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的临夏(三):下个十年,我们的享受和遭遇  鲁氏春秋

 

城市因此而伟大,临夏也不会例外。...






下个十年,我们的享受和
遭遇
文/鲁氏春秋



这一代的临夏(一):武略与商业

这一代的临夏(二):激进十年

这是临夏,一座黄河文化里成长的城镇,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里,却依然是个孩子。

回望临夏城市广度和高度增值的三十年,它曾经徘徊,又奋勇前进。它只是西部地区的一个缩影,无论怎样的挣扎和救赎,都烙着西北小城镇的印痕。

我们用各式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个城市蓬勃发展,那种喜悦和骄傲犹如见到了饕餮大餐;而后我们也遇到了交通、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每个人又显得懊恼失落,城市又让我们觉得食之无味。

这是我们第一次从正反两面遭遇了现代化城市,我们貌似得了一种叫城市综合症的情绪病,这是我们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开始。
城市来了
今天的临夏,从教育、文化、体育、交通各个方面,拥有了一个城市应该有的几乎一切建筑和基础设施,我们终于像大多数城市一样可以复制全世界的几乎每一种物质和文化了。

我们有条件享受全世界任何一种文化盛宴,可以复制全世界任何一种体育赛事,电子科技、美食服装、汽车家电更不在话下。其实这些都是表面,城市本身是人的城市,是一种人与土地、资本、建筑、商品等因素高度集约化的纵横交错的秩序存在。从这个意义上,城市的优越性源自“城市是生产关系的一种集约和优化的试验场”,所以城市最早看到各种“时髦”以及“新事物”。

近代以来,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助推城市发展,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以理解为生产力的提升和它各要素结构的多元和不断优化。

在史学资料中,我们都是因为人而记住某个城市。没有人,任何城邦都会瞬间化为乌有。城市是人性自私的一种映射,如今我们看到的城市是人们按照如何更好地自我实现、更好的生活而建设的,我想这一点无可厚非。

就像我们建设城市的内心驱动,在宏观层面是我们没有什么就去建设什么,我们什么过时了就去重建什么,我们什么阻碍了个人的发展,终有一天就会得到改良;在个体层面上,什么东西能赚钱养活自己,就去从事什么,例如有人开超市赚钱了,就有下一个人去开更好的超市,城市因千千万万的这样的故事得到了部分发展。

所以,下个十年,我们将有意无意的接受城市带给我们的这份馈礼。我们会享受一切。任何人都如沐阳光,城市的阳光将努力照亮每一个地方。
我们必然要遭遇城市
身边很多从大城市尤其是从国外大城市旅游回来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别人要比我们有秩序(文明)?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下个十年,我们会面临怎样的城市遭遇。

城市是因个人、部落、种族、文化共同体的自我意识而生,但因为文明缔约而稳固发展,当然国家也是一种文明缔约,在中世纪以前地中海沿岸的广袤土地上,一个城市便是一个国家的先例早已有之,只不过国家是更高的文明结构。

在钢筋水泥的缠绕浇筑中,城市总会拔地而起。然而城市从来不是一个建筑的集群。多少年里人们依托城市塑造着民族文化,依托城市缔造着政治共同体的城邦或国家。城市的功用,不言自明,毕竟时至今日,没有一种文明诞生在城市之外。

七八年前我在别的城市看到一个横幅,令人非常温暖,他们在人行横道上面写着:人让车让出一份秩序,车让人让出一片文明。显然,文明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谦逊和礼让,相对于城市文明的另一面或许便是原始与野蛮。城市文明的核心或许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唯有如此,才有公平、公正,才有民主富强。

过去的2个月,每一个生活在临夏市区的人貌似集中体验了一把大城市的生活——那就是堵车。这是一个节点,也是一次体验,人们在享受都市化喜悦时也必须要适应都市化带来的种种麻烦,堵车其实是其中的一个。

下个十年,解决堵车或许是重要工作之一,因为别的城市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必然会出现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除了把路修宽一点之外,或许要考虑我们交通文明如何去优化交通,这便是城市文化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

我们城市要拥有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面貌,我们的教育文明如何反哺发展,我们体育文化如何引导市民锻炼身体少受疾病折磨,我们的公共交通文化如何示范城市交通的便捷……我们的每一个市民在现有物质基础上如何过得更幸福?

以上问题都可以归类为城市文化的问题。我们一夜之间可以修一层楼,但却无法完成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场话剧。这既是问题,也是遭遇。
杞人忧天或者只是担忧
其实很多问题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严重,我自己也觉得杞人忧天。中国太大了,很多城市对城市文化的建设长期不管不问,它们照旧发展、照旧前进、照旧小康。

然而就在国庆以后,国家出台了房地产新政。在很多城市回望自己房价涨幅的时候特别惊人,20%,30%,十年来房价飞涨。直辖市城市中,唯独重庆没有出台,因为重庆不需要,重庆房价的十年涨幅在个位数。一时间不少财经杂志撰写了类似《黄奇帆和他的重庆》的文章,解析重庆模式中的政府角色,或许重庆模式折射的是当局者的某种远见卓识和驾驭能力。

如果没有重庆模式,重庆老百姓或许每个人一生就要多掏几十万,市民多一些包袱,城市也就多一些包袱。如果没有重庆模式,人们依旧会说,问题都是一样会发生的。结果重庆模式只告诉人们,问题其实不一样;因为你们统统没做,你们的问题才都一样。

当全国各地城市房价放任自流的时候,重庆就显得格外突兀,重庆模式或许是政府积极主导可控市场的一种行为,它背后的逻辑正是:城市是管理者和市民的“命运共同体”。

城市,既不是市长的城市,也不是商业者的城市,而是城市中每一个个体、组织的命运共同体。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一切的担忧都是合理的;当我们这样想过以后,城市已经从简单的打工赚钱过日子的地方,变成了每一个个体实现自我的理想国;此时的城市才可以叫做“家园”,而不是落脚地。

城市因此而伟大,临夏也不会例外。

下篇预告:

《这一代的临夏(四):那些忧伤的临夏人》,敬请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获取授权
推荐阅读
这一代的临夏(一):武略与商业
这一代的临夏(二):激进十年 |
从“乡愁”到“城愁”:谁的家园,没被挖成一座座孤岛?
东乡手抓,文化与生意之间
河州贤孝 | 南乡里有一个大姑娘,歪里七八的好模样


    关注 鲁氏春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