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也可以说的很好玩

 

不许抠鼻子!不许揉眼睛!不许咬手指!不许……...



最经典 | 最动人① |  最动人② | 最特别 | 最新锐
轻轻问一声:“你,抠过鼻子吗?”

没抠过鼻子的人恐怕不存在吧。

就连鼻子长得很美的小姑娘,也一样爱抠鼻子。你瞧这本书:



文/图:【英】托尼·罗斯

翻译:范晓星
封面上三个小女孩,她们穿着天使演出服,手指插在鼻孔里,既自得其乐又小心翼翼不被大人发现,表情呆萌可爱。

不过,小奈莉的这场“抠鼻子”遭遇可谓倒霉到了极致。身为“美鼻”冠军的奈莉,因为抠鼻子导致手指插进了鼻孔拔不出来,在经历了各种帮助(闹剧)之后,手指终于脱离了鼻孔,而奈莉的完美鼻子也变得又红又肿又长。


听起来惨兮兮的故事,为什么读来令人捧腹大笑呢?

原来,作者托尼·罗斯把奈莉抠鼻子导致严重后果之后的问题解决过程,逐级加强,夸张到了极致。

第一阶段,奈莉求助万能的老师、校长、妈妈,他们通常都是解决问题的高手,然而他们都不能把奈莉的手指拔出来;

第二阶段,求助各领域专业人士,医生、警察、魔术师、农夫、消防员,他们动用本专业各种技能,还是不能把奈莉的手指拔出来;





第三阶段,大人们搬出了顶级专业人士——科学家,科学家制作了火箭把奈莉冲上了天,可是随着降落伞飘下来的奈莉,手指头还是卡在鼻孔里。

在不断升级的援救过程中,大人们窘态毕现,制造的欢乐场面也越来越不可思议。

此时,奈莉的故事,就像一个越吹越鼓的气球,

当你以为就要听到爆炸声时,却有人轻轻松开了气球扎紧的口,气球迅速放气瘪了。

是谁这么厉害?

一个小屁孩,奈莉的小弟弟亨利——

小孩子为什么爱抠鼻子呢?

可能是生理原因,比如天气干燥,鼻屎增多,感冒鼻塞;可能是心理原因,比如对洞洞的好奇,小手指需要去一探究竟;可能为了舒缓内心的压力,安抚自己焦躁的情绪,和咬手指一样需求排解;可能是模仿周围人的动作,纯粹为了好玩;也可能对于鼻孔来说,手指实在是太合适的工具了,大小长短刚刚好,还可以随身携带。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孩子们对于禁忌事项的好奇。大人们言辞激烈地重申“不许”,反而会令孩子产生探究的兴趣以及挑战的勇气。同时,原本是无意识的抠鼻子行为,在大人们一惊一乍的提醒后,反倒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会得到大人的特别关注。

与其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不如接受挖鼻孔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与孩子沟通。比如给孩子讲一讲历史上关于挖鼻孔的奇闻逸事——“英国国王约翰爱挖鼻孔,1209年教皇因此开除了他的教籍,后来他表示悔过,不再挖鼻孔,才在1213年恢复教籍”,在欢乐中进行交流。

或者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更好:

我家小姑娘有段时间很爱揉眼睛,还把我“不许揉眼睛”的反复提醒当成耳边风,最终竟致眼睛发炎需要看医生。面对这样的后果,我反省了自己说“不许”失败的原因,明白了在简单粗暴的“不许”之外,还需要传递更多的信息。于是,我在眼科医生给她检查时,拍下了透过仪器放大的眼睛特写照片。回家后,我给她看眼睛上的擦痕,告诉她,红肿的眼睛在抗议:“不开心不开心,你用脏抹布擦玻璃了,越擦越脏了,都擦出印子了呢。”小姑娘听了,吐吐舌头,哈哈大笑。从此以后,她记得了要勤洗手、不要拿脏手揉眼睛,不再需要我提醒,因为她得保证玻璃上没有划痕啊。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抠鼻子而苦恼,不妨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个趣味十足的故事吧,让孩子在轻松幽默中了解抠鼻子的严重后果,更让大人在哈哈大笑中释放对抠鼻子的恐惧焦虑。丢掉焦虑,在轻松愉快的情绪里说“不许”,更容易传递“不许”的内容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不许抠鼻子》购买链接。


    关注 启发童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