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之七 鍼 毫

 

毫者,至微细也。一叶知秋毫在目,细比蚊喙取痹微。...







毫者,至微细也。一叶知秋毫在目,细比蚊喙取痹微。九针之论

《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灵枢·九针论》:“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合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说文解毫

毫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查不到,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中解释为:“长锐毛也”。在汉语中,毫的本义,就是指我们现在说的毫毛。由于鸟兽在秋季新生长出来的绒毛极为纤细,故而多用秋毫,来形容事物的精细,在许多成语如明察秋毫、利析秋毫、秋毫无犯等中的秋毫原义,即取于此。



在古代,“毫”与“豪”二字通用,“豪”在《说文解字》理解的是:豕鬣如笔管
者。出南郡。籀文从豕”,意思就是一种鬃毛很长的野猪(怎么让我想起二师兄来啦)。可知,“豪”字的本义其实是指野猪比较粗大的项毛。而之后“豪”逐渐衍生出细长毛的意思来,进而字体也写作“毫”来。如《孟子·梁惠王上》云:“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说明在很早的时候,“毫”就用于指微细而长的兽毛来,我们用其称呼以不同兽毛做成的毛笔,如狼毫、鹿毫、羊毫、紫毫等,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字形字义义变化的过程中,“毫”字的意义进一步抽象,特指细微之物,并且进而进入度量衡的领域,见汉《新书》记载:“数度之始,始于微细。有形之物,莫细于毫。是故立一毫为度始,十毫为发、十发为氂,十氂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备于六,故先王以为天下事用也”。

内经之毫

《内经》中的毫,多作“毫毛”,在《灵枢·邪客》中把人的毫毛比作草蓂,描述毫毛微细而密就像小草一样布于体表,十分形象。此外,亦有“毫厘”之词,表示细微之意;再有就是“毫针”。

毫针,是九针中的第七针,它位次于员利针。如果说员利针的命名取自于员针而复添其锐利的话,毫针的“尖如蚊虻喙”似乎又是鍉针“锋如黍粟之锐”的变法。员利针形制“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与毫针“取法于毫毛”的尖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外形的迥异,在治疗功能上体现在员利针用取暴气,而毫针则以疗痛痹。
如果说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的话,毫针“取法于毫毛”和“尖如蚊虻喙”则似乎是专以取脉为用的。进而《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毫针三寸六分的长度和《灵枢·九针论》中的一寸六分长度,假设在不存在错简的情况下,则分别提示了毫针的两种深度的取法。

因此,毫针的形制特点,主要是在于一个细字:细如毫毛,尖若蚊喙。暗幽香一缕,吟啸任踟蹰,取饮人未识,寂默结红炉。

毫针之用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灵枢·卫气》:“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灵枢·刺节真邪》:“刺寒者,用毫针也”。

《内经》中的毫针,主要是取脉疗痹为用,而尤胜以取寒邪留客于络者。痹者,乃风寒湿三邪杂合而成,其以寒气主胜者发为痛痹。邪入于脉,寒主凝涩营血,荣气不通而痛发,故取刺毫针“静以徐往,微以久留”,疏通经络,达到“真邪俱往,出针而养”的治疗目的。

毫针,是至今活跃在临床一线的针具——它已经成为了针灸之针的最具专业特质的代表。现在,我们通常说的针灸针,如果不加特殊说明的话,指的就是毫针,或者准确地说是毫针的扩展。《内经》把九针又称作“微针”或“小针”,体现了中医外治提倡微创的要求,而九针中最能体现“微”“小”特点的就是非毫针莫属。目前,临床应用的毫针,已不再是古针单一的形制,而是具有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一系列的规格,以满足临床不同病治的需要。



毫针,作为九针的一员,逐渐成为了针灸针的代表。这里面有其内在形制特点的因素,并且是和中医早期外治理论思想的发展相契合的。古时七针以毫见称,今日却远播诸邦,广疗天下之疾苦。先圣所制,理法合一,以外揣内,见微知著,可上以疗疾,下以救厄,我辈自当勤勉研修,不待鞭策。



    关注 杏林小先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