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那么一本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累积而成史,也书写了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也就成了独一无二的书。...

写在前面


游走的日子,总是感叹,人是个什么。迎着花莲的晨风,坐在乘风破浪的船头,在太平洋上环顾时;冒着马岭河飞腾的瀑布,立在壁立千仞的峡谷,抬头仰望时;踩着雅丹灼热的身体,环绕历经风霜的岩壁,目送日光西沉时……总不禁慨叹,人算个什么。一如当年一脚梛进国家图书馆,立身其中,犹如站在浩渺不知所处的森林之中时,人算个什么啊。大凡阅读者面对浩瀚如烟的阅读,总有此般滋味吧。

是行走,让人宽广。是阅读,让人谦卑。因为阅读者懂得,在古往今来的人类中,发生的历史中,一个人实在是太渺小。也正因为渺小,阅读让个体找到了真实的存在感。友人说,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囚禁在自己肉身的“狱”中,是阅读,实现了他越狱的可能。

一位老师,在《红楼梦》讲台上,以“你还不如‘红楼’中的一个丫鬟时”来自我戏谑时;一位老师,身着长衫,行走在先秦的吟诵里时……在那一刻,他们是自由的,在那一刻,我们是自在的。他们超越了时空,携着一份如原野的坦荡,把一个放大的生命立于了天地之间。

眼睛几乎失明的博尔赫斯站在他熟悉不过的阿根廷图书馆前,会是怎样的模样,心中会升腾怎样一种情愫呢?萨特说:“我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也将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阅读者正是如此,在阅读中放大人生,又回到阅读中把自己还原,还原到满是尘土的生活中。在这样的来来往往中,完成了一个人认识自己、认知世界的宿命,书写了一部精神发育史,变成了一本行走的书,独一无二。

于这精神史中,你会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你能看到未来的自己。卡莱尔说过,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而总有些灵魂会“啪”的一声,让你幡然意识到发育的痕迹,指向那浩渺的精神故乡。

在这个淫雨霏霏的四月,在这个春天,在大地上的某一处,有一群人在书写历史,书写自己,不曾打烊。一个风尘满面的生活,就这样让我心生温暖。

2016年4月29日,19时。我们开始了第一随聊,聊聊书籍,聊聊“拔节”的那本书。现书记于此,留个痕迹。
        《把心安顿好》
周国平
有些书不在于它讲了什么,而是在于它启发了什么,更在于是什么人把它放在了你的面前。《把心安顿好》就是这么一本,读者如此道。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爱是一种信仰,即便是厮混于自身肉体的混蛋,依旧是对生命保有最强烈的爱。卡拉马佐夫兄弟以迥异于他者的性情与行为,都迸发出爱的力量。阅读它就如同与一群智者交谈,重新认识世界。
芥川龙之介的随笔
 



基于某种因缘,日本文学以其特有的气质流淌着,生生不息,不温不火。 溯源而上,必在上游站着一个芥川龙之介的人,他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以其简练与哀伤,滋润了多少那表象极具病态的特质的后来之作。
 
 
《罪与罚》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罗斯文学的宽广与炽热聚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座山峰,而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又何尝不是你、我的心理?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在罪与罚中走过一春又一秋?犯罪、惩戒、宗教、人性,在这部小说里,你都可以找到最淋漓尽致地演绎,演绎正在行进的日常。
《雪国》
【日】川端康成 
诗意、细腻、精美、哀伤几乎所有能表达日本传统文学的字眼,都能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流淌成河。《雪国》必然是不能跨过的。 因为毕业论文,所以印象深,因为病态,所以喜欢。好此书者如是说。
   《思维方式》
怀特海
读来甚是艰涩,故而印象深刻。思想要深邃,生活要阳光。
 
 《制度是怎么形成的》
苏力 


法、制度,相距甚远却又息息相关,生活的枯燥、繁琐的制度与法下,变得浅显易懂,剥落事件的外衣,你也能看懂自身的所在。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卡佛


以精炼的言说道出深沉的内涵,所谓微言大义,在小说里卡佛似乎更胜一筹。
 
康德的哲学   
伍尔夫要到达的灯塔,于我而言,就是康德。阅读康德,就是在突破自己的局限;阅读康德,就是在获得新视角;阅读康德,即便在鸡零狗碎的生活里,也能澄澈明晰……
 
‍海子的诗
年轻时,读他,奔向“以梦为马”的生活;

青年时,读他,徜徉“麦子和太阳”的孤独理想。
 
《诗经》
不是因为它是源头,也不是在于它的绝唱,而是在于它以远古之音,照见现代之智。


    关注 天雨流芳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