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一生的学习》——从了解自我开始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育一种完整喜乐的...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育一种完整喜乐的生活。



《一生的学习》这是一本起读有些困难的书,感谢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推荐和相伴阅读,最终啃下了这块难啃却收获巨大的“骨头”。
闪光警句

1. 不把成功作为生活的目标,不寻求舒适,不顺从附和。那不顺从附和,是应该反抗吗?不,反抗只是一种反作用,是无止境的。

2. 我们必须教育我们自己,我们本身是什么,我们传授的便是什么。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在于此。当我们自身发生了变化,制度(不论是教育上或制度上)便改变了。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制度。

3. 到底什么是生活的整体?什么是对生活完整的看法?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培养一种完整的生活。 “整体”无法经由“部分”来了解;它只能借着行动和经验来了解。(个人的理解,《一路梦想》和《在爱里相遇》就是这种行动和经验)

4. 揭露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恐惧的原因,需要耐心和毫无任何批判意味的觉察力。

5. 做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不用“他应该如何”围困住他)。真正爱孩子,去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帮助他,借着观察他和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了解自己。

6. 必须着手改变家庭的影响,而开始建造具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

7. 面对问题,了解并铲除冲突,当心因自我停止活动而寂静,创造便出现了。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已经译成47国语言出版。



一生的学习

看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冥冥中似乎都在被一个词牵引着——“自由”。读《夏山学校》的时候,便探讨到这个词,一直困惑着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样子的,是行为?是状态?纠结着它的界限在哪?感叹没有夏山那样的环境,我们是否还有自由的可能。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那么它便不取决于环境,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认知与超越!

关于自由
这本书的英文名为《教育与生活的意义》,为什么我们不能自由地活着,为什么我们生活在矛盾、冲突、痛苦之中却不愿放弃(虽然我们口头上说不敢,其实是不愿),依然要胁迫自己去顺从、适应、维护这个社会或制度呢?那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

自由起于自我认知,真正的教育应该帮助每个人发现他心理上的种种阻碍,鼓励他们唤醒智慧、自我了解。而我们接受的教育,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上,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以道德和纪律压制个体的发展,忽视心灵的成长与构建,所以我们变得越来越有所专长,也变得越来越破碎不完整。随着身心的不断分裂,内心形成了巨大的恐惧和冲突,为了求取安全感,我们一点点丧失了“反抗之心”,在以金钱和地位衡量成功的社会价值观下,我们胁迫自己,继而又胁迫孩子,把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把他们视为“我们卑微自我的延续,或实现我们野心的工具”。

正确的教育向外关乎整个世界是走向冲突与战争,还是走向希望与和平;向内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是在充满恐惧、冲突中挣扎,还是完整、自由地活着!

正确的教育
“正确的教育始自教育者,他必须了解他自己,并且从定型的思想模式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本身是什么,他传授的便是什么。因此问题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和教师;问题在于对教育者加以教育。”作为教育者之一的父母,我们心怀冲突地将孩子送入了一个人人都在讨伐的教育体系,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赚钱、焦虑、捍卫社会地位、寻求安全感上,却不愿去面对所谓的正确教育,亲自肩负起教育的责任。我们不愿承认自己不爱孩子,可真实的情形是我们确实不爱孩子,我们让孩子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权威下,以我们的道德标准去顺从,而对她的挣扎视而不见;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的爱也从无条件变成了有条件,我们变得不可侵犯,怨恨越来越多,爱越来越少。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考上好的学校,其实是为了将来他们能有更高更好的社会地位;我们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其实是为了增加他们的优越感,为成功增加砝码。而对成功的崇拜,对优越感的追求,助长了冲突与不幸,随着爱的一点点流失,他们必定成为和我们一样内心贫乏、麻木,没有热情、没有创造力的人。

说到兴趣班和艺术,“脱离了生活的艺术,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内心贫乏,没有爱,艺术便毫无创造和喜悦,这样的艺术要么助长追求金钱或虚荣的野心,要么成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那些或以考级为目的,或为了给孩子建立优越感,或为了给成功加砝码的艺术,除了制造孩子内心的冲突,又有多大意义呢?

“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虑来得更迫切。”与其在现行教育制度中冲突,父母作为教育者,更应关注自身的学习成长。只有了解自我的限制和恐惧,才能突破它,而不让这些限制与恐惧在下一代遗传和延续。

对于自己,我们应学习“完整”地看待生活,不割裂、不对立、不偏执的看待一切事物的关系。



知识和自我
知识和身心不能割裂,知识虽然有用,但它却不是重要的,不管对自己和孩子,我们都应把持这一点,尤其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更要莫忘初心。我们自己在获取知识或思想的同时,也要觉察内心发出的信号,不要盲目追捧某种理论或个人,任何理论和思想都可能是自我了解的障碍。

“冲突和混乱,是由于我们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间差错的关系而产生,除非我们了解此项关系而改变它,否则仅仅知识的学习和堆砌,各种技能的获取,都只会将我们导向更深的混乱和毁灭”,一颗追求真理的心比学识更为重要,它来自我们对自己思维、情感的觉察,对他人的倾听,和对一切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只有深入的了解,智慧才会产生,我们才能以完整的生活观来面对我们人生的问题。

不要在“属于我的”和“不属于我的”之间制造分裂,自我是种种互相冲突的欲望战场,一旦我们强调了自我,强调了“我”和“属于我的”,则在我们内心和世界上将会出现日益增加的冲突,我们也不会生活得完整。

有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我们对物质、情感的欲望要逃脱它的控制就是在挑战人性,但我们身边也不乏“无欲无求”大智慧的人,所以超越自我并非不可为之。我们自身可以从察觉每个“自我”的思想做起,即使这种思维和情感是丑陋的,也不要逃避,有了觉察,了解到它的害处,放弃对它的执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过去、现在和将来
不要在内心的时间上制造分裂,把它分隔成“过去”“现在”和“将来”,一切将来怎样或过去如何的思想都会影响我们当下的观察,而那些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的做法,更是本末倒置,只有停下思想,才可能真正看到,你和周围的人与物才会产生真正的关系,爱才会产生。停下思想通常是我们最难做到的,它需要我们谨慎的觉察。

对于社会、制度、国家——我们经常会心怀不满,不满意自己,对周围的事物也不满。“不满是导致自由的途径,然而要能够不偏执地去询问,便不会有那样情绪上的消遣,这种消遣麻木了心智和情感,使人缺乏洞察力,因此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和恐惧所牵制。”我们似乎都错误地消遣了“不满”,要么简单泄愤,要么因为害怕而顺从、附和,有些人甚至会铤而走险报复、杀戮。其实“不满之情”是探索、寻求、了解之火,我们应借由它来洞察种种偏见,发现自己的弱点,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而不仅仅是袖手旁观。

唤醒爱
对于孩子,我们要唤醒自己的爱,慢慢放下习以为常的权威,不要再去制造恐惧。

通过自我了解,唤醒我们已被恐惧吞噬的爱,有了爱, 便有了尊重,不仅仅是尊重孩子,而且是尊重每一个人。没有了爱、耐心与关怀,我们无法真正地观察孩子。因为我们的理智会随时被愤怒、怨恨所吞没。

智慧与智力
帮助孩子发现心理上的种种障碍,鼓励他们唤醒智慧,这种唤醒是要孩子自己做到的,它还与孩子的年龄、心智有关,我曾因担心孩子的天性被学校教育抹灭而试着提前唤醒孩子,可是后来发现这样做行不通,我只能帮助她去发现这些障碍,而解决这些障碍要靠她自己。帮助孩子发现这些障碍便要通过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对孩子的脾气、特性、性情、能力、兴趣、困难加以仔细研究、了解。

注意自己的思想、言行,不要将自己的偏见、希望和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或是塑造他,“如果我们以自己的喜好、厌恶来评判孩子,必然会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或孩子与世界的关系中,制造出种种障碍”。我们的所思、所为、所言,关系重大,因为他们造成了一种环境,而这环境不是帮助了孩子,便是阻碍了孩子。在社会制度下应运而生的道德就是正确的吗?真正的德行与自由同在。

放下我们的权威和支配欲望,强制造成对立和恐惧,“任何形式的奖赏和惩罚,又会使心智卑屈、麻木。如果这是我们所希望的话,那么以强制为手段的教育,便再好不过了”。纪律是控制孩子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只能维持表现的秩序和安宁,不能产生真正的秩序,产生秩序的是智慧。

与孩子共同成长
不必为孩子树立目标和偶像,或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我们应教给孩子的是想“什么”,不是“如何”想,觉察真正的自己远比追逐理想、成为他人更重要,不要让孩子在“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冲突。

“自由在于起点,它并非是到了终点才能获取的东西”,以前总想,等看完这本书,学习完这个理论,再去努力,再去改变,却忽视了每时每刻、当下应该做的。不断获取的思想还没来得及细细消化,该做的事情也都搁置起来。所以别急着往大脑里灌输思想,就像装修一间空房子,与其着急填满它,还不如让它先空着,未来里面真正填进去的东西才可能是你真正需要的,另外别在内心分裂时间,做好当下该做的。

这本书给了很多启发,整个看书过程,可以说心绪万千,有认同、有思考、有疑问、有困惑、有无奈、有动力,有些是可下笔总结的,有些是还需在内心回味的,别人的思想毕竟只是别人的,虽然可点到你的痛处,但要真正止痛,消除自己内心的困惑,还需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到。要破除自身的种种障碍,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是“一生的学习”,我们应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边对自己周围的价值和影响有所察觉,一边“帮助孩子对环绕于其四周的价值和影响——他是由这些所组成的——加以探究,加以了解”。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一旦认清且明白了正确教育的意义,我们便会充满冲劲和热忱地不断求索。
摘抄

1.除非一个人觉悟出生活的意义,否则他的能力或天赋便会用来强调自我及其欲望。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在我们追求知识、贪得无厌的欲望中,我们失去了爱,我们磨损了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残酷事物的敏感性;我们变得越来越有所专长,也越来越破碎不完整。知识无法取代智慧,不论有多少的解释,聚集了多少的知识,都无法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知识是必须的,科学也有它的地位;然而,如果心灵被知识所窒息,如果借着解释而将痛苦的原因敷衍过去,则生活便是虚度而无意义。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3.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 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4.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5.渴求忘我的欲望使得有些人走向艺术。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6.重复与习惯,助长了心灵的怠惰。心灵需要冲击才能清醒过来,我们把这种冲击称为“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是那些陈腐的说明、辩解、谴责,这一切又使心灵昏沉如入睡。心灵时时落入这种怠惰的形式中,正确的教育者不仅要使自己的内心终止此种怠惰,而且要帮助学生对它加以观察。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7.我们必须避免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渴望他人的支持与鼓励。一旦我们依赖他人的指引,我们便会忘却了原来的意图-唤醒个人的自由和智慧。任何权威都是一种阻碍。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8.对教育者加以教育—就是使他了解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在某种教育思想体系或某种行动模式中僵化了,我们已将自己纳入某种意识形态、某种宗教,或某种特殊的行为标准中。因此,我们教给孩子的,是想“什么”,而不是“如何”想。 许多父母由于全神贯注于他们自己的问题中,于是把使孩子幸福的责任推给教师。这时,重要的是,教育者对父母的再教育,也同样要以一臂之力。 父母是否曾经自问,为何要生孩?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9.美仍在那儿,并未消失,然而我们不再对它开放胸怀了,它被我们每日单调的生活所吞灭了。 由于我们内心枯萎,忘了何谓仁慈体谅,忘了如何观看星辰、树木、水中倒影,因此我们需要借着图画、珠宝、书本以及无穷无尽的娱乐以获得刺激。我们不断地寻求新的刺激,新的战栗情绪,我们渴求日益繁多的感官刺激。这项渴求与它所获得的满足,造成心智和情感的厌倦与无聊。只要我们寻求的是感官刺激,被我们称之为美或丑的事物便只有极肤浅...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0.要觉察到真正的自己,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想要成为他人的挣扎。理想在教育中并不重要,因为理想妨碍了对“现在”的了解。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1.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2.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3.唯有了解我们自己本身时,恐惧才会终止。 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依附社会,或与社会消极的和谐相处,而是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来。如果没有自我认识,则自我表现便成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种种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冲突。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只耽溺于自我的表现。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4.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附和随从导致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者是反抗环境并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者所谓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者外在的安全感、追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不满之情”,遏止了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于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灵便冷漠迟滞了。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5.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6.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将子女送进学校,学习一些技能,借此在来日谋生。我们对孩子最急切的盼望,就是将他塑造成一个专家,希望给予他一个安全的经济地位。然而,技术的训练能使我们了解自己吗? 虽然,显而易见的,懂得念书写字、学习土木工程或其他职业,是必需的,然而技术能给予我们了解生活的能力吗?技术,无疑地,是次要的;如果技术是我们唯一奋力以求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摒弃了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了。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7.当思维完全静止,真理便出现了。惟有当自我不复存在,当心终止了它的活动,也就是说,当心不再受它的自身追逐所束缚,此时思维才会静止。对美的爱可以表现在一首歌、一个微笑中,或表现在沉默之中;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不爱沉默。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8.自由在于起点,它并非是到了终点才能获取的东西。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19.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地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见所拘束。这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慈爱的心,而要培养教育者具备这些品质,是我们今日的一项课题。 个人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必须一直迷漫于整个学校里。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0.用各种东西填充自己并不能通向自我救赎的路,是虚幻、让自己以为充实而有意义。 我们所制造出来且使我们如此着迷的种种东西,却正好引起了毁灭与不幸。 只有工作而不了解自己,会导致挫折,以及因为挫折,而借着各种有害的活动以逃避的种种方式。 注重技术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它给予我们一种安全感,不仅是经济上的安全感,而且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有能力,有效率,足以使我们安心。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1.纪律的危险之一,是制度变得比制度下的人来得更重要。于是纪律取代了爱,而由于我们内心空洞无情,所以,我们执着于纪律。有纪律,有抵抗,均无法产生自由。自由不是一项目标,不是一种要在未来才获取的目的。自由在于开端,而非结局,它不存在于某个遥远的理想之中。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2.如果缺乏对人的尊重,知识只会导致毁灭和不幸。培养对他人的尊敬,是正确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这项品格,他便无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3.技术上的知识虽然重要,它却不能解决我们内心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冲突;由于我们获得了技术上的知识,而缺乏对生活整体过程的了解,所以技术变成了一种毁灭的手段。一个知道如何分裂原子,而内心却没有爱的人,变成了一只恐怖的怪物。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4.构成问题的,并不是性,而是想要重复快乐状态,想要获取性或任何其他的欢乐,并使其持久不逝的那种欲望。我们真正渴求的是这种遗忘自我的强烈热情,这种把我们自己与使我们完全沉浸于其中的事物视为一同。因为自我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且是痛苦的根源。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5.正确的教育来自我们自身的改造。我们必须再教育自己,不要为任何主义-不论这主义是多么富有正义,也不要为任何意识形态-不论它对于世界的未来幸福多么富有希望,而互相残杀。我们必须学习怜悯、同情、知足,寻求那至高无上的真实。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6.遵循一种制度-不论是政治上或教育上的制度-都无法解决我们种种的社会问题。了解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远比了解问题本身来得重要。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7.平静的心不是一个被限制了的心,它不是通过纪律或训练才变得静寂。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8.反抗有两种。一种是暴力的反抗。这仅是对于既存的秩序不加了解的一种反作用而已。另一种是深入的、充满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许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统规范,却又落入新的正统规范,落入了更进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隐饰的自溺自满之中。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9.自我是由许多实体集合而成,每一个实体都和其他实体相抗衡。自我是种种互相冲突的欲望的战场。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30.知道自己会弹琴,或会造房子,使我们有一种活力感,一种逼人的独立感。然而,由于渴望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强调了能力,这是摒弃了充实的生活。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转自《一生的学习》,编辑无书






管理︱科学解释抱怨如何负面地改变你的大脑


    关注 嫣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