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就像在拔河

 

随顺因缘去修行。...





问:我们在家组织共修,刚参加禅七回去时感觉特别有凝聚力,也能吸引一些感兴趣的人加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吸引力好像越来越小,参加的人越来越少,是不是我们的闻思太少了?除《普贤行愿品》外,是不是应该再学些其他佛经呢?

如孝法师:想要聚集很多人在一起多学习总是好的,但是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又出现开始人多后面人少的情况,你又要怎么办呢?

实际上,学佛就像在拔河。我们无始劫来所有的因缘都是有力量的,它不断地把我们往一边拽;我们的佛性以及佛法、修行也是有力量的,它把我们往另一边拽。人生难值难遇,对于修行人来说,学佛就像拉锯战。一会儿轮回把我们拉过去了,觉得不对,我们又发心往前跑。跑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点胜利,我们可能又会得少为足,或者没有动力了。



我们为什么重视《普贤行愿品》呢?因为《普贤行愿品》给我们生命加的是无量劫的油。比如我们准备开飞机从洛阳到西安,掐尺等寸地算好要用一公升油。如果只加一公升油,万一碰到一股风,把飞机吹得偏离了行道,多飞了一公里,怎么办?人生也是这样,我们一定要用十分的功,培十分的福。我们还没有达到不退转的境地,在人生经历的过程中会漏掉很多东西,所以要多修一点。换一句话讲,在人生的拔河当中,我们修的福德不能只是刚好可以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而要集聚无量无穷的功德、福德。

怎么集聚无量无穷的功德、福德呢?以《普贤行愿品》多维地看待我们的生命,要礼敬、赞叹,礼敬三宝、赞叹三宝,要忏悔业障,随喜功德,广修供养,哪一个都不能少!

更重要的,《普贤行愿品》的目标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一个生命的蓝图。在一座《普贤行愿品》的念诵禅修当中,止观、戒、定、慧皆具,但更重要的是“行”,要践行佛法。

践行佛法,不是说只有在大家共修的时候才修习,而是在共修的一座当中,你已经有了自己人生的目标,那么走上社会做各种事情时也要有目标,不忘初心。这时候,我们心中有愿,在走入众生时转变观念。在与众生、家人接触的过程中,处处都是道场,并不是关起门来,师兄弟们一起修行的时候才叫修行。从寺院出去的时候不会活用,没有行动,没有愿力,那是不行的。我们要随顺业力的法则,不要对抗。



实际上,“下化众生”也是一场学习。有时候,我们本来想坐下来跟大家修行,但是为业力所牵,不得不去上班,以维持日常的生活。这种心态听上去有点儿勉强,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是菩萨,在任何境况下,都应随顺因缘去修行。支撑修行的是对佛法的理解,对“普贤行愿”精神的践行。

对于所有的同修,如果有人不能来,要随顺他,不要硬拉。硬拉会让人家有压力,但是我们可以给他打电话。这样随顺自然,不要给别人添压力,不要换主题。如果今天大家不能来,我们就把禅修换成学习,这在佛法来说已经不清净了。在此也提醒大家,能共修当然好,不能共修也不要忘了自己修行,在世间度众生,回寺院禅修。如果我们没有度众生又不回寺院禅修,就两头皆失。

如果我们不是想让大家获得功德,而是想把大家聚集起来,这就有点儿本末倒置,“因”不清净了,最后会很累。所以我们要始终关注佛法的本位,起心动念都要随顺因缘,善观缘起。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1、生命是可以释然的

2、如果不了解生命的原理,你的努力和热情都经不住考量

3、会心一笑,和自己的过去说再见

4、守住本心,和自己在一起

5、如何让生命做到自主


    关注 如孝法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