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温柔在诵,最附深衷

 

写诗有什么用?圣人说过: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写诗可以抒发、观察、交友、吐槽,总之,写诗是一个人的寂寞,是个人心灵的自由发挥。...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可关注本公众号


我特别佩服那些写诗写小说的人,他们的脑子里满是想象力。我从小没见过世面,想象力犹如一张白纸。有时看别人写诗颇为艳羡,也想写几句,不料半天也想不出个完整的诗句,只得长叹一声作罢。

自己不会写诗,却爱附庸高雅读些诗句。诗歌这个体裁,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之一。写诗有什么用?圣人说过: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写诗可以抒发、观察、交友、吐槽,总之,写诗是一个人的寂寞,是个人心灵的自由发挥。比如恋爱中的人们,写一首诗抒发一下爱慕之情,要比吃个饭还管用得多。

古代的诗词歌赋,现代统称诗歌。歌这个字是不能漏的,因为诗最初就是歌,是用来唱的。《诗经》三百篇就是配的雅乐。到了汉代,汉武帝立乐府,专门用来收集创作诗词歌赋和组织演出,乐府这个乐,是音乐的乐。当时乐府配的调子是楚声和新声,已经与《诗经》不一样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会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时,听到附近农民在田间吟唱的歌曲,就是诸葛亮为自己做的广告。到了唐朝,歌赋更盛,李龟年就是唐朝一个非常著名的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还专门创作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到了有宋一代,词曲达到鼎盛。宋词早期小令多、短,大家也容易背。所以我们读到的李后主和晏殊的词都不长。后期慢曲盛行,柳永出现,至于姜夔、辛弃疾,词都特别长。好比说李后主和晏殊唱的曲子是民间小调;辛弃疾时代已经给唱诗班作词了。

正是因为古代诗歌都是先用来唱、用来念的,和我们今天用来默读、用来看、用来雕琢辞藻不同,所以古代诗歌创作都十分讲究格律、平仄、韵脚,对诗歌的韵律和声音效果非常重视。



不妨举个例子。《木兰诗》里有这么几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如果仅仅为了表达意思,那么只要“父母姐弟闻归来,出郭理妆杀猪羊”两句就够了,但这样读起来就不好听了。同时最后一句诗句还另有讲究,前几句都是五字句,通常是2/2/1甚至2/3的布置,气缓;最后一句是七字句,是4/3的解构,气急。不信你把“磨刀霍霍向猪羊”改成“磨刀向猪羊”,是不是感觉立刻差了很多?

当然不是说诗歌不需要简约,繁复和简约关键要看诗词的意境。诗应该有更幽微的味道。比如说大雪。打油诗有所谓“江山一笼统,天地一窟窿”之句,这就毫无意境可言,只能说是简陋了。“雪真是下得紧啊,哗啦啦的,一片雪白无垠”,这几句意思是明白了。但缺少意境,也只能说是拖沓。我们来看看白居易是怎么写的:“深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不是很有意境很简约有味呢?

如果说写诗,是一个人的寂寞;那么,读诗,就是“温柔在诵,最附深衷”。

所以至今我看一首诗好不好,都是用朗读的感觉来判断的。

关注请扫二维码:


    关注 龙城使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