她怎么办?”

我说你与老师交流一下,告诉老师她的早期成长经历,让老师也鼓励她。

第二天,妈妈给我发来信息,老师说:“鼓励也需要资本的,你说她也没有什么地方好的,我怎么表杨啊。”“我今天还想找她聊呢,昨天作业上的字也是写得一塌糊涂。她的字写得这么糟糕,你说怎么表杨呀?首先要自己做得好,那才能让老师看到能表杨的地方。我们的激励也是有原则的,真的进步了,才能表杨,不是随便乱表杨的。”

看了这个回复,感觉真是“神”一般的老师,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的老师面前会是什么状态,对于一个自尊心已经被蹂躏得所剩无几的小女孩,那么努力想得到大人的一个肯定的孩子,老师怎么可以说出这种话?她越是害怕,越是努力想做得更好,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我对这位妈妈说:“如果有可能,真的建议换环境,找个能够接纳她的老师,如果做不到,那你就恳请老师,可以不用表杨,但是尽量少批评她,她已经很努力了。”

这让我想起汤普森夫人的谎言故事。她班上一个衣服邋遢,不受大家欢迎的学生泰迪,一开始,汤普森夫人很喜欢在他的卷上用红笔画一个个红叉。但是这个学校要求老师对每个孩子的过去记录进行审阅,她发现泰迪的成长变化过程:由于母亲的去世,这个孩子性格变得孤僻,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汤普生夫人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在圣诞节收到泰迪的礼物时,她大声夸赞他送的手链有多漂亮,并把它戴在手上。

那天放学,泰迪说了一句话才走:“汤普森夫人,今天你身上味道就像我妈妈以前一样。”孩子们走后,她哭了至少一个小时。从那天起,她不再研究怎样教阅读、写作和算术,而是研究怎样教育孩子们。

她开始特别关注泰迪,与她一起学习时,泰迪的大脑便显得灵活起来,她越鼓励他,他的反应越快。

到了年未,泰迪已经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

泰迪是多么的幸运。我希望这个孩子也可以有这样的幸运。

一个能够感受到孩子内心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一个对孩子有爱的人,才可以当老师。我觉得讲课水平、学历都不是幼儿园、小学老师的最重要要求,只有爱,对孩子的爱才是。

可是,老师们也是无辜的,他们在没有太多选择和权利的体制下工作,拿着不高的薪水,做着超负荷的工作,还要接受种种考核、比较,当老师把孩子的成绩作为功利的比较指标之后,还怎么能够顾及孩子的内心?

我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位母亲的自责、无奈和沉重。养育孩子,本是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过程,若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无法体会到这种乐趣,对孩子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非常普遍。父母的焦虑、功利,学校和老师的功利,都化成了孩子身上的重担。

每个孩子都是有着独特的需求、不同的优点、不同的天赋、不同的梦想的,而我们给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提供同样的教育,用标准化的测试来衡量他们,这本来是大人世界的荒唐,却要求孩子来承担。这些生活在物质丰盛年代的孩子们,远比童年时贫困交加的我们更加不幸。虽然我们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理解,但至少拥有自由,拥有玩耍的时间,拥有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最近在朋友圈火爆的《教育的意义》视频中,一名英语培训老师董仲蠡说到,他有一次在讲四级翻译的时候,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叫“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不禁手舞足蹈,作为老师的那种自豪感爆棚。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底下有一个女生直接质问他说,你讲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能提分吗?你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他自认伶牙俐齿,但是在那一刻竟无言以对。

显然,这位学生早已被社会的功利心所成功催眠,认为只有分数才是教育的目的,才是重要的。

他说:“作为一名老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我在课堂上,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实用的知识,因为如果单纯只是拼知识,拼记忆,我们已经输了!”

他指出我们教育的核心问题。

“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有啥用?教育就是帮助我们个人认知自己,帮助这个民族认知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掌握个人的命运,并且创造这个国家的未来。我们作为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要始终谨记,教育、读书的终极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分数,而是丰富内心。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教育是解放心灵,发现美、善、智慧的过程。”

我们现在是不是都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了呢?在错误的方向上前进得越多,将来需要花更大力气来修正。

重磅微课《十堂课带给养育者们》
老师:徐林芬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讲道理时,我们与自己的感受隔离,讲道理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会造成孩子知行分裂,破坏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最低效的教育方式,不评判与接纳自己的感受,是爱自己的开始,也能更好地爱孩子。

2. 父母的状态,是最好的教育容器,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什么样的事更重要父母的感受、想法都会传递给孩子的潜意识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容器和环境。

3. 好的感觉,是心理资源快乐的父母才会有快乐的孩子,你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影响到孩子吗?

4. 为啥和孩子同频共振这么难?孩子用感觉认识世界,父母用头脑思考人生。孩子是提醒我们回到心灵。

5. 从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的心感觉左右着孩子的行为 ,感觉源自童年的经验,孩子的行为,是父母探索自己的生活经历的入口。

6. 进入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同悲同喜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拥有自己的想法。

7. 精确化的回应,重塑孩子的行为有温度的语言能够重塑一个人。

8. 读懂孩子语言中的情感有情感的语言具有无穷的力量。读懂它,父母就和孩子的内心连结上了。

9. 活出自己每个生命最主要的任务是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父母做到了,孩子才有榜样。

10. 好玩是第一生产力如果父母感觉同孩子玩耍、聊天、游戏是生命最快乐、享受的事件,则孩子会具有无穷的创造力。

开课信息

开课日期:2016年10月29日(每周六、日)
时间:19:30
课时:十堂课
授课方式:1小时讲课 + 问答 + 集体疗愈
价格:早鸟价399元
(24日以后报名恢复原价999元)

咨询、报名请加微信:13811441853 国莉

作者简介

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曾为高校教师,《家庭教育》杂志编辑。著有心理学长篇小说《静等花开》,她用心理学家的视角和温柔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在不懈成长的女孩的生命故事,深受读者喜爱,许多读者反馈从她的书中读到自己,并从朴实无化的文字中得到疗愈。

更多作者往期好文章,关注《心的经典》公众号后回复以下数字可以阅读。

01—你犯过这类无意识的错误吗?

02—你是如何躲开自己的天赋的?

03—情感的不表达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04—警惕优秀背后的陷阱。

05—我们能给自己和他人的最好的礼物。

06—为什么有这么多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07—你们的情感亲密吗?

08—故乡的夏日往事

09—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10—家庭中爱的质量与孩子的行为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或添加“hhqq365”公众号,感谢与您的相遇!欢迎转发,谢谢!


    关注 好心情心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