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持有

 

让我们把脚步停下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如果不打算持有一只股票十年,就不要持有哪怕一分钟。——巴菲特

上面那句话被聊爆了,但还是想聊聊自己的理解:

1、垄断优势

巴菲特并不在意短期一两年的盈利,而更加关注企业能否数年甚至数十年长期稳定盈利。什么样的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盈利?巴菲特的解释是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这种优势表现为品牌、垄断、特许经营等等。所以巴菲特和林奇都谈到最好的商业模式可能并不是引人眼球相反可能是简单无趣的,比如贵州茅台、可口可乐,比如丧葬......越是简单的商业模式,其垄断价值可能更高。就好像炒股无门槛,但是高手寥寥......

2、避税

交易的次数增加会增加摩擦成本(交易佣金、印花税等),需要交纳更多的税。假如一年交易5次要交纳1000USD,那么不如五年交易一次交纳1200USD,虽然最终多交了200USD,但是那1000USD如果不拿去缴税而是拿去投资,带来的收益可以远大于一年交易5次的成本。也就是说,本来应该拿去缴税的钱拿去投资了,相当于一笔借款,只要投资收益率达到满意的水准,长持胜于交易。

3、心态

如果一只股票值得你持有10年,那么短期的波动就不能干扰你的心,因为你深知企业的价值,能够长期稳定盈利。你就不会被市场先生所蛊惑,相反可以利用市场先生的癫狂,赚取对手的钱。

4、长持只是表象,本质是价值回归需要时间

‍长持只是一个表象,本质是估值的作用。假设一只票内在价值500亿,市值300亿,那么价值回归可能只需要数月,也可能需要数年乃至更久,巴菲特买卖股票的标准是低估和价值回归,于是表现为长期持有。如果股票短时间内强势反弹,迅速回归估值,那么也就没必要继续持有,完全可以卖出。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经验来源于经历,而年长的人才经历更多,所以表现为年长的人富有智慧。

又搬出巴菲特合集读了一下相关部分,补充了一下巴菲特的观点:

1、有助于培养投资理念,远离投机

股票的本质是权益,以业主的身份来投资,必然会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来考量一桩生意,用一种更加严苛的标准来评价企业。一方面可以对于企业有更为深刻的把握,另一方面当我们遭遇暂时性的股价回挫时也能以更加理智的态度来应对,减少因为对于企业不够了解而导致的恐慌而抛售了价值仍在的股票。

在我一贯的印象中,金融是一个远离商业土壤的东西,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品,本为对冲风险,结果逐渐成为了吸纳资金和牟利的工具,看得人眼花缭乱,云山雾罩。

可以说股债基是最容易理解的品种了,尤其是股票,算是最接近商业的了。可是因为其市场属性,加上门槛低,很多人都忘却了股票最初的原理,当成了一种博取对手资金的武器。

不是说市场价差的钱赚不得,而是按照守正出奇来说,正道是赚企业成长的钱,市场波动带来的价差只是一个福利罢了。你我皆凡人,把别人当傻子的人,最终必然发现,自己就是那个最傻的傻逼。

但是说句实话,把投资当成生意去做理解起来很容易,真的去做却很难。先不说意识形态,单说去做一门生意,你得有很好的眼光能够看懂一门生意吧,你得知道未来商业的趋势在哪吧,你得知道一家企业经营的基本门道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需要去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2、有助于分享主业的稳定发展

巴菲特通过研究发现,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往往是5年来甚至10年来经营方式不变的企业,由于经营方式相对固定,所以企业管理层可以不断改善服务、改进产品线,不断提高生产技术。相反,如果公司经营总是发生重大变化,就很可能出现重大错误。

巴菲特喜欢这种一眼能看到未来5年经营方式的企业,比如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几乎可以百分百肯定它们未来10年甚至20年内都是卖更多更棒的饮料和剃须刀。

相反,如果是高科技公司,产品更新快,一下子一鸣惊人,也许下一刻就gone with the wind。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正是这个原因。

而像可口可乐这种公司,生产的产品似乎很普通,但正是因为它普通,所以做到了极致,因为做到了极致,所以难以超越。

摘一段原话——

1977年到1986年间,《财富》杂志评选出的10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只有25家公司平均股东报酬率连续10年保持在20%以上,并且从来没有低于15%。

纵观这些企业,都是股票市场的超级明星——在这25家公司中,有24家股价上涨幅度超过标普500指数。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明星企业有两大特点:

一是其中的一些大型企业往往只用相对于利息支付能力来说很小的借款;

二是其中只有一家是高科技企业,很少几家制药企业,绝大多数经营业务都非常普通、平凡。(仙人在想会不会是因为高科技企业太少了那会儿
...never mind,重点不在这)

3、有助于取得稳定的投资回报率

关键点有两个:

(1)从长期来看,股市平均回报是与整体的经济水平相关,是股债基三者中收益率最高的,注意是平均水平,而且还比较满意,7%~13%。

(2)短线操作摩擦成本过高,收益波动也比较大,最终算下来还不如一条稳定的斜线。

其实说的是摩擦成本和稳定收益率优于更高但是波动更大的收益率,关于这一点雪球很多人举过形象的栗子。

4、有助于取得马拉松式的长期回报

短期内X00%的收益率都不稀罕,一场熊市反弹或者一场大牛或者一个妖股都有可能,但是数十年稳定的满意收益率就不容易了,巴菲特的平均复合收益才20+%,但是能够像他一样长的,世所仅有,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巴菲特的伟大。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公司,选择商业模式简单+业绩稳定的公司更有可能获取这种稳定的报酬率。相反,搞科技股,也许三五年的收益不错,但是犯错的概率也更大,长期下来,也许还是比不过选择稳稳的收益。

记得雪球有个大V说,真正的牛股从不涨停,诚哉斯言。

Ps:美国总统大选就是一出闹剧,看得我蛋疼,政治和宏观经济什么的,表示套路太深看不懂,先搞懂企业吧......照巴神的意思,搞好投资搞懂企业估值与宏观经济没多大关系?

Pps:做微信公众号原本是受新媒体的蛊惑,想试试看能不能打造自己的粉丝经济,之前的文章也说过了,属于实现财务自由的被动收入的一种方式,到现在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倒不是说写作这件事坚持不下去了,相反反而习惯了隔几天写一篇总结,而是不再想着用来赚钱,把这个过程当成了一个自我忠实记录,因为越是到后面,越是发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最最做不得的事情,现在想想实在有些惭愧。

就像微信被关注后自动回复里说的那样,这是一块自留地,忠实地记录着我粗砺的思想,如果我的这些心得对一些小伙伴刚好有一些启发意义,那更是再好不过。

不知道你财务自由的梦想是怎样,但是我所能想想最浪漫最自由的生活,就是一边写作,一边投资,做一个自由职业者,和自己心爱的姑娘一起用脚步去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我一直对写作抱着野心,也写过一些不入流的东西,但是毕竟过了错把表达冲动当才华的年纪。作家的生存环境也一直不太好,虽然今年新媒体挺火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有志于写作的年轻人来说,要像其他工作一样获得同等的回报恐怕也是不容易。

我一直深信,有后路的生活才是放肆而自由的,所以不管喜不喜欢,都一定要有一份职业,可以带来稳定的收入。其次,为了实现财务自由,就不能单纯地依靠工资,而是去尝试打造多元化的收入渠道,我选择了写作和理财这两个管道。

作家其实是天生自带自由职业属性的,唯一的限制是才华和想象,遗憾的是在虚构写作方面恐怕是难有建树了,只能跑到财经写作来试一试。以前说过,非虚构写作分两种,一种是咪蒙这种撕逼爽文,读了一时爽,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还有一种是干货,分享的是实用的技能,能够给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

给自己的定位是精研投资理念和商业管理财务分析,希望有一天能够写出打动理财小伙伴的深度文章。如果有一天能够像李翔商业内参一样付费阅读,一个人一年收费100元,有一两万人信赖地订阅,并且觉得有用,那就算写了一点有价值的东西了。

最近读了比较多的财务分析,还有一些公司的财报,自己也分析了一下,结果却开始迷茫了,对于当初笃信无疑的投资理念产生了怀疑。因为我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以为的深度分析,也许浅薄得不堪一击。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很简单,以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公司,要掌握的只有两个东西,一个是评价企业的价值,另一个是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但是恰恰这两个东西是最困难的,巴菲特实际上只是给我们画了一个大饼,商业修养和财务分析技巧以及投资的思维,都是需要我们自己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精修的。

如果一个企业创始人都无法百分百肯定企业的未来,那么我们又如何确定未来的价值呢?所以到最后发现,其实还是只能依赖于财务分析,然后加上一些基础的常识性的商业判断。真正要对于企业有深刻的理解,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力,这也让我觉得很尴尬,颇有一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感觉。

但是我想这样也许正是其价值所在,正是因为它粗砺,所以才显得可贵,可以成为后来人最原始的资料,获得一些借鉴和经验。

真的非常感谢仍然关注着这个公众号的朋友,我没有想到十几天没有更新还有人关注着,甚至还涨了40多个关注。希望我的这些文字,能够带给你一些启示和帮助。

不知道有多少是雪球有多少是简书和知乎过来的小伙伴,只能说真的非常惭愧,最近写的东西太少了,原因还是在于对自己所写东西的价值的怀疑,尽量保持稳定的更新吧,除了自己的心得,再分享一些觉得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和大师们的观点。

晚安,诸位。




    关注 鹿西西的仙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