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七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六、七岁的时候,对孩子而言,家庭仍然是他们的核心。家庭生活提供归属感、持续性和被接受感,这些使得他们能够鼓起勇气去面对外面世界的挑战。...



在各种文化背景下,六、七岁都被视为人生的第一个门槛,六、七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从零星学习迈向系统化学习。那么,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心理世界是怎样的呢?

在六、七岁的时候,对孩子而言,家庭仍然是他们的核心。家庭生活提供归属感、持续性和被接受感,这些使得他们能够鼓起勇气去面对外面世界的挑战。在这个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一般」家庭的定义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虽然绝大多数和孩子同住的家人包括母亲、父亲和一两位兄弟姊妹,但也有许多父母亲并不住在一起。

很多孩子是在单亲家庭,或继父母家庭,或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长大。家长的组合也可能是由相同性别的成人所组成;或在教养孩童的安排上,积极的祖父母也许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每一种不同的家庭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需要知道家庭有许多不同的组成方式。

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长,家庭价值不再是他们生命中唯一的结构因素了,有一句古老的阿拉伯谚语是这样说的:「比起长辈们,人们比较像他们自己所属的时代。」这跟现在六、七岁的孩子很有关系。

他们可能开始了解到,虽然不同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相同的是大家都是一群拥有相同兴趣的六、七岁孩子所组成的群体。不论孩子所处的家庭结构如何,他们会注意自己所关心的人是如何和其他人互动连结,也会学习什么才是有用的方法。
1
告别当小娃娃的时期


贴心小叮咛:

孩子必须有能力可以应付失去,才有可能获得独立。

「大小孩」们已经开始要放弃他们从小就喜欢的某些和父母亲之间的亲密感,开始偏好外面世界的友谊和活动。孩童对于和家长分离的容忍程度不一,有的想到可以拥有更多的独立而表现得非常勇敢,但整体来说,比较实际的状况是,他们通常是一会儿自信满满,一会儿又胆小害怕。这是因为孩子必须有能力可以应付失去,才有可能获得独立。

孩童已经在之前的关系当中练习如何去面对失去,为了要尝试固体食物,必须放弃当妈妈怀里的小娃娃,对于往后类似的抛弃经验而言,断奶的过程便是此类经验的一种典型。之后,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意味着放弃当一个只待在家里的孩子。到了六、七岁,他们开始适应大学校,并接受自己是一群孩童中的其中一个。这些所有的转换,甚至还有其他的变化,例如搬到新的社区,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需要时间来吸收和适应。

转换的经验包括了对新事物的新奇感和刺激感的正向感觉,这样的感觉会被不得不放弃及失去东西所带来的沉痛和伤心感所冲淡。常常看到一个孩子必须放弃当小娃娃,是因为他需要把位置让给另一个婴儿,而这会引起复杂的感受,包括嫉妒、比较和竞争。引发这类情绪最显著的目标就是弟弟妹妹,哥哥姊姊们会觉得妈妈被偷走了。事实上就算没有出现任何新生儿,家长仅是忙于其他事物,孩子也会觉得原本属于自己的被拿走了。

娜蒂是家中的独生女,一直拥有爸妈所有的关注,因此当他们家和一个拥有四个月大婴儿的家庭一起渡假时,她相当讶异。娜蒂发现两家人,尤其是用餐时的一些安排都让她备感压力。

在家里,当娜蒂坐下来和爸妈,还有同父异母、已经是青少年的姊姊吃晚餐时,她通常都是大家注意的焦点。因此,对娜蒂而言,要和另外一个家庭分享父母的关注时,她感到非常的生气。

爸爸不停地和另一个父亲聊着自己不懂的大人事情,已经让娜蒂觉得很不舒服了,更糟糕的是,妈妈不让她自己从冰箱里拿优格出来,因为那是给两家人一起吃的。对娜蒂而言,相反地,另外一个家庭的婴儿爱丽亚则是可以获得她所有想要的东西。她总是在其中一位家长的怀抱中,而且一直地(或似乎是)可以获得食物,大人们对于这个小婴儿的一些小动作也都反应热烈。这些便足够让六岁的孩子心情不好了。

娜蒂于是就不肯吃晚餐,不停地打断大人们的谈话,并吵着要吃优格。她用一种令人讨厌的方式摇晃着椅子,用刀叉不停地敲打着盘子。最后,一直保持温和态度催促娜蒂吃饭的妈妈对她说了:「娜蒂,你已经六岁了,怎么还像一个小娃娃!」娜蒂被激怒了,生气愤怒地喊叫着:「我不是小娃娃!」

大人只好把她带离餐厅,到其他地方去冷静一下。在屋外的走廊上,娜蒂继续像个学步期的幼儿一样发着脾气,「可是,我不是小娃娃,我不是!」慢慢地,她抱怨的声音语调开始变了,妈妈察觉到娜蒂的哀伤口气。「可是我不是小娃娃。」眼泪从她的脸上滑落,直到此时,妈妈才了解到怎么一回事。她给了娜蒂一个拥抱,而娜蒂在这个时候也才能够接受安抚,这个拥抱代表了长大和离开婴儿时期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案例当中,娜蒂会面临作为六岁小孩新身份的一种典型困境。她还没有长大成人,无法参与大人之间的对话,也不能自己从冰箱里去拿食物出来,因为这些都是成人们的专利。但娜蒂自己也发现到再也不能扮演小娃娃的角色。大家对她有其他的期望——一个「懂事」的六岁小孩,

通常娜蒂是可以应付的,但是在这个场合当中,她被自己无所适从的感觉所惊吓。妈妈这时给她的拥抱胜过任何言语,并传达出娜蒂有些地方仍像个小娃娃,但这是没有关系的。「孩子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也仍有依赖他人的一面与需求」,父母亲若能在心中记住这点,对于了解孩子是会很有助益的。

就如同娜蒂妈妈发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也会有混杂的感受。孩子能够很独立,可以清楚地利用口语表达,对父母来说是很骄傲的一件事,但孩童的发展很少是如此顺利的。要知道父母仍然在很多地方是被需要的,又要愿意放手让孩子去探求一点点属于他们自己生命的可能,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
2
手足之间的竞争与欺凌


贴心小叮咛:

会嘲笑、伤害他人的孩子背后隐藏着「他是需要帮助」的事实。因此在坦护较弱的一方时,也别忘了嘲弄他人的孩子也是需要支持和理解的。

所有的孩童都能够了解在什么时候需要和其他人一同分享父母的关注,而在这个年纪,这样的状况通常会在兄弟或姊妹之间上演。平心而言,竞争和敌对的感受都是健康的资产,是决心迈向成功的一部分,也是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坚忍不拔的要素。以前一章所提到的洁玛的例子来说,当在学骑脚踏车的时候,她认为如果哥哥可以做到的话,她也可以,甚至还有可能骑得比哥哥更好。

六、七岁的孩子如果身为家中的老大,便会不时地利用自己的地位来扩张自己的优越感,但若是太过于习惯欺凌弟妹,家长通常不会鼓励的。事实上,一个孩子时常地嘲笑婴儿或是年纪较小的孩童,通常很有可能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缺乏经验或是对事情的欠缺理解,并且担忧自己的这些缺点也会被其他人所嘲弄。因此,当一个孩子持续不断地羞辱年纪较小的其他小朋友时,有可能是想要摆脱自身的不安全感。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觉得自己的依赖心是可耻的。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必须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将事物学会,而且在这过程当中的挣扎挫败是一点也不丢脸的。会嘲笑他人的孩子常常是害怕暴露出自己其实是需要帮助的事实,因为他们并不期待会被仁慈地对待,或有人可以理解他们的需要。基于这样的理由,即使家长通常都会站在年纪较小的孩子这一边,或是袒护较为柔弱的一方,我们也都应该要记得,嘲弄他人的孩子也是需要支持和理解的。对于伤害他人的孩子,我们应该要试着帮助他们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长期来说,这远比惩罚要来得更有帮助。

手足之间的关系通常就像狂风暴雨般,但学会如何协商谈判和控制强烈的情绪,会让我们更为充实丰富。可以藉由分享故事来探讨这样的主题。由珍妮佛.诺威(Jennifer Northway)所着的《萝拉走开啦!》(Get Lost, Laura!)描述一个姊姊希望能够摆脱讨人厌的妹妹。然而当萝拉真的走丢了,姊姊却试着补救。在法兰西斯卡.赛门(Francesca Simon)的《调皮的亨利》(Horrid Henry)系列中探讨了较不和谐的手足关系。可以自己阅读的七岁孩子相当喜欢这一系列的故事书,他们喜欢站在一个安全的距离,来探索一些自己顽皮捣蛋的冲动,且嘲笑亨利滑稽的举动。

在现实生活中,兄弟姊妹之间的妒忌和敌对常常是不加以任何修饰的,而且会让希望可以维持公正和平的父母亲们因此而感到难过。手足之间通常会有针锋相对的意见,甚至是更多不同的看法,要能够成功地平息他们之间的争执,可能是相当累人且辛苦的。通常这个年纪的孩子对于公平竞争有着夸张的想法,然而当生气的时候,对于事物的看法却又是相当局限的。尽管如此,大人们的坚持和一贯的作法终究可以让事情导入该有的情况。我们需要了解家庭是提供一个练习建立关系和处理强烈感受的实验场所,在家中辛苦的练习结果会延续到学校环境当中,且在结交朋友和延续友谊的重要任务上会有所助益。
3
女孩喜欢和妈妈一起聊天逛街,

男孩爱与爸爸一同运动独处


贴心小叮咛:

虽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符合社会对性别认同的期待,但少数孩子会不符合社会认同,此时请尊重接纳孩子的不同,并容许他们在个性上有多样性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婴儿时期的依赖关系愈见明显地逐渐消失,孩子可以运用的能力和口语上的理解能力大大地向前跃进,伴随着其他许多显著的变化。六、七岁的孩子寻找着能够和父母更加友善和平相处的机会,通常不同的性别会有所差异,小女生们会不停地讨论着妈妈们所作所为,而且乐于与母亲作伴。例如:花很长的时间聊天和一起购物,这会让女孩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个年纪的男孩子们则偏好和父亲一同活动,且对于可以展现男性认同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以和爸爸独处对小男生们是莫大的奖励,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学习自己所钦羡的特质。母亲们可能要偶尔忍受一下位居第二的感受。如果父亲热爱运动,此时便是儿子们可能会加入球队学习基本技巧的年纪。足球队在男生之间是非常受欢迎的,甚至当爸爸能够在比赛场边加油支持时,孩子们会更加展现出无比的热情。

相对而言,女孩们可能会加入舞蹈班、戏剧社,或一些父母或朋友会参加的活动。参与任何父母表示支持或赞同的活动是相当普遍的,当爸妈对孩子投入的活动感兴趣时,孩子们会从中受惠许多,但重要的是家长需要留意比例原则,不要过于鼓励孩子过头了,或者容许其从事和孩子个性差异太大的活动,在任何团体当中,总是会有些女孩对运动相当热衷,而有些男生则偏好较为静态的活动。孩子们在这个年纪时的兴趣总是多变的,倘若感受到压力过大时,孩子们就会裹足不前。尤其是在周末举行的活动,往往孩子放假时只想要休息,并不想要从事正式的活动。
4
开始有时间和死亡概念


贴心小叮咛:

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学习看时钟,并且着迷于了解时间的意义。

家庭团体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这团体之中含括了不同世代的亲人。这个年纪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流逝,以及它所带来的改变会感到相当有兴趣。在马丁.维德尔(Martin Waddell)和潘妮.戴尔(Penny Dale)的一本有着可爱漂亮插画的故事书《从前,有巨人》(Once There Were Giants)当中作者探讨孩子对于某些事实的兴趣,这些事实包括知道爸妈也曾经是个小孩,而孩子自己最后也会长大,变成大人。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学习看时钟,并且着迷于了解时间的意义。

萝秋在学校上过一门「世界名人」的课程,她跟爸妈说了许多关于玛莉.斯考尔(Mary Seacole)的相关事迹,这位护士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拯救了许多的将士。萝秋回想起 「很久以前」的事情让她问起妈妈为什么喜欢听老歌。母亲回答她说,那是因为那些音乐会让她想起自己小时候。萝秋沉默一阵后,问妈妈说若是自己长大变老以后,是否也会喜欢听这类型的音乐。然而,萝秋再想了一下,她决定:「不!我仍然会喜欢珍妮佛罗佩兹和碧昂斯,因为那时候她们也会是老式的了。」

孩童们渐渐地开始对家族历史有所概念,且想要了解祖父母们,以便知道更多当年纪大了以后和人生当中会发生的事情。不可避免地,孩子对于死亡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且开始知道这是无法重来的。有些人在经历这个过程时,会感到非常的惊吓,而且也不再像以前一样,会开始觉得没有任何事物是恒久不变和确定的了。

萝伦是个敏感的七岁小女生,当家中最老的猫咪去世时,可以理解她是非常的难过,然而她的悲伤参杂了生气,她告诉妈妈:「如果让我知道是谁发明了『死亡』这个字,我会杀死他。」可怜的萝伦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方式不要知道有死亡这一件事情,不过,她的家人帮助她领会仪式和哀悼的价值。

她的家人决定要将这只受到家人喜爱的宠物埋葬于后院里,且举办一个小小的隆重仪式,参加的人包括萝伦的哥哥和一位来访的阿姨。萝伦认为大家应该要一起唱一首歌,但她想不到任何一首跟猫咪有关的歌曲,于是就自己做了一首。因所爱的人给予的可贵支持,让萝伦能够面对自己的失去。在一个星期内,萝伦的思绪便转向希望能够得到一只新的猫咪了。

我们可以在萝伦和萝秋的例子中看到,她们两个都对时间有深入的思考,并将所经历到的不同困境用一种在这个年纪会使用的独特方式来面对处理。
5
认清父母不是超人


贴心小叮咛:

没有完美的双亲,但若是能向孩子表示自己很抱歉,也不会有所损失。事实上,这样的行为是有所价值的,因为当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便会开始学习自我反省的重要。

贴心小叮咛:

设立公平的规范是爱与关心的基本表现。

当萝伦年纪小的时候,她相信爸妈有能力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难,也从中获得安全感。若是她的膝盖擦破皮,妈妈会在伤口涂上一种「神奇」药膏,让受伤的地方快一点好起来。或是当她感到害怕的时候,一个拥抱就足够让她自己一整天都感觉安全。

现在,事情有了一点变化。萝伦对于复杂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且很难过地发现爸妈并不能防止猫咪死掉,同样的,他们也无法帮自己学会拼字,或叫她最好的朋友不要欺负自己。萝伦实际上感到相当地幻灭,她了解到父母亲可以提供爱、指引和支持,但他们不像自己曾经以为地那样无所不能。

有一系列适合小读者的丛书,其中利用敏锐观察的故事来探讨这个主题,包括了蓓尔.慕尼(Bel Mooney)的《但是你答应过的!》(But You Promised!)。故事中的女主角凯蒂要爸妈承诺许多事情,而这些都是无法真的事先安排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凯蒂不想去看医生打针,她要父母保证打针一点也不会痛,可是父亲却让她失望了,凯蒂对此感到非常生气。在故事里,爸爸和蔼地跟她说: 「你必须要学会一件事情,」父亲微笑着告诉凯蒂:「父母并不能控制所有的事情,当大人说『我保证』的时候,通常他们的意思是『我希望是』。」

像凯蒂一样,孩子们会发现家长不仅不是无所不知,还会犯错。对于父母亲而言,许下无法兑现的承诺是相当不智的。即使爸妈希望能够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但事实上是不需要每次都对他们的要求有所回应。例如,家长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在脾气不好的状况下回应孩子,或是错怪他们犯下的一些小错误。没有完美的双亲,但若是能向孩子表示自己很抱歉,也不会有所损失。事实上,这样的行为是有所价值的,因为当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便会开始学习自我反省的重要。

即使家长并不是无所不能,也需要维持掌控权,父母的权威也会有受到严格试验的时候。六、七岁的孩子会偶尔倔强不听话、易怒烦躁、乖戾固执和好战是很平常的现象,这时候,爸妈需要能够坚持立场,对孩子说:「不可以!」且执行到底。家长也必须能够承受这样坚持所导致的后果。

当在设下限制时,父母有时会无法忍受自己不受欢迎的感觉。若爸妈本身在小时候经历了过于严厉的规范,他们可能会觉得对孩子太严格会是一种伤害。不过,设立公平的规范是爱与关心的基本表现。

家庭生活总是会有较为困难的时候,若是双亲本身的关系就有点紧张,是一定会对家中孩子造成伤害的。也有可能有来自外界的压力,例如工作上的问题、经济上的困难、疾病或是遭遇丧亲。然而,孩子的恢复力通常较好,倘若家长可以有效地得到支持,无论是从另一半、其他家人、朋友或社区,并设法度过,最终解决问题,孩子也会随同一起恢复。某种程度上的逆境或灾难是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但若是孩子所遭遇到的问题持续很久,且成为了无法突破的阻碍,就必须要寻求协助。家庭医生或学校通常是首先询问的最佳资源,若有需要,还可以协助转介其他更为专业的机构。(如何预约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专业心理咨询师?拨打热线400-878-3393 转1,工作日9:30-17:30)

在教养孩子时,妈妈们应多方面地理解孩子情绪、行为背后的原因,在孩子声嘶力竭的哭泣或是生气的背后,可以是难过、嫉妒、思念、焦虑、压力或是愤怒等不同的感受与想法,你会渐渐发现,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母亲要适度发挥想象力加上思考力来理解孩子,要回想自己和孩子年龄相仿时的感受与记忆。

文章来源:

《6-9岁孩子,为何喜欢装大人?》

Understanding 6—7-year-olds、Understanding 8—9-year-olds

作者:柯琳.艾维斯 (Corinne Aves)、碧蒂.
— THE END —


▌东方心理咨询中心(运用沙盘游戏、梦的工作、绘画、谈话等疗法)

情绪困扰|厌学|多动|抽动|焦虑|抑郁|强迫症|自闭症
创伤|青春困惑|人际关系|婚恋情感|自我成长|人格障碍 
(工作日时间9:30-17:30)
▌阅读更多 精品 关于儿童心理

不要再对2岁的孩子讲道理啦!|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童年经历如何造就日后的性格和恋爱方式?

如何“聪明”地应对“讨人嫌”的孩子?| 每天学点儿童心理学

5-10岁的孩子应该如何进行教育 | 来自知名心理学人的建议


东方心理咨询中心

关注儿童、成人心理
家庭关系,自我心灵成长
致力于提供行业内高品质、专业的心理服务与活动


服务提供机构: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中国发展中心)
(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中国发展中心)www.psyheart.org

咨询预约电话:
400-8783393
咨询预约QQ:
462657654

也可在微信平台直接留言预约



    关注 东方心理成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