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分享】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文章作者不详,但写的内容很好,个别疑问处我用括号加以说明;文章内容较多,将...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文章作者不详,但写的内容很好,个别疑问处我用括号加以说明;文章内容较多,将分次分享。)
「第一节内家拳一词」
     内家拳一词最早出现在《王征南墓志铭》,这篇墓志铭定义了什么是内家拳:一是犯者即仆。现在在内家拳里叫搭手即飞。就是我和你一接触,你就要飞出去,没有拖泥带水。二是以小力胜大力。墓志铭中提到王征南比武都是一开始对手瞧不起王,但是一交手就分出胜负。而且有一个对手臂力很强,"四五人不能掣其手"。但是"稍近征南,则蹶然负痛。"所以内家拳并不是一般人以为的只要拳法中有练气的法门就算内家拳了,而是凡是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拳法都是内家拳。

       内家拳后来在清末的时候发展出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三大内家拳。但是如今练这三大拳的名家又有多少能做到上述的两个标准呢?甚至许多人提出了"要想四两拨千斤,自己先有千斤力"这种混合了外家拳的(错误)观点。这恰恰是当初王征南耽忧的:“今人以内家无可眩。於是以外家搀入之。此学行当衰矣。”

     内家拳易学难成。非天资高者不得成就。非有明师指导者不得成就。练内家者,首重天资。这个天资并不是指智商。在内家拳里,“天资”就是「对身体的控制力和身体的协调」。

       内家拳的用力方式有别于外家的用力方式。练内家的人把人发出去的时候自己是觉得没用什么力(这句话很是关键)。有这种感觉不是因为自己的力气比别人大;大部分的内家高手你让他去拎个10公斤的东西他都费力,但是和别人搭手,把人发出去能玩一上午。为什么,因为他发力的时候用到的肌肉和关节和外家拳的是不同的。而且使用这些肌肉和关节的时候,全身需要高度协调。也就是拳谱上说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高度协调后能发挥重心的抗衡,结果作用的是对手的重心,所以才会感到没有用力,也没有阻抗)。如果对身体的控制力不行,注定成就不了内家拳。

      「当然也成就不了其他的运动」?但是古人也有办法提高对身体的控制力,那就是桩功。不仅仅是内家拳的三体式、浑圆桩,马步也是。有人单纯的以为马步靠增加腰力腿力来稳固下盘,其实增强腰力腿力是副产品。若是马步真是靠增加腰力腿力来稳固下盘,那为什么咏春拳把四平大马改成二字钳羊马后也是高手辈出?现在的人认为下盘稳固是因为腰力腿力够强。其实腰力腿力不是下盘稳固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有二:一个是身弓,一个是内裆劲。身弓好掌握,就是身子稍稍前倾。(但是前倾时不要挺胸)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站好马步后,先保持身体笔直让人推你胸口,再把身子稍稍前倾后让人推你胸口。看一下哪种更稳定。

       内裆劲是什么?这就比较难说清楚。勉强说的话就是你站桩的时候感觉身体的重量是放在大腿和脚掌内侧。从实战角度来讲内裆劲比身弓重要(“内裆劲”好比跑步之前的预备姿势)。咏春拳的祖师就是掌握了内裆劲后,把四平大马改成二字钳羊马。这样一来二字钳羊马不仅使下盘稳固而且步伐灵活更适合活步发力。学武人就要这么比较着学:为什么当初要这么改拳,研究里面的身体结构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听个结论:"女人站四平马不好看"就行的。包括为什么李洛能把蹲丹田改成了三体式?为什么杨露禅把陈式太极拳改成了杨式?这些问题的答案绝不是什么防止真传外传或是什么八旗子弟娇气这种见识狭窄的答案。要真能把里面的关节弄清楚了,你就真能成就了。但是这种自己能研究出来的人少之又少,这个时候就需要个明师了。

    明师不仅要告诉你怎么练,还要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练。比如说形意拳里校二十四法,一个明师不仅要告诉你什么叫沉肩坠肘还要告诉你为什么要沉肩坠肘?不沉肩坠肘的后果是什么?不这么告诉你的师父要么就是不想说,或许觉得你暂时还听不懂或者想捵练你一下;要么就是他自己也不会。有的时候师父一句话,就能让你功夫大涨。但是师父不说,永远隔着一层窗户纸。若是资质高的人兴许就自己捅破了,但一般人就得靠师父了。其实这层窗户纸是一个盲点,明师一看就知道。自己就很难看轻了。那么怎么样挑个明师呢?就是试手。试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要用力气,但是不是让你不择手段和穷凶极恶,如果你是个什么都没练过的人,这个师傅还不能轻而易举地胜你,那你可以直接走人了。若是你是个练过的人,那你就自己要有眼力见。如果这个师傅在和你试手的时候有你没有的东西,哪怕你能赢他,最好还是给他留些面子。要向他虚心请教。如今要找个绝世高手当师父很难,大多数武师只得了一些东西,比如有的人整体力好,有的人步法灵活,但是不全面。但是只要他的东西是你没有的,就值得你和他学。
「第二节内家拳到底内在哪?」


        我以我的心得说说,考据派莫要拍砖。其实研究出内劲是什么,也就知道内家拳是怎么来的。现在言内家者,必言丹田力。言丹田力,比言及打坐啦,内气啦什么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在说这些言论的都是胡说八道。内家拳的内劲是从外三合来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但这不仅是外形上的合,需钻研其身内的调控)练内家者先通过外三合出内劲,再通过内三合保证在迎敌时能正常发挥。只是前辈们当时是用当时他们理解的词汇来形容拳里的东西,所以用了些我们现在看上去比较玄的词汇。但是现在的人还用原先的词汇,要么就是他不愿说所以故弄玄虚,要么就是他完全不懂所以只会鹦鹉学舌。

     当你做到外三合后,身体出来的力对于对手来说是十分巨大的,不可抗拒的。但是你却觉着你没有用力;感觉就像是挥挥手一样。所以王芗斋说发劲不过手腕一转。有的时候,若是出手快一点对手会觉的心脏被直接打了一下。而且这股力是能穿透一般的护具的。绝对不像别人说的带上拳击手套内劲就出不来了。古人因为不能用现在的词汇来形容这种力所以就叫它内劲。

     那什么又是丹田力呢?在发力时,手脚一动需要身子配合。而只要丹田一动,身子就能动起来。这就是用丹田力了。但是现在练的人往往只是肚子前突,身子其他部分根本没有动所以根本发不出劲。这种人要么对内家拳失去信心转而攻击内家拳要么就是拼命的练小肚子。更可笑的是还以能练出肚子能把重物弹起来的这种杂耍技艺为丹田劲!真正的内劲在发劲的时候根本不用发身,憋气,把脚震得震天响。真正发劲的时候就合常人走路差不多,所以拳谱上说打人如走路。
「第三节:说说无极桩」


     三大内家拳必以无极桩作为开始,然后无极转太极,太极转三才。民国时期的武术书都是以一大堆道教词汇来解释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无极如何转太极。讲得详细点的还把周敦颐的太极图拿出来帮助读者了解。但是如果真有读者靠书里讲得悟出了无极转太极的真谛,我绝对佩服您的聪明才智。其实无极、太极一点都不玄,只是古人对重心变化的形容(其实无极、太极一点都不玄,只是古人对重心变化的形容。其实无极、太极一点都不玄,只是古人对重心变化的形容)。若是有聪明的读者看到上面的那句话应该就能悟了。我和师父学拳之初,师父教我无极桩和太极桩只用了10分钟。首先,他让我双脚与肩宽就这么站着,然后拿手轻轻地推了我一下,我立时就觉得站不稳了。我当时已经学过形意拳,也曾站过40分钟的三体式,没想到被师父轻轻一指头就戳得站不稳。当时我惭愧得抬不起头,没想到师父说了两句话我就能站稳了。第一句话是把脚脖子松下去。第二句话是把身体向前倾斜一点,不要挺胸。接着他再拿手指推我胸口我就能站稳了。师父接着说,以后练拳身弓始终要这样,不能挺胸抬头。然后接着就不推我胸口,而是推我的左肩窝,然后说:"把重心调到左边。" 我调到左边后,身子也就稳了。然后对我说这就是太极桩。其实无极桩就是内家拳最基本的身姿,而太极桩练得则是最基本的重心转化。这就是无极桩、太极桩的奥妙了。古人把已知的东西套在玄虚的话上自己是看得懂,可是外行参一生都未必参得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人觉得拳谱上什么都没讲,但是等他练成了却又觉得拳谱上把什么都讲了的原因。另外师父在推我的时候用的力是不大的,如果力再大上去就要变换身形和脚步了。练内家拳的最忌讳一招用到死,因为是招总能被破。只有练到懂劲后才能突破招式的限制。



「第四节:说说内家拳的基本桩功」

     这里说说内家拳的基本功。其实不论蹲猴桩也好,三体式也好,甚至八卦掌的夹马桩,其实要求都一样,都得校二十四法和达到六合的标准。只是各个桩表现出来的侧重面不同所以会让外行以为不一样。像蹲猴桩其实就是侧重于裹。形意拳老三拳:裹、践、钻,裹最重要。没有裹,你的力就外抛,别人自然而然地就和你顶上了。就算你能把人打出去,那也和内家拳没啥关系。内行一看,还是个练死力气的。所以蹲猴桩侧重的就是个裹字。你真要能做到这个裹了,后面的五行十二形你一天就能全弄明白了。但是还是要练,不是说你一明白就是绝世高手了。那为啥这个桩又叫蹲丹田呢,因为这个裹是靠两侧的腰肌向里收完成的,这是我的感觉,个人的感觉会不一样,所以有没有做到要靠师父指点和师兄弟之间的互相喂劲来印证。

        李洛能得了真传,就把三体式作为入门桩了。三体式更侧重于迎敌的时候要守中用中,所以在裹字上就表现的不明显了。而八卦掌的夹马桩更侧重于练习内裆劲所以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到了大成拳的浑圆桩,它每个点都侧重了,却每个点都不明显了。所以千万不要说哪个桩最好。你认为的最好,是因为你适合这个桩。

       内家拳的桩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你程度到了,就不会有门派之见了。而站桩则是要实验。有的人一站两小时,其实别人稍稍一碰你就站不稳了。而有的人力气大,站三体式前胳膊可以架个人,但是碰到懂的轻轻一搭手也站不稳。这都是没明白站桩要站出个什么东西。站桩要站出个六面浑圆劲。怎么说呢,就是有人往前推你拉你,往两边拉扯你或是站在你后边推你你都要能站稳。这就是六面浑圆劲。但是你能站稳不是靠一动不动站在那,而是靠身弓的变化和重心的调整来实现的。所以说站桩要站活了,不要站死了。不要以为站桩是一动都不能动的,真这么以为你站再长的时间也出不了高功夫。站桩就是要站到对身体和重心的控制能完全随心所欲。(对身体和重心的控制能完全随心所欲。对身体和重心的控制能完全随心所欲)这才是站桩的目的。

 而是推我的左肩窝,然后说:"把重心调到左边。" 我调到左边后,身子也就稳了。(待续)


    关注 太极拳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