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洋泾浜路曾经叫法界孔子路吗?

 

上海历史博物馆专业人员为你解说上海法租界道路名称的特征及演化...



请点击上方蓝字“学林出版社”,关注我们。让学林君为您及时送上最新书讯与活动信息。

法租界的一条林荫道(图片来自网络)


法租界的道路路名,有一些特点和英美租界及后来的公共租界有所不同。其一是含有乡土气息的路名较多。因为这一区域在上海县城周围,其中有不少土路,是按国人的习惯取名的。改筑后,中文路名并无很大变化。一些新筑的道路,为方便记忆,也采用与道路附近或相连的地名来做路名,而这些地名几乎都有乡土气息,如东兴圣街、西兴圣街、永安街、吉祥街、紫来街等。其二,道路的法文名与中文名在含义上有不少是不同的。如Rue Protet,通常译作卜罗德路,实际上当时的中文路名并不如此。据《字林报行名簿》,1874年时该路称恒德当街,1917年的地图上称为“典当街”。1943年发布的《更名路名表》中称”拟改名金门街,原名典当街“。类似的情况如孟斗班路、科尔贝尔路等。其三,在1862年英租界用省、市名命名道路后,法租界也一度受到影响,但始终不像英租界那样非常有规律可循。


延安东路
延安东路,原为洋泾浜,浜的南侧为法界,有一条小路,何时筑不详,法文名Quai du Yang King Pang,中文路名“洋泾浜路”;后来法文名作Quai du Yang-king-pang et Confucius,据原文为“洋泾浜与孔子路”,所以通常人们把该路叫做法界孔子路,但在《行名簿》上一直称“洋泾浜路”。1915年填浜筑路,连同把英法两个租界的沿浜道路合并,以英皇爱德华七世命名为爱多亚路。1943年改称大上海路,1945年改为中正东路,1950年改为今名。
洋泾浜路(图片来自网络)


金陵东路
金陵东路,1860年始筑,因法国领事馆设此,故名Rue du Consulat。国人喜欢将领事馆称为“公馆”,因此中文路名称公馆马路,简称公馆路。1883年《行名簿》中作“法兰西大马路”,一般简称法大马路。1943年改名金陵路,1946年改为今名。
老上海的法国领事馆(图片来自网络)


淮海东路
淮海东路,在1870年的《法租界地图》上已经有该条道路,1874年的《行名簿》中,法文名Rue de Ningpoo,翌年的《行名簿》中,中文名称“宁波马路”。它不是以地名命名的道路,而是因宁波人所办的四明公所(俗称宁波会馆)设此而得名。1943年改名东泰山路。1945年以曾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命名林森东路。1950年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改为今名。


云南南路
云南南路,1865年筑,俗称八仙桥路,法文名Rue Palikao,在各种《行名录》中称八里桥路,是一条含纪念性质的道路。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因距离北京通州八华里而得名八里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八里桥是北京城外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军在这里与驻守八里桥的三万清军开战,取得胜利。八里桥大战的第二天,咸丰皇帝即逃往热河避暑山庄。为此,1861年1月,拿破仑封法国远征军司令孟斗班为“八里桥公爵”(Comte de Palikao),法租界内的这条马路也由此得名八里桥路。1943年改名为永平路,1946年改为今名。
八仙桥路及其周边路名(图片来自网络)


中山东二路
中山东二路,《地名志》记载:“1856年筑,为法租界辟筑的第一条马路。”从《行名簿》等记录看,该路由原来的一个泛称、两条实路合并而来。1874年的《行名簿》中有French Bund,称”法兰西地界“;Quai du Wampou,称”黄浦滩“;该路从洋泾浜到新开河。Quai de France,称”天妃宫桥南沿黄浦“;该路从新开河道小东门大街。1903年时,第一个泛称改为”法兰西外滩“,黄浦滩的法文名变为Quai du Keen-lee-yuan。1917年时成为一条道路,称”黄浦滩“,”北连英租界,南接华界。“1943年改名黄浦滩路,1945年改为今名。


四川南路
四川南路,《地名志》说,1860年筑,今金陵东路至延安东路段据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中法军司令之名命名为孟斗班路(Rue Montauban)。天主教堂“若瑟堂”建成后,今新永安路至延安东路段被称为天主堂路。南段因通新北门,又称新北门大街。1943年改名为天台路。1946年改今名。但若瑟堂是1860年4月15日破土动工的,次年6月29日竣工并举行了开光典礼。如果按照《地名志》的说法,孟斗班路的中文名称仅仅用了一年,这是不太可能的。我认为该路的最初中文路名就是“天主堂街“。


广西南路
广西南路,1865年筑,因位于自来火行之西,故名自来火行西街。1917年地图称西自来火街,但各种《行名录》的记载,自1872年至1943年,称自来火行西街为绝大多数。据称曾名三姓路,但没有找到当年的记载。道路的法文名“ Rue de Saigon”,据此,有翻译为西贡街的,也没有找到当年有如此使用的记载。1943年改名桂平路。1946年改为今名。


淮海中路
淮海中路。是1900年法租界扩张后出现的一条路。最初按照东西向路以中国江河命名,南北向路以中国山川命名的规则,起名西江路,用的是珠江的一条主干河流西江。1906年据曾任公董局总董改名为宝昌路。1915年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法国将领霞飞命名,改称霞飞路。1943年改为泰山路,1945年改为林森中路,1950年改为今名。
霞飞路(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摘编自吴志伟:《上海租界研究》,学林出版社,2012年。)

《上海租界研究》
《上海租界研究》
学林出版社
吴志伟 著
2012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吴志伟,1954年出生于上海川沙县(现属浦东新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长期从事上海历史研究、博物馆文物研究及上海路名变化研究。现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上海地名学会会员、上海文博协会会员等。

学者如是说

尽管租界并非近代中国独有,更非近代上海独有。但是,以租界历史、形态、机构、面积、所住外国人口而论,特别是以租界影响而论,则其他城市远远难望上海项背。

作者学养丰厚,目光敏锐,从文物、文献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沿波讨源,抽丝剥茧,往往能从细微处发现重要问题,从而解决重要问题。他将考证成果构建起整体租界历史的框架,从租界建立到扩张,到工部局的行政管理、道路交通、外国人士在沪生活等,内容相当丰富。

书中对于史料的运用,极其审慎,不光以中文资料与外文资料相对照,十分注意使用新出版的道契、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等资料,还注意挖掘、使用行名录、Social Shanghai(上海社会)等一般人不大注意的英文资料,并以文献资料与存世实物相比勘,去伪存真,披沙存金,从而得出经得起推敲的结论。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熊月之
-The end-
编辑 | 学林君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这不是一个购买链接(正经脸)

阅读原文


    关注 学林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