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有约】看完李安的新片,我再也不相信外媒的评价了

 

其实,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钟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早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听过太多...





其实,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钟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早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听过太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质疑。

“3D/4K/120fps”全新的技术,完全打破了之前的观影体验,超越了人类的视觉系统,这样的影片会被观众接受吗?

甚至在北美上映后,外网的评价皆是:
”画质太清引起观影不适”
“故事糟糕,技术大于内容”。
去看电影之前,孤寂很多人的内心是忐忑的,毕竟这是大多数人在今年下半年最期待的电影。

但是直到剧终,散场灯光打开,我都没有感到视觉混乱,倒是让人置身其中。

细节决定成败,

全片演技都在高潮。

李安,还是我们熟悉的李安。


整部电影的剧情非常简单。
19岁的美国大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战争中因抢救战友,成为了美国英雄的代表,他与战友们被邀请在一场橄榄球赛的中场休息时间进行表演。

在这场比赛中,比利和战友们像棋子一样任人摆布,与其说中场表演是为他们准备的表彰仪式,倒不如说是一场精彩的“美国秀”。


从头到尾,电影的时间跨度就是这场橄榄球比赛。

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

但我们能清楚的感受到演员每一分每一秒对角色的诠释。


☺ 纵观电影发展史,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电影始终都是以24帧的帧率标准进行拍摄的。这并不代表24帧就是无可挑剔完美无缺,而是因为24帧技术最成熟,也最容易操作。

于是,我们习惯于看每秒24帧的电影,习惯了调色后晃动的,模糊的镜头,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们看的是电影。

但没有一个人说过,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谁也没有资格给某种艺术打上“就应该是这样”的标签。
前两年,彼得.杰克逊在《霍比特人》中做出了48帧的尝试,而今天的李安帧率提到了120帧。

这就是120帧的直观感受



尤其是当比利犹豫是否该离开军队,坐在看台焦躁不安时,以及上场表演,整个体育场燃放烟花,而他的脑海却闪回着在战争中抢救战友的画面时。

从近景拉到特写,他的每一个动作,表情,眼神,甚至是毛孔,细微的颤抖,都看得一清二楚。

就好像真的发生在你面前


片中,比利问班长:



“如何有的选,你会选择回伊拉克么”

“不,我们没的选”

“我是说,假如我们真的有的选呢?”

“听着林恩,我们没得选”


人们其实并不想知道你在想什么,也并不真的想知道你经历了什么,他们只听自己想听的,只说自己想说的,只相信他们眼中你的样子。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军人。”

因为不被理解,因为经历过,也因为没得选。
有人说这部电影太“美国”,我恰恰认为这就是一部典型的李安电影。站在大环境下,着眼于小点,探讨成长的本质,是忠于自己还是殉道于某种意义。

当人生的战场上皆是虚伪的假象,你是选择逃避还是勇敢的面对?

这或许,就是李安留给我们的问题。



编辑:王雨晨

审核:陈莹洁


    关注 社联你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