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 《明心宝鉴》一句明心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全书由20篇、六七百段文字组成,内容网罗百家,杂糅儒...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全书由20篇、六七百段文字组成,内容网罗百家,杂糅儒、释、道三教学说,是流传海外最古老的中国劝善书、童蒙书之一。

早在1592年前即由天主教教士高母羡(Juan Cobo)译成西班牙文,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译为西方文字的汉文古籍。

600多年来直至今日始终盛行于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被用作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个人修身励志的经典。

本书也是大长今的启蒙读本和大长今扮演者李英受的酷爱读物。

《明心宝鉴》通篇大量运用对偶、对仗、排比等句式,几乎每段都是格言警句。

全书文采绚烂,琅琅上口,特别适合诵读,适合作为儿童少年研习国学之入门;其内容宏富深厚,给读者丰饶知识的同时,也能带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内心不安宁的人总喜欢向外攀缘,盲目地追求名利财色,不能向内观照,追求安宁,所以常常活在空虚与烦恼中。

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把欲望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心静则能安。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又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人们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具体的东西而不知道回头,以致忽略了对这个心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它安静下来,就像游子离家忘了回归一样。
 


心安就是无愧于天地,无羞于人世;无怨无悔,无仇无恨;无非分之想,无难消之痛;如大山之矗,风雨不动;如深潭之静,波澜不惊。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心安则是幸福的至境。

空旷的山谷,更能让声音回响;僻静的小楼,更适合听夜雨的淅沥。

其实,喧嚣的街头,并不是没有回响;繁华的闹市,也不是没有淅沥的雨声。但是太嘈杂了,就听不见了。幸福也一直用平和的声音说话,太嘈杂了心就听不见了。

生活中,人们时时都为理想、信念、追求、欲望、诱惑所累,有时会荡气回肠,有时会黯然神伤,有时会乐不思蜀,有时会遍体鳞伤。

人生在千回百转之后,蓦然发现,独抱荒凉,倚水清歌,反倒是一种淡雅与心安。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明心宝鉴》:“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都想活得幸福,而心灵的安宁才是真正的福祉,所以唐伯虎说:“心安是福。”

心安了,就算住的是茅屋,也觉得安稳无比;性定了,就算吃的是菜根,也觉得十分清香。

心安了,即使面对人生苦难,一切皆可淡化,生命也会绽放出美丽之花。

心若不安,人就永远不会有“稳”的感觉;而心中的欲望太强,就永远无法过那种即使咀嚼菜根也能津津有味的生活。

只有心安性定的人,才能安心于朴素宁静的生活,才能充分享受平和简静的潇洒从容。
 


幸福快乐往往十分简单。一瓣飞花、一枚落叶、一缕清风即可将心安顿,让站立更显从容。

心若安顿,眼睛就不再犹疑地张望,脚步也不会顾虑地徘徊,呼吸也有了顺畅的节律。

说到底,心安性定就是一种“隐”的心境,“大隐隐于心”,隐居不在于远离红尘,心若安定,身居闹市又有何妨?心若纷乱,身处深山又有何益?

布衣在身,依然可以举止优雅,从容洒脱;菜根在前,依旧可以知足陶醉,回味绵长。

悠闲地流连于山水之间,与阳光雨露为邻,感受鸟语花香,让生活回归到本真淳朴的原色,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度与睿智呢?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关注 儒风大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