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里的三观:养女不教,不如养猪

 

文丨探花(上海社科院)“养男不教,为人养奴;养女不教,不如养猪。”——敦煌文书《太公家教》唐代是中国霸气十足...





文丨探花(上海社科院),历史研习社孵化作者

“养男不教,为人养奴;养女不教,不如养猪。”——敦煌文书《太公家教》

唐代是中国霸气十足的王朝,少了许多宋代以后的酸腐气。我们常常听到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放到唐朝是没有的事儿,唐代人的三观很是端正。在敦煌文书这种平民老百姓的文字记录里,留下唐朝人不少粗犷而率真的大白话,“养男不教,为人养奴;养女不教,不如养猪。”贼霸气!


敦煌件S.4129崔氏夫人训女文(残卷)
在唐代,女子教育要求德才兼备,缺一不可。对皇家女子来说,这似乎是很容易理解的,那我们来看帝王家外的妇女教育。

敦煌文献中有一则《崔氏夫人训女文》,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内容是崔姑娘出嫁时,崔夫人对女儿的训诫。崔氏乃中原五姓,望族家的姑娘知书识礼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那我们来看更俗一点的材料

唐代妇女和男子一样有受教育权,只是男孩女孩的教育不是同一个系统,通常女子的教育由她的母亲来执行,教育内容也与男士不同。

“男须文墨兼仁义,女要裁缝及管弦。”

“……为女身,更不异,最先须且教针指;呈线呈针门意长,对鸦对凤夸心智。学音声,屈博士,弄钵调弦浑舍喜;长大了择时娉与人,六亲九族皆欢美……逢人未省知良善,共语何曾识礼节,刺绣裁缝无意学,调脂弄面不曾为,自家缝绽犹嫌拙,阿那个门兰肯索伊。”

——敦煌文书《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阿那个门兰肯索伊”,这话说的,至少在唐代,“女子无才”是很遭嫌弃的,被嫌弃到嫁不出去。僧院讲唱是民间的通俗的文本,《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这段材料里,唐代女子教育至少包括了礼节、女工和化妆,这些是基础功课,进修阶段还包括了声乐和乐器。


杨太真(杨贵妃)
礼德的教育,除了顺从夫君、孝敬舅姑、和睦邻里、言谈举止和修身养性之外还包括了其他方面,《旧唐书·经籍志》中有“《妇人书仪》八卷,唐谨撰”,敦煌吉凶书仪中有“妇人修书”、“妇人书题”、“妇人吊书”等专题。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妇人需要熟悉一些吉凶仪轨,比如,丈夫去世之后的葬礼通常是由妻子来主持的,(如果妻子还活着的话)。作为女性即使不参加科举考试,也要写一些符合规范的文札,比如交游的信札,家书之类。在书信中对什么人作什么称呼都有明确的规定,就像我们现在写信依然有

的格式。

晚唐张敖《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收录一对夫妻间的信札:
与妻书
自从面别,以隔累旬,人信劳通,音书断绝。冬中甚寒,伏惟几娘子动止康和,儿女佳健。此某推免,今从官役,且得平安,唯忧家内如何存济。努力侍奉双亲,男女切须教训。今因使往,略附两行,不具一一。
妻答书


拜别之后,道路逍遥,贱妾忧心,形容憔悴。当去之日,云不多时,一别以来,早经晦朔。翁婆年老,且得平安,家内大小,并得寻常。时候,伏惟某郎动止万福,事了早归,深所望也。

“伏惟某郎动止万福”便是一句家常而合礼的问候,妻子的回信文从字顺,通达真挚,婉转恳切。不仅如此,妇人对书写字迹也有一定追求,下图为安徽省博物馆藏敦煌文书《二娘子家书》,是比较可靠的唐代妇人手迹,内容家常,字迹端庄,娟秀可人。


安徽省博物馆藏敦煌文书《二娘子家书》
好奇宝宝欲知更多细节和更多八卦,请参考赵和平《敦煌书仪研究》和朱凤玉《敦煌俗文学与俗文化研究》。

“刺绣裁缝无意学,调脂弄面不曾为”,针指作为妇女教育的重要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居然化妆也是评判妇人家教的重要指标,我们现在似乎很少听说女孩子因为不化妆而被指责“嫁不出去”。


(唐)乐舞图屏
唐人的化妆术确实很高明。网传女生化妆后跟卸妆后如何如何判若两人,搁唐代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坊记补遗》记载了两位特别会化妆的女伎,一位叫庞三娘,一位叫颜大娘。

庞三娘擅长跳舞,舞步有点重,大概不够轻盈,年纪比较大,脸上长了很多皱纹,然而她在脸上贴轻纱,“杂用云母和粉蜜涂之”,看起来就跟小姑娘似的。有人听说三娘名号前来拜谒,看见她居然直呼“恶婆”,然后问三娘在哪。三娘就骗他说:“三娘是我外甥,她今天不在,你明天再来吧。”第二天三娘好好打扮了一下,昨天的客人见了面恭恭敬敬地说:“我昨天已经见过娘子阿姨了。”

颜大娘也擅长歌舞,就是眼睛长得丑,丑的大概有点畸形,不过她很会化眼妆,能把自己化的横波顾盼。有次因为儿子的夭折而哀哭,擦眼泪的时候把身边侍婢吓了一跳:“娘子眼破也!”

这是比较特别的例子,大多数时候,化妆不仅是女生爱美,而且是一种基本的妇人素养,我们现在也有这样的观点,化个合适的妆容去上班是最基础的职场礼仪。

再者就是学习管弦乐舞。《卢金兰墓志铭》“卢金兰字昭华,……欲学伎,即令从师舍。岁余,为绿腰玉树之舞,故衣制大袂长裾,作新眉愁嚬,顶鬓为娥丛小鬟。”乐舞伎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尽管如此,还是有妇人愿意主动学习乐舞伎的,可见音声才艺在唐代妇教育中还是比较受重视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晚明时期流行起来的谚俗语,然而似乎也没有得到晚明文人的普遍认可。陈继儒《安得长者言》是记录长者语录的集子,他收录了这句话并没有很明确的表示支持。陈继儒持中立立场而冯梦龙《智囊》所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其然,岂其然乎?……无才而可以为德,则天下之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明显是反对这种论调的。所以,让我们放弃这个偏见吧。
参考文献:
〔唐〕崔令钦著,吴金明点校,《教坊记》,中华书局,2012年

朱凤玉,《敦煌俗文学与俗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赵和平,《敦煌书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汪泛舟,《考》,《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

臧蓉,《“二娘子家书”》,载其著作《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商务印书馆,1997年

李正宇,《安徽省博物馆藏敦煌遗书》,《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张求会,《陈寅恪佚文考释》,《历史研究》,2004年第4
送福利



    关注 历史研习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