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L资讯集“遇见什刹海”

 

AML“资讯集”栏目x0a这世界上哪里有最“新”,只有更“新”...

AML“资讯集”栏目

这世界上哪里有最“新”,只有更“新”
北京四合院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传统的民居形式,它留存在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记忆中。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进一步领略老北京的味道。
什刹海片区在老北京700多年的历史的时间段内,一直恰到好处地融合在北京旧城完整的空间肌理中。

“遇见什刹海”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担任总顾问,由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担任总策划,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室主任李亦农担任设计总监。
“遇见什刹海”的主题是“约会设计与艺术”。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仅存的几片原住居民区,这里保留了大量传统院落和街巷。


新时代已经为什刹海注入了活力。


“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是对未来什刹海的一种展望,是对什刹海旧城更新模式的一种探索。

有九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知名建筑师受邀参加针对九个院落的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他们将新的生活方式嵌入既有院落空间,这是建筑师们对什刹海旧城更新的一次集体思考。

九个院子、九个主题、九种体验,院落里还分别呈现了来自九个领域的、最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品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先锋思想和设计潮流。
参展建筑师: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崔 彤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王维仁 香港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主持建筑师

刘克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设计工作室主持人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张 姿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

刘 珩 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校客席教授,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李亦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张 轲 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柯 卫 CHIASM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昔日沉寂的什刹海文化瑰宝,正是当代建筑师、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和基准,悄然萌生的新思想正在引领新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

让城市更新在这里自然的发生,历史保护与设计创新交融共生。

让什刹海成为一个承载历史与未来的画布,让人们游走在多维的空间中,用心穿越设计与艺术,展开在什刹海的奇妙之旅。


“九个院子”设计目的

☑ 改善基础设施,创建公共设施,改进人居环境,提升街区品质,以满足现代人工作生活的使用需求;

☑ 研究并保护历史遗存的同时推动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再现旧城活力;

☑ 弘扬历史文化,实现北京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九个院子”设计要求

☑ 塑造独特形式:本着对北京旧城风貌的理解,塑造本街区特有的建筑风格形式;

☑ 探索北京文化:探索北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着重研究现代建筑与北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关系;

☑引领市场发展:建筑功能应结合市场导向,考虑空间的复合性及使用的灵活性;

☑高效利用空间:论证地下空间的可行性;

☑构建和谐人本:改造过程中坚持以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有机更新中提倡营造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生活环境;

☑应用绿色技术:保证街区的绿色、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理想国在苇坑胡同14号:美好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 遇见什刹海

在改造的时,把原本的梁留下来,让大家感觉到屋子所经历的历史。

四合院里最好的房间是给理想国做书屋的,屋内摆一排书架,晚上灯打过来,后面看到的就全是书。






什刹海周边最文艺的胡同改造:刘海胡同24号|遇见什刹海


设计的初衷是“留白”,里面的内容应该比建筑更重要,“活动”比“硬件”更重要。这个建筑就像一口“大锅”,锅里的菜比锅更重要。这个院子也因为其“留白”的特点而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的的独特魅力和意境。






在当下的“水车花界”遇见“过去”与“未来” | 遇见什刹海


纯白通透的钢架构建的或“悬浮”或“静立”的“盒子”就这样“原地原貌”替代了院子里灰色厚重封闭实墙的“违搭乱建”,新颜下 “隐匿”地呈现着“历史”。 “最熟悉的陌生感”——也许是这里的老住民最大的感受吧。






暧昧与难舍: 大半截胡同的偶遇 | 遇见什刹海


展场一侧的钢板临时展墙上是对于此次“城市延长线”改造思路的阐述与分析,展厅内则是两组概念模型,另外一侧展场则是用室内陈列麻制作品及生活缝纫器具来进行展示,其试图展现出一种张力——永久与临时、工业与自然、坚硬与柔软、时尚与生活——介于事物两面性之间。 





“融·合院”:最小的院落,融合亲情与邻里交流的公共空间 | 遇见什刹海


什刹海存在住宿、餐饮、旅游等各种各样的复合形态,在这样鲜活而生动的什刹海背后也有一个混乱而颓废的什刹海,带来活力和公共交流的空间在胡同这种以居住为主的社区内严重不足。许多老人只能在公共卫生间里或外进行交流,而老人带着小孩在路边随意一坐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现在需要这样的空间,哪怕是将社区符合配套指标的建设调整成为老年儿童活动的地方,让这个小小的68㎡院子为社区里的公共生活进行补充。







胡同老人儿童之家:张轲对“大杂院”新可能性的研究与探索|遇见什刹海


在室内,置入一个集约型的基础设施系统(即独立的服务核心),这是一个开放的,并具有集约服务空间的公共场所。胡同里缺少活动空间的老人、儿童能够在这里聊天、阅读、喝茶…… 原有拥挤杂乱院落空间演变为了一个可供老人和儿童活动交流的胡同老人儿童之家,一场关于“大杂院”新可能性的探究。






叠合院:旧城改造更新中“诗意和生活的叠加” | 遇见什刹海


主体是一个建筑师咖啡馆,能够在此提供咖啡、餐饮服务及聚会活动空间,同时,一个小小的“跨院”为独立安静的住宿提供可能。建筑师选择将原有建筑的现状尺度与限高进行保留,设定不同的标高,以一种连续“叠层”的方式,加大空间的密度,形成一种新的立体合院,使院落和人的活动向地下、向天空延伸。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空间、路径和景观——行、望、居、游,“叠合院”应运而生。






“在园“:一个装载天、地、人、神的交融之园 | 遇见什刹海


回应着院子小的特质,凹凸的设计既可以是展台又是凳子、桌子、架子、家具、装置,可以被想象成为是任何东西,因为它是一个模塑数化的组合。在“在园”的这个展览,之前还有个“水中月”的构思,为突出构思主题,品牌用凹凸搭成了一个抽象的太湖石放在院子里面。开幕日,凹凸又变成了一个塔冲出了院子的围墙之外,面向天空和月亮,使得这个平凡的小院子通过它的精神突破了这个本来承载的内容,以组合灵活多变的特点来回应每一天可能不同的功能需求。


遇见金奖: 什刹海的温情遇见  | 遇见什刹海

邻居大爷来了,高声讲述胡同的历史;大妈来了,望着墙上自己的影象,脸上堆满了微笑;孩子来了,欢快的笑声夹杂着刚落的雨珠,在镜的迷宫中碰撞;模特也来了,配合着时尚的少男少女翘首弄姿……这是设计的力量。设计让人们相遇什刹海。



交通方式:

1前海、后海靠近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

2西海靠近2号线“积水潭”站

3公交“北海北门”站、“地安门外”站、“地安门内”站、“鼓楼”站、“德胜门西”站都在附近。



在北京什刹海这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每个院落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与现况。

院子中,最大的有两百多平米,小的甚至只有六十多。

让我们一同见证“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的发展与变化。


夜晚即将降临 晚霞里有归家的人
就像 今夜月色很美


    关注 AML奥美景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