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草龙:万物谷当首,草龙乃真龙

 

湖口草龙俗称谷龙。在湖口,人们对龙情有独钟,尤为是草龙,人们称其为真龙、老龙。...







湖口草龙俗称谷龙。在湖口,人们对龙情有独钟,尤为是草龙,人们称其为真龙、老龙。



湖口位于长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人文气息浓厚,手工技艺比较先进,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湖口民间的手工扎龙有纸龙、布龙、板龙及草龙,民以食为天,万物谷当首,草龙因而被当地人推为群龙之首。

相传,草龙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明清。起初,人们为庆祝丰收,在每年秋收之后,用稻草扎成5至21节的草把,用木棍擢住,草绳串起,扎成草把龙,以表达人们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景。随着历史的延续,草把龙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改进,其编扎工艺愈发精巧细致,愈发展现出草龙的庄重威严、古朴典雅的神韵。

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898),湖口县流泗镇周寿朋村周雍发在村中一次出庙会时首次编扎出了一条草龙,成为编织精品草龙第一代艺人。




草龙以稻草为主要材料,辅之以竹木材料做支架。整个编扎过程,需要用到刀、钳、锯、铁锤、针、线等工具,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工艺技巧。草龙的形态分为狮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等部分,龙身节段为单数,一般为9-21节。编制一条长28米,龙身直径0.38米的草龙,将耗用8万余根稻草,大约需300个工时。






用精巧繁复的手工技艺编扎成的草龙,头似骆、角似鹿、眼似兔、鼻似狮、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尾似鱼、爪似鹰,浑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迹。
老艺人
史料记载,从上世纪初至今,湖口大垅、流泗、张青等乡镇一直盛行游舞草龙习俗。
民间
           舞龙




游舞草龙者一般要身着统一服装(多为黄色),头扎白巾,腰扎彩带。舞龙时,两副锣鼓相伴,一副为戏剧锣鼓,一副为热闹锣鼓。湖口草龙也有由8至12岁儿童玩舞。儿童舞龙时,男童持龙,女童持五谷灯,共十男十女,称“金童玉女”。
游草龙时走“之”字型游龙步,舞龙者表演游龙、咬尾、穿窜、盘旋、跳跃、戏耍、逗乐、滚龙、绞柱等动作,五谷灯则在龙身边穿花、扭步、变换队列、逗龙、搔痒、逐龙等。但见锣鼓响处,草龙左腾右跃,追逐五谷花灯,忽而花灯中穿窜钻行,忽而引球后摇头摆尾,忽而龙头龙尾扑腾相咬,妙趣横生、热闹非凡。


舞草龙

2008年6月,“湖口草龙”被列入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成为湖口县继青阳腔之后的另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注 湖口微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