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演员绝不使用形容词

 

在学习表演的道路上存在着很多障碍。形容词就是其中之一。它作为语言中的主要词类,在生活中被我们大量使用着,因此...



在学习表演的道路上存在着很多障碍。

形容词就是其中之一。

它作为语言中的主要词类,在生活中被我们大量使用着,因此初学表演的人常常把它带到角色创作中,而且很难察觉到它的副作用。

增加心理负担
剧本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且鲜明的性格特征,我们往往用形容词来概括,比如:善良、阴险、玩世不恭等等。

这些形容词看上去能帮助演员快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方便进行创作,但同时却悄悄在演员心理上增添了负担。

当演员在舞台上或镜头前开始表演时,内心深处就会有个声音提醒自己:“别忘了这是个XXX的人物,要把他的特点表现出来……”

此时,如果个是没有丰富经验技巧的演员,扮演的又是与自己性格有差异的角色,可能就会由于想不出表现角色XXX特点的手段而开始慌张。

心理上的慌张马上就会在身体动作上表现出不自在、不自然,于是这段表演就搞砸了,自信心受到一万点伤害。

这会对初学者造成可怕的恶性循环,甚至惧怕表演。
让角色变得肤浅
在评价一个人时,用形容词是很有效的,比如最简单的,是好人,或是坏人。而扮演一个人时就无效了,假如是好人,那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呢?假如是坏人,那又坏到什么程度呢?形容不够准确的话,演员就不知道具体该如何演。

假设找到了准确的形容词,演员又具有一定的经验技巧,那这个形容词只会让演员把角色变得肤浅虚假。

我们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多面的,甚至会具备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在某些时刻做某些事情,也可能会变得愚蠢迟钝,所以评价角色的形容词只是描述了他的显著特征而已。

无论什么样的特征,表现多了都会变得虚假肤浅。

例如,国产电视剧《欢乐颂》之中的几位主角。



很傻



很呆



很机灵

相比演员刘涛和蒋欣,她们三个塑造的角色实在有些肤浅。
情绪无法描述
演戏时演员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真实准确的表演出角色的情绪和情感。

而人的情感和情绪是非常微妙的,无法用文字描述清楚。

于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会看到诸如“莫名的欣喜”、“无法描述的痛苦”这类文字。

有的表演初学者会直接去表演他们认为简单的情绪,比如:兴奋、郁闷、愤怒等等(简单的形容词)。

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只能让表演显得虚假做作。

因为演员是不能直接表演情绪的,这是人的生理设定,在我之前的文章《用大脑科学来告诉你如何演戏》中已经详细介绍过(可通过查看历史消息找到这篇文章)。

所以描述角色情感和情绪的形容词,既不准确,又不能直接去演。

那不用形容词的话,演员要用什么词呢?

答案是动词。

因为表演的基础就是行动,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多次强调,演戏的本质其实就是演员在假定情境中真实的行动。

演员可以把一场戏拆分成几个动词去表演,例如一场戏用动词可以拆分成:起床、穿衣、发现迟到、加快穿衣、寻找袜子、飞奔下楼、追赶公交……相比用形容词:刚起床还睡眼惺忪,就遭遇晴天霹雳,一下心急火燎,手忙脚乱的收拾出门……更加具体和明确。

而且用动词可以大大降低演员的心理负担,只要想着目标任务去认真采取行动就可以了,这样能提高演员的自信心,也只有找到了自信,演员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表演天赋。

所以演员要想提高演技,需要抛弃形容词,尽可能使用动词。

演员在创作角色时要尽可能使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原因主要有三:

1.增加心理负担

2.让角色变得肤浅

3.情绪无法描述

(文章来源:杜老思)


    关注 演员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