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两位化学家的悲喜剧

 

溴,化学元素,在常温下是具有挥发性的红棕色液体,有着刺激性气味,其烟雾能强烈地刺激眼睛和呼吸道...




溴,化学元素,在常温下是具有挥发性的红棕色液体,有着刺激性气味,其烟雾能强烈地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对大多数金属和有机物组织均有侵蚀作用,与铝作用强,与钾反应会发生爆炸;溴不仅是氧化剂、有机化合物的溴化剂,而且还是乙烯和重碳氢化合物的吸收剂;溴广泛应用于消毒、纺织品漂白、制药、染料制造、照相等领域。军事上,还把溴装在催泪弹里,用作催泪剂。



从左到右:氯、溴、碘(网络图)
溴是法国青年化学家波拉德(又译巴拉尔)在1826年发现的。

那时候化学界都在寻找从海藻中提取碘的办法,波拉德也在从事这项研究。他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氯是很强的氧化剂,能够氧化溴化物、碘化物,而生成溴、碘)。当提取出碘的晶体后,在浅渣底部,仍然沉淀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这液体还散发着刺鼻的臭味。波拉德重复地做这个实验,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结果。

这种液体是什么呢?

波拉德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想弄清这些液体的组成元素,但是始终无法把它们分解。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于是,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上报给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审查通过了他的报告,并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波拉德据此写了一篇关于溴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并在学界发表。

波拉德的新发现震惊了化学界,更震惊了另一位青年化学家——德国人李比希。


大意失溴的李比希(网络图)
原来,一年前,李比希就做过类似的海藻提碘的实验,也发现了同样的带刺激性气味的深褐色液体。要是他继续对这种物质进行研究,以他的学识肯定能验证出溴是一种新元素。但是,他没有像波拉德那样继续研究这褐色的液体究竟是什么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等等。而是主观地断定它是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氯化碘后,便中止了实验,把它装在瓶子里,而且信心十足地写了一张标签“氯化碘”,贴在瓶子上,往角落里一放就弃之不问了。

殊不知,这不是的氯化碘,而是从未发现的新元素溴!

就这样,一位极富才华的化学家,一位后来被誉为“德国化学之父”的化学家,在重大发现面前失之交臂,放走了留名青史的机会。

当李比希屏息凝神、细细地阅读完波拉德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之后,那种后悔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要知道,这时李比希还不到三十岁!他赶紧跑回家找到他那瓶氯化碘,一番实验之后发现它就是溴!


李比希纪念邮票(网络图)
这次挫败,让李比希内心受到了很大震动。痛定思痛后,李比希把那个标有“氯化碘”的瓶子放回了原来的柜子里,把柜子搬到了大厅里,并在柜子上“错误之柜”。他还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轻轻地、慢慢地从瓶子上揭下来,装裱在镜框里,挂在自己床前,引以为戒。他不但自己时常看,提醒自己,而且还时常让朋友们看,也提醒朋友们:聪明反被聪明误,主观臆断是断送科学成果的大敌。

后来,他还在自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李比希从这一失误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后来他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终于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但是,李比希大意失溴的事件,从此成为世界化学史上的一桩趣闻。来源: 蝌蚪五线谱


    关注 铁码头信息服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