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辞职的这39天

 

如题。...



我很少和朋友谈论工作的事情。

这次辞职,除了告诉几个要好的朋友之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甚至连父母都未告诉他们)。

一方面觉得人长大了应该学会担责,另一方面在自己看来,这确实也没什么好讲的。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不管你是CTO、CMO、COO、CXO的还是虾兵蟹将,如果辞职的目的不是去创业去搞个劲爆的产品或新闻出来,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辞职,因为这相当不体面,弄不好还会受人鄙视。职场达成的潜意识的共识是:底层员工离职——被竞争对手挖或做的不开心;高层员工离职——自己创业或被挖。

职场这4年

说来惭愧,这4年下来,除了混了一个最高级别的“文案指导”之外(这也是在上一家公司,当时只有2名文案),好像没有啥值得拿出来讲的。

在做文案指导的那段日子里,我常常自责:我指导了我的同事什么?我比她了解的更多吗?比她做得更好吗?选题?10万+?人脉?垂直行业第一媒体?想得越多,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越失望。当我明白这一点时,我对公众号的好感度就开始下降。

偶尔被问到“你是做什么的?”时,时常会觉得特别尴尬,如果说自己是做自媒体的,别人就会问你有多少粉丝,阅读量多少,写过什么像样的文章;如果说是做市场PR的,有人就会问你和写软文新闻稿有什么区别。虽然有时候我很想解释一下这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但又不得不承认,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后来我变聪明了,但凡有人问到这样的问题,我就会给出统一的答案:写企业公众号的。这样就不会有人对工作内容产生误解,至于内容的价值嘛,那是另外一回事。

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被问到:为什么要离职啊?你对xxx公司怎么看?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找到下一家了吗?各种难以启齿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当然,这些对我来说都已经无所谓了,我也不想作过多的说明,尤其是关于离职后对xxx公司怎么看,我觉得任何一个离开上一家公司的员工都应该对这家公司心存感激。不管老板曾经多么独断专横,员工多么勾心斗角,它们的丰富性构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离职,主要还是厌倦。我厌倦没有创意性的工作,厌倦机械化的搬运,厌倦那种集体的狂欢,庸众的胜利,厌倦朋友圈里的新闻联播、精神按摩和街头政治。

我写不来那种《我为什么离开媒体》以及《一位媒体老干部的转型自白》这样的文章。也从未对未来表示过担忧和恐惧,只是觉得一件事情重要,就要立马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

言归正卷,这39天以来,主要做了和想了这几件事。

第一:阅读

任何时候,阅读对我来讲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尽管有时候它也会令你坐立不安,但当你试着每天翻上几页,这种不安很快就会形成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状态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坚持看8~10个小时,差的话,几页都翻不动。

这里我建议大家尽量少看那些机场或新华书店里摆放的营销类的中国作者写的书籍,倒不是对他们有什么意见,而是认为这些应景的东西,看看公众号就好了。深层次的阅读以经典为准。越枯燥的东西,有时候越有价值,越经典的东西,愿意看的人越少。当你学会了如何将深奥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系统去解释,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这也是于丹、易中天、罗辑思维、六神磊磊们走红的原因之一。

第二:写书

原本打算花两三个月写一本《网红经济:重构社交电商新版图》的书,书的大致轮廓、章节都想好了,只要动笔写就可以。目录看起来也不会显得特别low,比如:网红经济的三个理论基础;网红的经济意义;网红也是产品经理;网红的情感消费和时间消费;如何成为一个不过气的网红;圈层商业的兴起;当主播遇上人工智能等。转念一想,虽然它会有一定的市场,但终究不是自己特别想写的,而且对于这种速成的东西,我向来是嗤之以鼻的,只好作罢。

或许,我会将这些独立的篇章有时间慢慢写出来,对于这些风口上的事物,如果掌握其中的奥秘,只需要换个称呼永远也不会过时。

第三:做公众号(视频)

做短视频一直都是我的梦想之一,尽管自媒体领域已经有了papi酱、吴晓波频道这样的大头,但我始终认为他们身上缺乏某种特质,要么太精英化,太严肃,要么缺乏场景,在内容和价值上太单薄

相比如文本的枯燥乏味,音频的不能暂停快进回放,接受的信息过于狭窄,短视频倒是在这方面要好得多,电视取代报纸,互联网取代电视,莫不如此。尤其在公众号阅读量日渐衰落后,在打赏上,原创视频的打赏100率%会高于文本,传播和互动效果上会更好。

当下公众号基本分为两大最为赚钱的方式:一种是优质内容打赏和广点通;另一种是营销号的流量广告。这两者已经到了赢者通吃的地步,大家都在忙着做资源整合,忙着找金主。借助公众平台变现:要么成为咪蒙,要么成为迷失。

第四:去咖啡厅

一周之内至少有5天我是呆在咖啡厅或书店里的,只是因为习惯。其实,咖啡馆和书店都未必是学习、看书、静思的好地方,但与呆在家里相比,咖啡馆的效率回更高,环境更好。在家里,会产生惰性,不是坐在沙发上,就是躺在床上,一躺下去,一不小心半天就过去了。

人们习惯在咖啡馆里谈资、聊天、工作、散心、打发时间、享受时光、消解疲劳、你可以静静观察他们的动作和语言,他们都各怀心事,你永远也不清楚他们在想什么。匆匆相遇,而又匆忙离开。

第五:跑步看电影

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要打乱生活的节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界的喜怒哀乐,都是现实的投射。找到一两件爱好,坚持下去是很有必要的。自由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自由越大,责任越大。尤其是在没有任何监督的基础之上。

如果不能约束自己,不能做到自律,那么绝对的自由最后只会导向人生的虚无。为什么需要组织,需要机构,需要领导,需要国家,需要信仰,需要宗教,这些都是对绝对自由的约束。跑步也好,看电影也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强化自我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想好了就去做

这39天来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以后的人生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一无所知。

如果一件事,觉得有价值,就要立刻去做,不要太在意结果如何。不要相信只要……就,等……就……之类的话。

对于一个作者来讲,当所有的写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在某个领域或某件事上消耗殆尽了,就要去做一些新的尝试,新的突破。对未来负责。


    关注 褚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