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较真平台上线!谣言不绝,唯有将事实查证到底

 

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我们要做的,便是让这束光照耀进来。...



我们正处于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面目模糊”的时代。在后真相的镜像世界里,情绪远比事实重要。

 

这意味着诉诸个人情感和信念比陈述事实更有传播力,意味着抵达真相的过程愈发漫长。谣言滥觞于此,真理被蒙上重重阴霾。

 

因此,事实查证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辟谣行动刻不容缓。1月9日,专为辟谣查证而生的腾讯新闻“较真平台”正式宣布推出,查证对象包括一切符合公共利益和公共兴趣的信息。

 

“群谣时代,坚守较真”,同日,首期“较真沙龙”在京举行,主题聚焦食品药品这一谣言多发重灾区,从谣言机理、传播渠道到应对措施展开多方讨论。较真联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拉开2017战略合作序幕。

 

#视频:首期较真沙龙之食药类事实查证与应对 主题演讲



全民较真

与谣言死磕到底
信息传播的历史有多久,谣言存在的历史就有多久。如今,信息消费场景愈发呈现出碎片化、割裂化特征,导致我们每个人被谣言击中的风险大大增加。

 

腾讯新闻为何要选择这样一个“时间窗口”,推出较真平台?除了有坚守事实、对谣言“说不”的理念支撑,这更是对信息传播生态底层建设的注重与坚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出席较真沙龙
社会传播层面:谣言凸显事件重要性及模糊性
我们不妨先做个小测试,根据较真平台发布的《2016年度谣言TOP20》,全媒派选取如下5个案例:

北京301医院田院长称,天天空腹吃水果,能治愈癌症;

素食能够强力清肺,陪你走过雾霾天;

英国披露转基因泛滥使中国人体内出现有害基因;

果农爆料用避孕药种出无籽葡萄;

韩国总统朴槿惠被曝受邪教控制多年;

……

《2016年度谣言TOP20》报告全文:

http://news.qq.com/cross/20170104/t20OD3O9.html



面对以上信息的真实性,你是否有过犹疑的瞬间?较真团队从内容溯源、成因梳理等方面证实,以上全部为谣言。

奥尔波特曾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测量谣言强度取决于: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具有某种重要性;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

从前面列举的案例可看出,事件越重要,事实越模糊,越容易滋生谣言,符合公式“谣言=重要性*模糊性”的推论。比如,“避孕药种出无籽葡萄”一例中,避孕药的药理如何作用于葡萄培育?有无医药方面的专业解读作为证据?在谣言传播文本中,这些关键信息纷纷缺席,只留下粗暴“结论”。

逆向思维则说明,谣言越是高发的领域,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越重要。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6新媒体蓝皮书》,最常见的谣言主题可归类为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生安全类,皆指向与人们安全健康相关的重要领域。
新闻操作层面:专业报道的困窘现状
作为信息传播把关人,媒体是公众获取事实的最重要信源。社交网络无疑正在削弱传统分发渠道,并不断分散受众注意力,然而悖论在于,选择过多时反而对需要权威、专业解读更为渴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胡百精谈如何做好食药安全报道
食药领域是谣言多发的重灾区,对记者编辑而言,也存在较高的专业门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胡百精,在较真沙龙上详细解读了国内食药安全报道现状。在覆盖全国一二三线城市24家媒体、两万多篇报道中,抽样选取1300多篇,经过清理分类,基本厘清国内食药报道存在的“病征”:

消息来源缺失或模糊;

未经权威证实;

缺乏科学解释;

争议话题报道主观先行;

标题断章取义,引发恐慌;

夸大食药功效;

广告和新闻混淆;

解读数据不严谨。



而将视线移向海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闻业对事实查证的呼吁声日渐走高。特朗普当选与假新闻的助推关系备受舆论指摘,更是让媒体重新检视“事实查证新闻学”。

基于此,腾讯新闻较真平台的推出,是推动舆论净化的自发自觉,同时也是向平衡、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准则的回归。

首期较真沙龙现场
较真方法论

定位、策略、机制
事实查证(Fact Check)并非新鲜概念,国外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将其作为新闻行业性制度,用以约束媒体报道。就整体情况而言,无论是主流媒体开设的核查专栏,还是专业核查网站的兴起,国外事实查证的重点在于对政治言论的勘误和纠错。

而腾讯较真要做的,则是对所有关乎公共利益和兴趣的信息进行查证。据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介绍,较真定位于“一个专业的事实查证平台”,深入辟谣又不止于辟谣,是基于事实查证查理念,剖析谣言源头、揭示传播路径、呈现事实真相的一整套查证机制。

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宣布较真平台正式上线,并介绍产品细则
内容策略:多渠道传递事实之声


正如腾讯新闻祭出的“事实派”旗帜,较真平台力求在流量驱动的媒体环境中,去伪存真,提供核心事实和关键信息索引。

在较真平台,查证内容按领域、热点、标签三种并行方法分类:

1、按主题领域

包括食品药品、卫生医疗、公共安全、社会民生、国际新闻、科学技术六大领域,对相关谣言定期查证。

2、热点专题

较真团队依据社会热点及突发事件,以专题形式组合查证内容,如“这些食物真会致癌吗”、“这些辟谣该转给父母看”等等。

3、按内容标签

根据查证内容的属性,又可划分为谣言、假新闻、钓鱼帖、营销软文、瑕疵报道等不同标签。



在内容分发环节,目前,较真平台以专栏文章为主,还将陆续推出问答、短视频、直播、较真数据库和互动游戏等形式,传播渠道覆盖腾讯新闻客户端、天天快报、腾讯新闻微信版、腾讯新闻手机QQ版等,强力辐射最广大的受众人群。
 
较真天团:专业查证者加盟计划


较真平台实行邀请和推荐制,联合具备专业查证能力的机构及人士。团队将邀请外部作者加入较真平台,为平台撰写事实查证稿件,平台成员也可以直接通过企鹅号发布内容,这些稿件均需遵循一定的内容要求,如保证每两个自然月至少有一篇文章或视频发布,如质量达不到平台要求,合作方将退出较真。李天亮提到,“在质量方面,我们会进行一个比较严格的把关和审核,每一个领域都会设置专门的专家,如果有一些疑难内容,我们会交给专门的专家团队进行审核。”

此外,为吸引优秀查证者的加盟,较真平台投入的还有“真金白银”。内容合作方将从以下方面得到资金保障:

1、入驻企鹅媒体平台的作者享有流量分成及原创补贴;

2、根据热点事件进行命题撰写或约稿的作者,有专门稿费;

3、会对优质内容进行奖金激励。

智能驱动:精准辟谣机制
除去内容生产与渠道分发,在辟谣机制方面,较真平台如何实现“互联网精准辟谣”?腾讯天天快报总经理郑坚认为,智能推荐时代,完全可以对谣言产生和传播实施精准、垂直打击。

郑坚指出,互联网辟谣可分为几个步骤,即“发现谣言,组织辟谣内容的生产,实现辟谣精准分发,以及对潜在的将会受到谣言影响的人群,进行智能告知。”

腾讯天天快报总经理郑坚介绍互联网智能辟谣
谣言传播的一大特质便是证据的来源不确定,而在较真平台,可实现对QQ、微信、腾讯新闻的内容溯源。谣言内容如何进入传播闭环、又如何实现大范围传播?基于数据追踪,通过对谣言的文本分析、语义处理、分类甄别,以及与查证专家团的智能匹配,较真平台如杀毒软件般,可在第一时间查杀谣言病毒。

“基本上在腾讯的网络上,我们可以比较精确地知道什么样的人已经受到谣言影响,并且在什么时间、什么状态下受到这样的影响。”

辟谣的痛点与路径

关于食药谣言的四大问题
9日举行的较真沙龙,是腾讯新闻首次以平台力量打通线上线下辟谣通道的尝试。沙龙邀请监管机构、食药领域研究、媒体研究、心理学研究、垂直媒体与大众媒体等50人到场参与;极具较真精神的《新闻调查》主持人、调查记者王志安,全程引导沙龙讨论,抛出的问题皆直指食药类谣言痛点。

#视频:首期较真沙龙之食药类事实查证与应对 沙龙讨论

一、如何应对辟谣无效现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指出,食品药品谣言不仅损害国家形象,扰乱生产发展,影响经济秩序,而且还影响公众身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

如何才能让食药类谣言无所遁形?颜江瑛提出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好:第一,政府部门要及时发布食品药品相关信息;第二,要科学准确报道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第三,多方协作,加大辟谣力度。希望更多的媒体、社会团体、企业像腾讯新闻一样,主办类似“较真”沙龙这样的活动,用较真更多地向食品药品谣言宣战。

深入当下食药领域辟谣进程,谣言反复发作的现状不容乐观。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认为,“食药谣言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及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而专家声音缺失、错误解读、造谣惩戒力度过低等因素,更是让辟谣面临无力又无效的困境。

在罗云波看来,要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首要应做好应对谣言的统筹和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我们要重视,把治理谣言提到议事日程”,“要区分言论自由与造谣生事界限,出台处罚条例、法规政策,有力打击”。

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
从长远来看,更需系统探究谣言成因,从心理、社会、经济、文化各个层面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
二、食药类新闻报道该如何做?
身处这样一个剧变时代,无论个体还是群体,都在漩涡中摸爬滚打。胡百精认为,越是在时代漩涡之中,人就越需要安全感和专业性。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在专业报道领域必须具备两大要素:过硬的科学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受众在食药领域的信息需求是人的底线性需求,涉及到人的本体性安全感”,胡百精说。有鉴于目前食药安全报道存在的诸多问题,他为新闻操作开出的良方是:

引用权威、专业消息源,并在报道中明确标注;

争议性重大题材的报道慎重核实;

科普性的食药安全报道宜引入专家审议制;

确保标题传递清晰、准确、公正的信息;

重视新闻报道的逻辑,不妄断因果;

区分广告和新闻,对食药类广告进行标注;

创新报道方法和形式,服务新媒体时代用户;

正视食药议题复杂性,与政府和专业部门良性互动。



来自中国健康传媒集团的首席舆情分析师王春梅,也为食药舆情监测报道提供了借鉴思路。《食药舆情》报告每周一期,旗下“照谣镜”栏目一直颇受欢迎。在追踪辟谣的过程中,王春梅发现,谣言实现病毒式传播靠的正是感性因素,总是大打感情牌。“所以我们在科普传播的时候要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更多考虑如何唤起情感共鸣,如何能够直击痛点,缓解这种焦虑心理”。
三、老年人成为食药类谣言高频受害者,怎么破?
前不久,较真开启“关爱父母朋友圈”行动,旨在从易受谣言席卷的长辈朋友圈中选取案例,分类辟谣。这也说明了一个现状,老年人最易成为谣言受害者。

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许燕,对谣言核心特点分析认为,首先符合心理需求,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安全的需求提升;其次,谣言传播途径无孔不入,尤其善于在熟人圈层传播,通过信任途径提升信息可信任感;此外,还存在专业领域谣言个体很难印证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谈谣言心理特点
针对老年人群,许燕指出两类谣言需特别注意。

一、正能量谣言。这类谣言打着健康、积极的旗号,容易被当做科学的化身,从而引发传播。

二、民间知识。民间知识不等于科学知识,很多民间说法看似趋近真实,实际是远离真理的。“我们一般验真,而不去证伪,有一两句针对,就全部相信了”。

而针对父母一辈知识文化不足或退休生活圈变窄的现实,更需要子女协助做好引导辨识。
四、辟谣工作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当发现谣言并不能根治、且总有部分人群反复信谣时,或许有人要为辟谣事业定下悲观基调,但事实是,辟谣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能够达成的工作。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者云无心长期关注食品领域,在他看来,科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同,公众理解起来容易徒增误会。

以食品添加剂为例,它究竟有没有危害?科学的解释只能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害”。科学表达必须严谨,但这样却会让读者理解成“有害,只是还没有发现”,与科学含义相反。云无心建议,科普应表述既要严谨,同时也要避免被误读。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者云无心
面对这样的认知沟壑,云无心认为辟谣科普必须坚持平等传播的原则。“如果不尊重这些读者,将没有办法传播。因为你再骂他,再居高临下地批判他,他还是不相信你,而且会让那些旁观的人、本来有可能相信你的人,都不相信你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副教授朱毅也谈到,目前流行的科普是“打脸式科普”和“强制性科普”,容易引发辟谣对象抵触心理。当颠覆其固有认知,传递科学真相时,查证者需要做的应该是“拥抱式科普”,而非秀智商优越感。

中国科协2015年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为6.2%,可以想见,辟谣科普工作将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但当我们走过漫漫长夜,看见真理的光亮逐渐照进人心时,这就是较真的意义。正如云无心总结的那般,我们可能说服不了坚持不信的人,但可以“让中间的人在下一次被科普时有可能相信”。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食药类事实查证与应对沙龙”专题↓↓↓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