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鍼形制之六 鍼 員利

 

員利之形在这里输入你的内容,注意不要用退格键把所有文字删除,请保留一个或者用鼠标选取后直接输入,防止格式错...





員利之形

《灵枢·九针十二原》:“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灵枢·九针论》:“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六曰员利针,取法于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

员利针的外形,在《灵枢》九针里面属于令人匪夷所思的那一种。首先是名字,员利针是继五针之后的第六针,九针中只有这一针的命名用了两个字,也就是说,第六针没有像其它八针那样用单字命名,这本身就是一个反常的现象;其次是针尾,无论是《九针十二原》的“大如氂且员且锐”,还是《九针论》的“令尖如氂且员且锐”,都难以让人直观地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其三是针身,“中身微大”和“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似乎又是矛盾的:中身和针尾怎么到底哪个大些?
说实话,员利针的“无创意”命名,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是在员针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新针具的印象,但其实从外形上来看,员针和员利针应该是两种不同形状的针。因为《九针论》里记载员针取法于絮针,员利针取法于氂针,而显然絮针和氂针是两种不同的针具。絮是与绵相关的粗纤维,而氂则是指牦牛的尾巴,大概絮针和氂针也必定由此而不同吧。
《灵枢》在描述员利针的针尾时用到了“如氂”,如氂就是象氂一样的样子。那么我们来看看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氂牛尾也”;《淮南子·说山训》曰:“马氂截玉”,注曰:“氂,马尾也。又毛之强曲者”,《前汉书·王莽传》载:“以氂装衣”,师古注曰:“毛之强曲者曰氂,以装楮衣中,令其张起也”。那么到底是牦牛尾还是马尾呢?

员利针尾除了“如氂”,还有“且员且锐”的特点。如果单独地说员或者锐,都容易想像针尾的样子,但是把员和锐放在一起去形容员利针的针尾又圆又尖锐,这又是什么样式的呢?或者,换句话说,我们怎么才能把一柄针的尾端做到既圆又尖利呢?这当然是一个相对好解决一点的问题,因为只需要把针尾做成薄扁的圆形即可,这样它可以同时具备圆形的外观,同时又拥有锐利的刃部。
当我们考虑到员利针的扁圆形针尾时,似乎针身的形状也比较好理解一些:微大其末和中身微大,应该是在描述员利针尾的圆以及向针身的过渡;而反小其身,则是继员利针尾的圆形膨大,后续针身的相对细小。这和我们通常概念中头大尾尖的针具外形有很大的出入,也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员利针的外形是在反其道而行之——小头大尾巴。


員利之制

《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九针论》均曰:“員利针长一寸六分

《灵枢》给出的员利针数据亦只有长度一项,在继鍉针之后,员利针再次恢复为一寸六分的短制。短制的创意,在于保护深部的重要组织结构,当然,这个只是相对而言的。一寸六分之于人体,代表的是一个深度界限。当我们抛去既有的医学常识,仅仅用来自生活的感知来估测人体组织层次的深度。通常我们会分成外部和内部两类直观的概念——皮和瓤,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内部去观察的时候,我们会得出一个三分的分类概念,即表、浅、深,对于植物的果实而言代表了果皮、果肉、果核;而对于动物的肢体来说代表了皮、肉、骨。这是一种人类对于食物原材料的一种原始天然的解析,和各自的文化无关。那么,九针的长、中、短制是不是和这种本能的认识有关系呢?

我们来看现代医学的注射器针头,常规的长度有0.51.01.5英寸,换算为公制约为1.272.543.81厘米,看出猫匿了没?按照秦制换算过来的九针短制约是3.69厘米,而鑱针的寸半之锐则约是1.16厘米。这个尺寸相当接近,究竟是神马情况,您看了下图就明白了。
员利针长度的短制,代表了其所施术部位的五体层次。在九针中长度取短制的有鑱针、员针、锋针、员利针、毫针共五针,而不同的外形则分别代表了各自针对不同类疾病的五种用法。
员利针想像图


形制小考

《灵枢·九针论》曰:“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灵枢·杂病》:“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员利针另类的外形,使其在用刺的时候产生着与众不同的效应。圆锐的扁平状针尾,以弧刃切入皮肤,然后进入肉部,在局部形成一种缝状的切割效果;随着针尾的继续深入,反而细小的针身会在入路的相对浅层弱化这种切割效应,术区组织的弹性作用会临时对入路形成的针道形成填塞,从而减少针身对非施术层次组织的局部刺激。与此同时,相对细小的针身还能够在不扩大针孔的同时,使针尾拥有更大的操作范围,这一点,对于在特殊部位的针刺操作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是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所有的有创操作,能够与治疗操作的重要性相提并论,就是能够在施术后全身而退。经常扎针的同道,想必都会遇到难以启针,甚至断针的尴尬情况,这种极端状况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相比之下,能够而且具有良好操控性的规避机制,就是在针具上进行预防。从这个角度而言,针体过细和针尾膨大,都会加大断针和难以启针的风险。因此,员利针的针尾只可以做到“微大其末”,并且在“反小其身”的部位要作到充分的圆滑过渡,使得针刺操作之后的员利针能够安全顺利地退针。
鈚箭——王之信契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孙子兵法·兵势》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关注 杏林小先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针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