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人生及“难得糊涂”的兴叹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音:“谢”),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可他的成名是建立在一个悲大于喜的人生和难得糊涂的兴叹中。

一 悲苦人生

郑板桥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郑板桥出生时,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更为不幸的是,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了疼爱他的继母郑夫人。不幸中的万幸,郑板桥有一个疼爱他的乳母。其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一生结过两次婚,有二子,可最终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其二十三岁时娶妻徐夫人,婚后有二女一子。不幸的是在郑板桥三十岁时其子饿死,没过几年徐夫人也去世。境遇至惨。1737年,四十五岁的郑板桥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1744年,饶氏生子。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



二 仕途不顺

康熙末年,十九岁的郑板桥考中秀才,但生活依然穷困,所幸的是雍正十年,郑板桥四十岁时中举人,乾隆元年,四十四中进士,其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四十五岁时,郑板桥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

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1746年,乾隆十一年,郑板桥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郑板桥深入民间,洞悉民间的疾苦,终因救灾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参,他宦情已薄。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时,毅然辞官返里。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郑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三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 一年郑板桥专程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看郑文公碑,因天色已晚,不得以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老翁,自称糊涂老人,出语不凡。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以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章。郑板桥说老先生应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印章,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当下见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老人见了大笑不止。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名言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是什么意思?人们有各种理解,诸说不一。无论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为何意,后世的人们却将“难得糊涂”四字,以横联的形式挂家中,作为处世的警言。

如果您有此类藏品想出手鉴定

请联系老师私人微信182 7879 390

或电话:181 2608 5819

若是您手上有藏品不知道如何出手那您可以联系我看看;也许一个电话一个沟通可以让我们就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李经理  :  18126085819 )


    关注 书香门第世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