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点鲍勃迪伦一个时代“垮掉”的符号

 

诗人与歌者的化身,在岁月和成就中丧失了锐气...

诗人与歌者的化身,在岁月和成就中丧失了锐气
鲍勃迪伦——“垮掉一代”最闪耀的符号
文|左岸


相信鲍勃迪伦这个名字就有如中国古代的一位哲人朱熹一样,夸他的人,奉为神明,而骂他的人,则一无是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景,因为鲍勃迪伦就像一门学科,我们这些站在鲍勃迪伦光环之外的普通人,没有做充足的知识储备,就贸然的去做评价,偏颇一定存在,只是表象的潮流总是占据上风。

这位成长和发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歌者和诗人,有着特立独行的语言风格和音乐理解,他的歌词偏重于诗意,不能否认他的音乐精神中有伍迪.格思里的痕迹,那位拥有着不妥协精神的民谣先锋给了鲍勃迪伦更多精神力量和音乐方向。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整个美国被几个关键词所霸占,凯鲁亚克、滚石乐队、金斯堡、马丁路德金、嬉皮士、垮掉的一代这些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词汇却组成了动荡不安也是爱与和平的60年代。而这段经历对于鲍勃迪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蜕变。

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在凯鲁亚克的感召下,走在了路上。而达摩者和流浪者则融为一体。背着梦想走上远方。而在此时,鲍勃迪伦的音乐之路开启了。



当我们现在重新去做关于鲍勃迪伦功课的时候,发现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对于我们依旧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只是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人在音乐和诗歌上很有成就,但是他究竟为何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声望,我想没几个人说得清。

鲍勃·迪伦有一个非常独特而权威的诗歌声音,它既是坚决的,又是嘲弄的,既是无我的,又是自我反思的。从主题上来看,他的文本既有敏锐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又有一闪而过的“灵视”意象。他的词汇量庞大,有一种美妙的混杂性。他是押韵大师,这让他能够省去解释,即便在没有容易理解的逻辑时也能将歌曲统一起来,而且每一句歌词都试图超越前面一句。这让他的歌曲有一种强大的语言动力,这一点又被他独特的演唱发音所加强。结果是,他创造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最伟大的一些诗歌。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恩格道尔

  看到这段评语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画,鲍勃迪伦真正让诺奖看重的是歌词。在文学体系里,歌词是更加具象,更具跳跃和延展能力,当鲍勃迪伦这位诗人用诗性的语言去诠释歌曲的时候,我们听到了歌曲之外的一种玄妙的感觉。

但是,纵观鲍勃迪伦的音乐,最吸引左岸的还是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歌曲,直到如今这些歌曲都是被世人传唱的经典。如《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like a rolling stone》等。



这些歌曲可以说成就鲍勃迪伦或者说鲍勃迪伦用这些作品成就了自己,这些创于于六十年代的歌曲,从音乐和歌词上都属于鲍勃迪伦的巅峰制作。而这以后,他似乎在音乐上失去了他特有的气质,反讽与隐喻变得越来越少,而他也是仅以行为去捍卫自己身上最后的标签。

不能否认鲍勃迪伦的艺术造诣,他确实开创了一个时代,一个歌词如诗,曲如画的时代,他自如的演绎着他的哲学和对世间的态度。在我眼中,他诗人的属性和气质大于他的音乐人属性,而他身上最大的魅力所在,还是来自五十年和六十年对他的洗礼和滋润。

这个曾经大声喊道“不要相信三十岁以上的人”,在岁月和成就中逐渐向显示妥协,这与他最明显的标签“不妥协”形成了悖论,这也恰恰契合了他歌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鲍勃迪伦这个二十世纪伟大的歌者和诗人,他的才华就像一颗彗星划过夜空,留下漫长的尾色,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众人,但是那只是一闪而过的惊艳。

当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逐渐成为历史被封印进遥远的记忆中,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似乎也在重新认识着人生。这次他拒绝去领诺奖,也是他内心对于年轻最好的致敬。

诗人的世界充满臆想,那些流畅的文字就像一颗巨大的月亮,散发着自由与梦想,虽然他的诗歌少的可怜,但这不能阻碍他成为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

写到这里,对于鲍勃迪伦,我想他的舞台和人生永远定格在“垮掉的一代”。

荣耀和辉煌拉开了一场盛大的加冕仪式,而此时鲍勃迪伦则成为“垮掉的一代”最闪耀的符号。

(全篇完)
静言观止的文创空间

文案界的老司机▪策划圈的老油条

左岸,杂人一枚

粗通诗歌、音乐、艺术、文案、策划


    关注 文艺青年的创客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