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给青年编剧的信》:故事是人生的必需品,故事是每个人的神明。

 

推荐读物《给青年编剧的信》宋方金著...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有了个想法,如果以后我又有看完的书觉得不错,我就写个小推荐,还可以记录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的封面写道:“这本书适合青年编剧读,也适合不编剧的任何人。”这是作家刘震云的话。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作者确确实实在讲写作,在讲这个行业,在讲人性。

看似33封信,但实际作者也未按书信体形式给某一类人写,而是记录他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的事实。

一开始我就被作者的文笔吸引,仿佛在看一种文字形式的单口相声。









作者以一种诙谐的方式形容了中国人的“文化内涵”,互联网娱乐新闻、水军等等。



当然也认真地说出了一些问题。



这里说到“创意”并非易事。它类似于新的发现。这样看来我自认为的有创意也是羞愧极了。我想,能够实现的创意才是真正的创意吧。



文学的地位之高,它是作者心里的故事。需要读写双方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说“作家”也不是出了一两本书就能获封的称号,毕竟现在好像是个能写的人或者名人就能出书,但是不是言之有物就不知道了。而真正有内容的书也需要能读懂的读者。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IP”概念,称“当剧本的概念被拉伸成IP概念的时候,编剧实际上已经沦为功能性的工具,失去了主体地位。”不仅如此,我认为IP还会滋长编剧群体的懒惰性,使本应搞原创性工作的作者走上改编道路,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逐渐失去对新鲜故事的发现和创作。当然这也可能是作为旁观者的我的一种猜测。

还有现在抄袭成风的严重问题,从于正、郭敬明到当下吵得沸沸扬扬的《锦绣未央》抄袭来源200多处的令人目瞪口呆的新闻。



涉及书单太长,大家可找原博看。

但是由于影视行业投资者的逐利,投资方都想来钱快的,并不会去考虑作品的内在品质。看重票房和明星效应而丧失艺术性。

“创作跟着资本走,取得必然是屠宰场。资本跟着创作走,才有可能摆脱眼前的苟且,抵达诗和远方的田野。”

作者在书中最后作为前辈也给予青年编剧和所有创作者一些中肯的经验。



后记中作者的经历让我感动。个人对细节性的故事总是很感动。



真实的故事有的让人看到人世的创伤,有的让人看到人性的美好。



文中提到一条陈道明老师给作者的微信:“得到了金钱,失去了文化和道德;得到了肉身舒适,失去了安全和信任。这个民族会向何处去。

有多少人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呢?


    关注 综艺剧能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