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东交民巷里的“国家管理机构”之鸿胪寺

 

鸿胪寺衙署在南薰坊(今东交民巷路北、历史博物馆东。)工部南、户部东,坐东朝西,衙署后为御药库。明宣德元年(1442年)建。...

鸿胪寺,古代官署名。鸿胪寺,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

鸿胪寺衙署在南薰坊(今东交民巷路北、历史博物馆东。)工部南、户部东,坐东朝西,衙署后为御药库。明宣德元年(1442年)建。


故引借“鸿胪”之名。秦时称典客,汉朝改为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大鸿胪主外宾之事。鸿胪设为官署,始自北齐,官署名为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此官职,至明清时,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清末废。

鸿胪寺职能:鸿胪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可以说是古代的外交官。

明初设侍仪司,洪武九年(1376)改设殿庭仪礼司,三十年(1397)定设鸿胪寺。正四品衙门。设卿1人,左、右少卿各1人。下设主簿厅,主簿1人,典收发文移。其属,司仪、司宾二署,各署丞1人,呜赞4人,序班50人。司仪署典陈设、引奏。司宾署典少数民族及外国朝贡使臣。呜赞典赞礼仪。序班典侍班、齐班、纠仪及传赞。
▲鸿胪寺建筑平面图
清 ·《乾隆京城全图》
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



清顺治元年(1644年)沿置。

雍正四年二月壬申,颁赐在京各衙门御书匾额。鸿胪寺曰《肃赞朝仪》。

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礼部满尚书兼管理大臣。

下设满、汉卿2人,满、汉少卿2人,呜赞满14人、汉2人,学习呜赞4人,汉序班4人,学习序班8人,满、汉主簿2人,笔帖式4人,经承6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度并入礼部。寻又分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革,所属事务归并于礼部。

 ▲鸿胪寺官员(右)携外国使团(左)


据记载:鸿胪寺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丰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

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物,则具其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

诸蕃封册,即行其礼命。若崇义公承袭,则辨其嫡庶,具名上尚书省。

其周嵩、庆、懿陵庙,命官以时致享,若凶仪之节,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礼仪成服,则卿掌赞导之仪,葬则预戒有司具卤簿仪物。

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属十有二:往来国信所,掌大辽使介交聘之事。都亭西驿及管干所,掌河西蕃部贡奉之事。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怀远驿,掌南蕃交州,西蕃龟兹、大食、于阗、甘、沙、宗哥等国贡奉之事。中太一宫、建隆观等各置提点所,掌殿宇斋宫、器用仪物、陈设钱币之事。在京寺务司及提点所,掌诸寺葺治之事。传法院,掌译经润文。左、右街僧录司,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

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已上并属鸿胪寺。
 ▲习礼亭:原鸿胪寺署内的六角攒尖黄琉璃瓦亭
(1915年迁往中山公园)
(今中山公园坛南门外为鸿胪寺遗物。)
 ▲《日下旧闻考》关于鸿胪寺记载
(清·于敏中等著)
晚清中兴后,废鸿胪不置,并入礼部。

(来源 网络)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m13611003019@163.com

QQ:41534005

微信:WXSXX-FK

——   欢迎投稿   ——
   如果你也觉得东交民巷不错?

  • 请推荐给你身边:热爱历史的朋友
  • 或直接搜索微信:DONGJMX


    关注 东交民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