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春天到了

 

这个周末你是如何度过的?...

1


倘若不是去了一趟校园,难以想象今年的上海还会有春天。

和朋友结伴去了一次复旦邯郸校区,尽管有些尚未褪去的寒风,但配上微弱的阳光也足够揉和。绕着干净的林荫路,我们漫无目的地闲聊着,从摩拜、ofo到教授治校再到宗教信仰,一路上,大多时候,我问她答。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对校园我常怀敬仰和怀念之情,无论心情多么糟糕,现实如何令人不安,到校园里走一圈,那份宁静淡然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朋友回忆说,在她读研的那几年,时常来这里听学者和专家们的演讲。尤其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老师,80多岁的高龄,两三个小时的讲演,仍然思维敏捷,滔滔不绝。

自在如风的少年
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看着那些自由的灵魂在奔跑、嬉笑、恋爱、仰望、以及无所事事地交谈,真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那个放风筝的男孩,举着背包大的风筝,努力了几次,无论是迎风还是逆风,怎么使劲风筝就是飞不起来。
2
打开朋友圈,被一个素未谋面的微信好友的留言惊了一下。

翻开那条留言,一种莫名的感动让自己找到了生活之外的某种意义。在ONE上朋友@dian爱原地旅行听到一首《十点半的地铁》的歌,并附上了一条留言:“送给书友褚伟,关注了他同名的公众号,记录着平常的点滴,祝愿他在上海打拼一切顺利。”

我没去查询这首歌的原唱是谁,在QQ音乐上找了一首李健的,来回循环了一个下午,歌曲中流露出的每一个场面,似乎都是几天前的重现。

在一个过分娱乐化和选择杂乱的时代,找到一首能够让自己共情的歌都会变得困难。记得,上次遇到这样的场面,还是去年在回家的路上听赵雷的《成都》。
3
“当我睡觉的时候,会将手机留在客厅里充电,绝不把它带进卧室,为了提升效率,我把微信放在一个大尺寸的iPad pro 上使用,到目前为止,我大部分的微信交流都是在这上面完成的,为了减少在微信上所花的时间,我会定点在某一个时间段使用手机,比如说在晚上九点钟睡觉之前看一看。使用一款软件将前一天记录在上面的一条条灵感整理成日记,吃早饭的时候统一浏览一遍公众号。有关工作的事情能当面聊的一定当面聊,如果情况不允许,晚上九点集中统一回复当天未读信息。”

下午,在《GQ》杂志上读到的最有共鸣的一段话,也是我身体力行的一段话。与微信上的抱团取暖和微信群里的签到打卡式的聊天,感情越是亲近的人,我越是喜欢约在线下见面。在社交媒体上越狂欢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越沉默或越孤独。因为便利,当你感到不悦时,可以随时切断与甲的联系而转向乙。我不太喜欢这些社交工具过多地干预我的生活,每一次的消息提醒,都会让我不安,每刷一次朋友圈,好像就有什么大事情等待着你去回应。

我知道,我错过了很多,但是不打开,不去看,我会更快乐。

晚安祷告: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点击关键字获取兴趣内容
许知远丨新世相丨咪蒙丨丢书大作战丨朋友圈丨群体性孤独丨青春丨技术乌托邦丨改变丨辞职丨微商丨未来丨互联网丨逃离丨内容创业丨众媒时代丨社交电商丨网红丨困惑丨流量红利丨双十一丨自媒体丨微博丨悖论丨信息孤岛丨娱乐至死丨马佳佳丨理想丨情怀丨摩拜单车丨Cara Dillon丨杀死时间 丨信息烟尘


    关注 褚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