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什么

 

文明是什么...



“老师,你看这书不好吧?”晓明同学见我拿着《文明是副产品》,如是说。

“怎么不好?”

“文明怎么能是副产品呢?我们汲汲于求的怎么能是副产品呢?副产品,也太……”晓明同学以纯理科生的思维向我一一道来“副产品”的来由与弊端。

是的,文明怎么可以是副产品呢。它是人类地位的象征,是人类身份的标识,不可能用“副产品”这类词眼来标签的。但是郑也夫先生踏踏实实地认为文明就是副产品。

早在《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时,郑先生就提出“人类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有些东西看起来没有直接的用途,其演绎出来的副产品不得了。我如果精力和创造力还行的话,日后会努力写一本专著,叫作《副产品》”的想法。终成专著的本书系统地向我们传达:文明并不是我们本身所追求的目标,即从目的论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文明往往是我们追寻目标而意外产生的重大结果。回顾人类历史的众多发现何尝不是一个意外的成就,比如说青霉素。

本书从婚姻、农业、文字、印刷等方面来阐述“文明是副产品”这一命题,郑先生认为:外婚制是因为人类对于女性尤其是陌生女性的感性认知和保持族群稳定的理性驱动的产品;农业产生的诱因是天赐圣米,继而开始开垦作业,继而衍生分工、交换、阶级、技术进步等副产品;文字的起源是国家权力的副产品;造纸术是树皮布的副产品;雕版印刷是佛教文化大肆传播的副产品;活字印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产物。

文明是什么,郑先生刷新了我的认知,工序下的“目的论”认知思维在回溯文明的起源时受到了挑战,浸淫于“目的论”的惯常解释思维似乎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的自夸。或许在郑先生种种的论证前你依旧不能同意“副产品”的论调,但是却也不禁疑虑:有关文明的定义可能只是人类作为胜利者的自我美化。

阅读其书,你会为郑先生旁征博引式的论述而折服,你会为其颠覆式的认知所震撼,当然也会为其一如既往地固执和倔强所感染。更让人醒目的是他没有给出一个闭环结论,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结论。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探寻到更多细节、更多所谓的证据,来推翻今时今日他的结论,但是这,不就是文明的演进么。

文章的最后以“给予、借用、杂交、发明、互动”等总结式的言语来提炼了前面六个部分的论述,并佐以日常论之,成为了一种普适性的解读,如此跳出文明范畴来观看的方式何尝不是郑先生平缓式的睿智呢?郑先生以其博学的广度与精学的厚度,一个社科学者的严谨与开放,打动每一个阅读他的人,他大概就是胡适口中的那种“博要无所不及,精到无人能及”的读书人吧。

然而,惯于小说散文阅读方式的人,在阅读此书时,会有“掉书袋”式的炫耀之感,也有全然被其翻盘的洗脑感,更有说来言去的入围感……总之,不会是什么愉悦之感,然而,诚如伊格尔顿所言:“如果我们只对反映自己兴趣的文学作品有感觉,那么阅读行为就成了自恋的方式。”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重塑的过程,社科是,哲学是,心理学是……

当然,以我们的学识,在阅读中自然会有所思虑:质疑“天赐圣米”的结论,认为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结果,会好奇文明未来的走向……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我们身在文明之中,文明一直在演进之中。

文明是什么,确切地答案或许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寻求中人在逐渐理性认识“人”的身份与位置。

郑先生的思索,让人重新思索引以为傲的文明自豪感,重新梳理人与他在的关系,更是引人不走向“自恋”的偏执中去。

(交流时间:2016.11.1,阅读时长:16日)

相关推荐阅读:[美]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和钢铁》

下期预告(第八次共读):

阅读书籍:《中国政治二千年》

阅读时间:2016.114—2016.11.11

推 荐 人:鲤溪

推荐理由:一本小书里包含大思想,民国时期的遗忘之作窥见的是当下都未达的思想高度。


    关注 天雨流芳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