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概率事件引发的“国际大战”

 

“小概率事件”是个数学概念,指的是概率几乎接近于零的事件。当然并不是说完全为零,只不过发生的几率很低而已。小...



“小概率事件”是个数学概念,指的是概率几乎接近于零的事件。当然并不是说完全为零,只不过发生的几率很低而已。小概率事件分两种,一种是事情发生的几率本身就很小,比方说你丢一枚硬币,正面朝上就去学习,反面朝上就去锻炼身体,结果硬币丢下来却正好立了起来,于是你只好去睡觉。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本身不算低,但很多件这种事正好同时发生,这种几率就也很低了。比方说天天睡觉的你去考试,结果二十道判断题全答错了,就属于这种情况。对于考试基本靠蒙的你来说,蒙错一道题是不难的(可能性为1/2),但连续蒙错二十道,那只能说此殆天意也。

当然我这里举这个考试例子是开玩笑的,长这么大我还没听说过有运气这么差的人。但放眼历史,有些事情之巧合,让人不禁觉得历史也在跟人开玩笑。

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诸侯国林立,这些国家之间或战或和,通信、迎送、修聘的使者几乎不绝于路。大家都知道,作为使者到别的国家去从事外交活动,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因此在进行国事访问等重要出使活动时,各国一般都会选择有一定政治地位,并且无论从外表形象还是言谈修养等更方面都比较拿得出手的人担当使者,一方面能展示自身形象,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所以,如果你想碰到一个身患残疾的国家大使,这本身就是不太容易的事;而如果你在某一天同时看到来自三个不同国家的三个身患不同残疾的大使,那只能说你碰到了一件小概率事件。然而春秋时齐国的一位君主,却真的碰到了这样的事情。

那是公元前592年的某一天,齐顷公坐在朝堂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面前站着三个国家的使者:晋国使者郤克,鲁国使者季孙行父和卫国使者孙良夫。这三个使者都有不同的生理缺陷:郤克是个驼背,季孙行父瘸了条腿,而孙良夫则一目失明,是个独眼龙。巧就巧在这三个人事先没有约定,而是正好一起来到了齐国。



这场面实在太稀奇了,齐顷公就像一个小孩发现了新的游戏一样,越想越乐。他回宫把这事告诉了母亲萧同叔子,萧夫人也起了无限的好奇心,就提出想亲眼看看这三个使者到底长怎么样。

按说萧夫人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这种明摆着看笑话的行为极其失礼,更何况这涉及到外交事件。然而孝顺的齐顷公为了取悦母亲,不仅答应了这个要求,还安排有同样生理缺陷的三个人,作为第二天引领三位使者赴宴的向导。于是,第二天,登上高台坐在帷帐里的萧夫人,就看到如下一幕:一个驼背的人,引领者同样驼背的晋使;一个瘸腿之人,引领者同样瘸腿的鲁使;一个独眼之人,引领者同样独眼的卫使,三队车马从台下次第经过。萧夫人不由得哈哈大笑,左右侍者也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这种事瞒不了人的。郤克等三人稍微打听了一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三人顿时就炸了。当时郤克是晋国的中军佐,季孙行父和孙良夫都居上卿之位,全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何曾受过这样的羞辱?于是三位使者带着满腔的怒火和仇恨匆匆回国,郤克在渡河的时候,恨恨地发誓:“不报复这次耻辱,就不再渡过此河!”(“所不此报,无能涉河!”)

事情终于闹大了。郤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郤克完全有理由生气,齐顷公在这件事上也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首先,他用这种方法侮辱残疾人本身就是不对的;其次,在严肃的外交场合中,辱其使就等同于辱其国,足以引发严重的外交事件。或许他的本意是想导演一出恶作剧,但下手没轻重,就一下子得罪了三个国家。果然,郤克回国后,立刻就向国君申请向齐国开战。然而此时晋国国君晋景公说这是你的私仇,犯不着为此大动干戈,不同意出兵。

事实上,这只是表面原因,本质原因是此时伐齐时机并不成熟。晋景公也是有其苦衷的。就在五年前(前597年),晋国和南方大国楚国之间爆发了邲之战,结果晋国惨败,元气大伤,现在正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并不适合再起战端。郤克作为晋国重臣,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只好勉强忍下这口气,静待时机。鲁卫两国国力不逮,更不敢贸然出头和齐国叫板,一时间江湖上倒也风平浪静。



率先打破这种平衡的,依然是不甘寂寞的齐顷公。他似乎嫌事情还不够大,在前589年悍然出兵侵略亲晋的鲁国。

卫国第一时间派兵援助鲁国,带兵的正是孙良夫。齐顷公也不客气,欺负完鲁国掉头又把卫国军队胖揍了一顿。这真是所谓旧恨未解又添新仇啊!孙良夫拉上鲁国人直接就跑到晋国去请救兵。这次晋国终于同意对齐开战,已升任晋国的军政一把手的郤克(执政大夫兼中军元帅)亲自挂帅,排出了八百辆战车的豪华阵容,连同鲁卫两国的军队一起,杀奔齐国而来。

很多人在评价这场战争的时候,大多都说是因为齐顷公粗鲁无礼,做事轻率,有勇无谋,从而导致了无谓的战争。但事实上,如果分析一下当时的国际局势和齐顷公的心理,事情的本质未必如此。

当时国际形势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这两个国家自晋文公时期就开始掐架,互不相让,也都奈何不了对方。双方各自有自己的朋友圈,拉其他国家进自己的圈子,齐国基本上属于是晋国这一边的。但上面也说了,邲之战晋国战败,之后呈现出了楚强晋弱的局面。这时候齐顷公就有想法了。

齐国向来是东方大国,背靠大海,煮盐垦田,国富民强。春秋五霸公认第一个称霸的就是齐桓公,史称“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功绩堪称五霸之首。而齐顷公正是齐桓公的孙子,也就是说是个“霸三代”。纵观齐桓公的后代子孙,基本上都没什么进取心,守着广袤的国土过着小富即安的日子,但齐顷公,大概是个例外。

志存高远的顷公想必对爷爷的辉煌事迹向往无比。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试图要恢复祖上的霸业,至少不用再尊别人为盟主。那么他的一系列小动作就解释得通了:晋国短暂的衰弱,在他看来是个难得的单飞的好机会,于是他不仅欺负晋国的小盟友们,还暗地里和楚国眉来眼去。从这个角度看,那么羞辱三国使者的事件,也未必完全是出于无心之失;而这场战争,大概也正是他所期待的。齐顷公亟需一场胜利,来展示自己的实力,恢复祖上的荣光。

正因为如此,齐顷公没有据城坚守,更没有赔礼道歉息事宁人,而是欣然选择直接刚正面。也正因为如此,战前他表现出了谜之自信,豪情万丈地对军士们发表宣言说:“同志们冲啊!干掉眼前的敌人我们再吃早饭!”(成语“灭此朝食”即源于此),然后战马没有披甲就冲了出去,算得上是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都蔑视了敌人。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联军这边的斗志大概也出乎了齐国人的想象,郤克被箭射中,血哗哗地流,仍然坚持战斗。双方针尖对麦芒,最后的结果似乎也不能说是意外:吃了早饭的联军赢了,没吃早饭的齐军大败。齐顷公绕着华不注山跑了三圈都没有摆脱晋军的追逐(“逐之,三周华不注”,一说是在山下包围了三重)。危机关头齐顷公的保镖逢丑父机智地和顷公互换了衣服和在战车上的位置,并指示顷公下车去华泉取水。晋军追来的将领没有见过齐顷公,看这情形误以为逢丑父是国君,将其抓走,齐顷公这才得以脱身。

事情到这份上,心高气傲的齐顷公也不得不低头示弱。他派人向联军求和,恭恭敬敬地献上宝贝,并答应返还侵略的鲁卫两国的国土。经过这场由小概率事件引发的战争终于结束,被羞辱的郤克等三人都出了气,更重要的是晋国重新把齐国纳入了自己的同盟圈,逐渐摆脱了在与楚国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可以说在晋楚争霸的历史上,这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折点。

而齐顷公在这之后也老实了很多。战争之后的第二年,齐顷公乖乖地到晋国去朝见晋景公,还想尊晋景公为王,算是正是承认了晋国的盟主地位。碰了个大钉子的顷公从此放弃了战争争霸这一途径,而是“弛苑囿,薄赋敛,振孤问疾,虚积聚以救民,民亦大说,厚礼诸侯。”,通过勤修内政的方式增强国力,在其执政的后期,再未动过刀兵。

文/带非鱼,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
点击可了解「成为原创作者」详情


    关注 历史百家争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