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非常态VS常态

 

第三节“非常态VS常态”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了,一个小小的变动,会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如果你们属于同一类人,或...

第三节“非常态VS常态”
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了,
一个小小的变动,
会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
如果你们属于同一类人,
或者具有相同的社会身份,
同一个群体,同一个团队,
也许你的话语或者信息更有说服力。
书中,还指出,
可以再做出一个微小的改变,
能够大幅度提高说服力。
提出问题:
你的朋友有个坏习惯,
打喷嚏时不捂鼻子。
你是告诉他打喷嚏时捂上鼻子的好处,
还是告诉他不捂鼻子的坏处?
心理学家认为:
那种说法比较见效,
取决于你朋友对于这个行为的“社会规范”的看法。
后面文中多次提到了社会规范。
前面几章说的是人们都愿意和社会规范保持一致。
有人去引导大家去思考某个行为,
对自己的身份会造成什么影响的时候,
一般情况,
他们会更加在意违背(而不是顺应)
社会规范的代价或好处。
结论:
因此,如果你想影响他人的行为,
那么你就从违背他心中的社会规范的角度去说服他,
这样做的效果比从顺应的角度更有效。
例如,
你朋友认为打喷嚏时捂上嘴巴是符合社会规范的,
那么最有效的说服方式就是强调违背这条规范的人,
都有什么负面特征。
比如说:
“打喷嚏不捂嘴巴的人都没有责任心。”
 相反,如果他认为打喷嚏不捂嘴巴符合社会规范,
那么你就可以强调捂嘴巴的人
(违背他心中的这条规范)
有哪些正面特征。
比如:“打喷嚏捂嘴巴的人都很有责任心。”
书中还强调了不论是你事先知道这些规范
(长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还是事先并不知道这些规范,
这种方法都管用。
具体应用:
如果希望下属能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提高工作效率,
那么要事先调查一下大家对
“开会迟到这种现象是否普遍”的认识。
如果大家认为这种事经常发生,
也就是经常有人开会迟到,
那么我们再传达信息时,
就应该强调
“开会不迟到的员工具有哪些正面特质”;
如果大家认为这种事不经常发生,
那他沟通的重点就应该是
“迟到的人有哪些负面特质”。


    关注 女研究生成长日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