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实微实话57-58】山下英子/密斯•凡德罗:断舍离-少即是多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x0a唯实微咨询 ▪ 实心交朋友 x0a互联网+中小企业公益管理咨询...





断舍离,duan she li,请各位试着张开嘴,读出它的发音。这三个字很有冲击力,读起来铿锵有力。一言以蔽之,断舍离就是——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

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

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如此一来,不仅是居住环境,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能轻松舒畅了。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以断舍离为主题做了近八年的讲座,亲眼所见的令人生出现加速度变化的学员也已经不计其数了。

他们所做的,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劲儿地扔掉没用的东西而已,然而断舍离的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它会带来行为的改观,有时候甚至会让人生出现重大转折。

换工作、辞职、迁居、搬家、结婚、离婚、再婚……这简直就像是打开了盖子,把不知不觉间封存起来的内在力量释放出来了一样;也像是制造出一个契机,让每个人都能够回归原本的人生态度;还像是点燃了可以让人的生命炽热燃烧的导火线,也就是像扣动了扳机似的……这就是断舍离的有趣之处。

我与断舍离的相遇是在差不多20年前,契机是当时我在高野山的寺庙借宿,看到了修行僧非常爱惜地使用着生活必需品,以及把每个角落都仔仔细细打扫干净的整洁舒畅的日常空间。

这与并非日常生活的宾馆里的舒适感不同,是非常清爽的。当时,杂志和电视上正在盛行收纳术,非得把堆到满出来的东西仔细地分类、整理、收纳,否则就没办法收拾屋子——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想来,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走上街,到处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然而无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我们是不是连“让自己混乱的东西”都背上身了呢?近距离观察高野山的生活,让我发现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了“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的建筑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这个理念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建筑师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结构技术和新材料被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正巧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就走在了这场变革运动的前列。

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无论从室内装饰还是家具,都必须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

现在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想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句话影响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余年了。



“少就是多”,这句话似乎带着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的意味,就像是国画大师画卷上那引人遐想的一处留白。当然,密斯并没有东方人的悠闲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理性。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又不受结构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精心制作结构。

密斯曾经对他的学生这么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个建筑上人们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的多余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更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 普及管理交朋友 —


    关注 唯实管理微咨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