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别来无恙,川美·虎溪

 

虎溪——川美的十年...



川美新校区,大学城,虎溪。

提及起来就像是打开了身体里的一个开关,

旧事的回忆翻涌而上。

熙街四周肆意穿行的各色车辆,

成为寂静中难得的点缀。
从2005年11月29日新生入住虎溪,

到第一个十年的终结,

这座美术馆从筹备到建成,

让众人等了十年。

十年之约没有谁先提及,

也没有谁对谁做出承诺,

只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这个时间段对人而言并不算短,

足以完成人生中很多的转折和选择。

但对于艺术,

只是漫长时光中的一瞬。
每年的毕业展都在CAEA和虎溪公社,

直到2016年,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

衣袖相挤的人群是对四年蜕变的证明.

如果说擦肩而过即是缘分,

那,毕业展所接受的缘分就足以后半生慢慢品味了。
假期就像一个解散的口号,

集合在一起的队伍又分散为个体,

回到自己属于的地方。

吹泡泡的人并不在乎这些世俗变迁,

只对一件事情专心致志,泡泡吹鼓了又破,

恍惚十年,转瞬即逝。
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是属于虎溪的,

集训时期学校喜欢把每一届学生拉到问天尺下合影,

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仪式。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到达与离去,

从最初光秃灰蒙的地面,

到应和着美术馆贴合上的玻璃碎片。

虎溪正在逐渐的更新。
老师说过去大学参观有一个原则:

不要和校名合照,不然会考不上。

我想除了游客,

欲图在今后的日子前往此地求学的学子,

都不敢随意拍照了。
十年前,

定位导航引我来到了一大片芦苇丛面前,

机械平稳的女声说着,川美南门。

十年后,

川美南门改头换面,

架上石墩好久的大理石终于刻上了校名和新校徽,

今后应该再也没有人找不到进入虎溪校区的大门了。
宿舍楼的墙体还保留着本身的颜色,

给了有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极大的空间,

墙上的涂鸦换了再换,

叠了又叠,

到最后108POP的魔爪终于伸向了泡菜坛子,

不知道这次又是谁的杰作。
起初的修建只是为了方便老师过路的隧道,

在虫虫心事之后被整修,

意义被重新赋予,

在便利之上多了蕴意。
一切都在潜移默化,

一切却也一如往常。

在虎溪的川美是个生态园,

山羊们依旧在中午十一点半冷不丁的现身,

校园的红薯地经常在夜色之后出现莫名的坑,

等待我们去探索的,

还有老院的柚子树。
挖藕大赛举办到了第六届,

每年如期举行,

而当初在岸上看的人已经变成了挖藕的人,

还有一言不合就去吊小龙虾以此打牙祭的人,

一波接一波的,

不断赶向荷塘。
去年,重庆下雪了,

南方的雪实属难得,

能够堆积起薄薄的一层就足以让人惊喜,

这也应该是虎溪校区迎来的第一次雪,

洁白而崭新。
突然怀念曾经干净、简洁的八九号楼,

驾着电动车冒冒失失的

冲出宿舍大门赶去上课早已成了常态。

偶然一次闲适的出门还被宿管阿姨刮目相看。

这么多年,

学生从每一个宿舍来来往往,进进出出。

宿管阿姨阅览过无数人的模样,

却仍旧能够准确热络的叫出人的姓名与所在的寝室号。
记得一次和新生走在校园,

被很惊讶的问到为什么还有女保安,

真的能保证我们安全吗?

事实上,川美的妹子撑起学校半边天。
饭卡在第二个十年的开头选择了更新换代,

我还是喜欢以前的饭卡的模样。

不知道是不习惯,

还是舍不得。
虎溪的食堂突然出了新品——炸包子

对于中国第八大食堂菜系,来说是个大创举。

同学戏称是中华小当家。
七十周年刻上去的姓名墙,

依然矗立在校园东门,

密密麻麻的小字堆积在一起

就像是叙述了一篇很长的故事。

每次过去都想去找找自己的名字,

看看故事有没有更新。
十年时间,

贰仟号从老校到新校,

成为川美来往的学生果腹的选择之一,

在数千数万种胃口中坚守着那一份烧白套饭。
456改成了277

高铁通到了璧山,

轻轨也开到了尖顶坡,

过了马路就是西门。

而我们也不再任三轮宰割。
虎溪还承载了很多不能一一述说完全的故事,

有很多看一眼就能拉回回忆,

瞬间定格的地方。

当身处其中时浑然不觉,

再回顾却都是值得挨个回味与探索的。

白驹过隙,

或许虎溪校区已不再是记忆里的模样,

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

都已刻画为了你掌心的脉络,

无数条线相互交错

延伸进你的血液里,骨髓里,心脏里,

无论多少年,

都一如当年。







    关注 乐活川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