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厚生拙躬书远——沈葆桢及其书法

 

一个晚清名臣中的异类,一个丝毫不眷恋权柄的大员,一个清醒而决绝的儒者士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他的生命中几乎不见犹豫与徘徊。读这样的人物,是一段有深度的精神之旅。...

沈葆桢(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晚清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历任九江知府、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等职。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南方衙署建筑典范”——船政衙门,建于1867年。
此为后来所复建的船政衙门




船政衙门石狮,打制于1867年,采用惠安青石精工细雕而成。2015年移至
复建
的船政衙门前。
1866年简任钦差大臣总理船政,设厂造船,开办学堂,建成了远东最大的舰船制造基地,并组建我国第一支海军舰队。1874年率福建海军赴台抗击日军入侵,保卫了宝岛台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船政建筑——1867年船政轮机厂”,现为“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
帝师陈宝琛曾说:“吾闽百年来,名臣最著者数侯官林文忠、沈文肃二公。”林文公即林则徐,沈文肃即沈葆桢。沈葆桢又是林则徐的亲外甥、二女婿,沈氏名门望族的显赫地位可窥一斑。

1875年调任两江总督,勤政廉洁,卒于任上。清廷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肃。
沈葆桢墓


位于福州市西郊梅亭村火烽山南麓。坐北向南。如意形,三合土夯筑,四层墓埕,面宽10.9米,纵深20.5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

封土前竖花岗石墓碑,高0.85米、宽0.60米、厚0.155米,两侧残缺。碑面楷书:“皇清诰封资政大夫沈丹林公偕林夫人、长男按察司衔、九江道幼丹公,长媳林夫人,次男……。”墓碑两旁分立一对三合土塑狮子,雄戏球,雌携子。墓祭台案裙有动物浮雕,墓柱阴刻:“人念九原随武子,身□半□□□吾。”1988年福州市文管会对坟墓进行全面修缮。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晚清政坛要员,沈葆桢与其他一些文人士大夫一样,钟情翰墨诗书。但其书法能够突破馆阁体的局限,融欧体、章草、何绍基等书体于一炉,碑帖结合,自成一家,气格独特。应该说,在晚清书坛上,应该有沈葆桢的重要一席之地。
自厚生拙躬书远——沈葆桢及其书法
文:徐东树、黄小我


沈葆桢个性鲜明而富有内在张力,读这样的人物,是一段有深度的精神之旅。

学者南帆曾以揣测沈葆桢的性格为“一个巨大乐趣”,他发现《清史稿沈葆桢列传》“字里行间,沈葆桢的高大形象背后似乎拖了一条奇怪的影子,虽然沈葆桢仕途坦荡,可是动不动就要转身离去”。(《宫巷沈记》)
沈葆桢


作为晚清名臣,深深膺服儒家教化的士大夫,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身处“智勇俱困之秋”,鲜明的性情与现实的复杂相激发,反而显示了某种奇异的复杂性。他既保守又开放,既薄情又有义,我行我素又心胸开阔。在曾国藩幕府期间,曾氏就发现了其特异之处:“幼丹(沈葆桢)心地谦而手段辣”,“沈君极精明,而其过人处在拙,故不可量尔”。(《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八•复胡宫保》)曾国藩察人极精,一个“拙”字意味深长。他并不是笨,而是怀着儒者经世致用理想的精明强干,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气与锐气,能够灵活又严格地坚持原则。





他对传统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与理性认同,坚守儒学传统与君子人格,支持科举八股取士的深刻意义,他是“取新卫旧、中体西用”改良主义坚定而充满力量的行动者。他认同的是: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前者治本,后者治标。“中国人才本胜外国,惟专心道德文章,不复以艺事为重。”(《洋务运动(五)》453页)然所谓“经济救时弊,义理正人心。”(《沈文肃公家书》光绪己卯年三月二十六日)只要增加科举的内容,改变不重“艺事”的状况就可以实现变革。

他自己就是这种理想的一个切实而勇猛的实践者。他一生廉洁奉公,一切以成就实务为基准,为此不惜忤逆大员,就是面对霸道勇悍的“恩主”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他也是寸土必争不循私情。他自曾国藩帐下升为江西巡抚,左宗棠三顾而成船政大臣。可是,很快就可以为了公务的不同立场而翻脸交恶。

我们看到一个晚清名臣中的异类,一个丝毫不眷恋权柄的大员,一个清醒而决绝的儒者士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他的生命中几乎不见犹豫与徘徊。他对“正人心”儒家教化的重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是摆在嘴上的,而是一种基于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与自觉践行。他对僚属这样说:“士君子之操行,惟以不贪为主,则所持者简而易全,取者澹而易置。以吾所见,当时功名之士,类皆嗜多务进,莫知所止,其于事为行止之间,坐是馈决而不竟,岐出而不收者众矣!某之去江西,行李囊橐,一如始来时,非矫以取名也,亦聊以检制吾心,使不得放云尔。”(《涛园集•夜识亭记》)
船政衙门后往天后宫的石门
船政天后宫,1868年船政大臣沈葆桢奏请兴建,以保佑船政轮船顺利下水、出海。
天后宫前风光


他对子女这样劝诫:“时事多艰,总以好读书能耐苦为立脚地步。”(《沈文肃公家书》88-89页)“人生一瞬耳,富贵便复何常,先辈宦海归来,必谋美宅,然无能久之者…至勤检必不可忘,我紹褂霉烂尚不敢另做,亦无勾锋毛外挂,官亲家人皆以此为耻,无论现在江西及京中旧债未清,力所不及,即稍从容,我等省一件衣服,即可救人无数性命,此时说勤检二字,甚似迂谈,汝辈少读书,日弛逐于庸耳俗目间,必不以为可信,汝辈身齿尚稚,生不逢辰,将来必有身临患难之一日,始悟吾言之不妄也。……功名得失不足介意,即八股试帖亦无关紧要,四书五经不可暂离,纲鉴及先贤格言亦须时时教诲留意,世风日下,再无数句圣贤语言在胸中,便成无所不至之小人,可惧也。”(《沈文肃公家书》30-33 页)

有了这样磊落而清醒的自觉自省,我们当可以理解一个丁忧的堂堂巡抚,却不耻于巷口开店,装裱鬻书。他的严格自律和淡泊富贵,并非故作姿态矫揉造作,而是包含了杰出儒者君子人格最可贵的一种理想品质,克勤克俭的背后是积德惜福庇荫子孙。沈氏家风家教的结果是后世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当代仍有书法家沈觐寿每念“书画传家二百年”而诲人不倦。
“书画传家二百年”
船政储才亭
沈葆桢手植大榕树


把沈葆桢的人生性格与书法对读,更是令人兴味盎然。

他的书法取法迥异于他的知遇者岳父林则徐,并不走中正平和的馆阁一路,而是师法风格生崛“开光、宣以来书派”的碑学大家何绍基,求一个有深度有活力的“拙”字。他师从的林昌彝是何氏的学生,因此沈葆桢尊称何氏为“太老师”。何绍基在碑学一脉中虽然个性极为鲜明,却也不妨看作是激进碑学中的保守者。何绍基学碑,但同时推崇唐碑与二王,他曾经为张洊山所藏《阁帖》作了这样的题跋:“《怀仁圣教》集山阴棐几而成,珠明鱼贯,风矩穆然,然习之化丈夫为女郎,缚英雄为傀儡,石可毁也,毡椎何贵耶? ”“洊山出示贾似道刻《阁帖》初拓,甚有韵。”也因此,在同时碑学书法家中,论行草书,他的水平最高成就最大,非包世臣吴让之辈可望其项背。

沈葆桢书法用笔生辣结字奇崛显然直承太老师的衣钵,而却更偏重于其帖派的精髓。他恐怕不会锐意求新,不然字法格局不会如此趋近于何绍基,看一眼就知是何体。但是,他却肯定不为东施效颦,何绍基最具特色的涩笔他几乎一无所取。何绍基批评时风“彼书画家好使光腻薄楮,用笔专务轻便者,以为有林下风可耳,不成丈夫也。”(《跋梁敬叔藏董香光升山卷》,《东洲草堂文钞》卷十二)主张“涩楮必涩墨,涩笔兼涩思。万事涩胜滑,此语学道资。”(《为潘星斋题戴醇士画册》,《东洲草堂诗钞》卷十二)

沈葆桢的何体自出机杼,取其生拙而舍其迟涩,申展了其背后的帖学血脉,把颜体的畅达雄强以一种“生拙”方式发掘了出来,“保守”中富有个人独到的创造力。虽然结字略扁保留了何体的横向取势,用笔力重势沉也吸取了沉笔铺毫的遒实之法,但却加快了用笔的内在圆转连贯与节奏的紧凑,虽取势多欹侧开张,但结字却紧结密实。一如其行事风格,周到详实,果断绵密,繁而不乱。从他平时最放松的游戏之作,如有心人保存的“诗钟”手稿片纸(沈丹昆编《沈葆桢手迹》福建音像社2008),可以最真切体会他的书写状态:随手迭宕,时见长锋出挑,长枪大戟,不避锋芒,既奇趣横生又风规不离,字字谨严笔笔不苟。
船政衙门大堂,堂前方柱楹联为沈葆桢亲撰。
沈葆桢书法
来源:沈丹昆编《沈葆桢手迹》第38页/福建省音像出版社


近年福州复建了抗战时被摧毁的马尾的“总理船政”衙门,其大堂上刻有沈葆桢的一副对联“行不得则反求诸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联曾在《沈葆桢手迹》中出版过,是他送给友人的精意之作,写于考究的龙凤祥云银纹联纸上。内容是他自我处世的写照,结字多有奇趣,如“不、得、诸、而、于”等字多有意外,整体不失厚重平稳,斯文端凝。用笔提按鲜明,粗细对比非常强烈,下笔峻急痛快而圆润节制,显得张弛有度。他的锋芒以厚重来包裹,开张以谨严来约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当然,这是一种有意创作的状态。如果试图触摸他日常里最朴素的情绪,只须读几通他师友弟子往来的长篇信札就可以感受到了。如《致黎兆棠信札一通六开》,写给当时驻台的军政长官,是讨论台湾治理事务的信件。字里行间,轻重缓急参差错落,爽爽然有一股郁勃的英气,厚重严实,又跳动不羁。指尖提按绞转的力量控制分寸感极强,结字随机变化富有情趣,充满了热情自信的力量,虽是谈论公务却令人读之不倦。“以我公之才,外而封疆,内而枢庭总署,足以推倒一世豪杰。至贸易一途,窃谓公不如我。”语言之间不卑不亢,有大家风范。

沈葆桢致黎兆棠信
(图片提供:福建运通拍卖,本品上拍其2017年迎春艺术品拍卖会)
23.5×12.5cm×6
纸本 一通六纸
鉴藏印:郭、南亭人、子怀长寿、思胜藏书。
说明:本札“召民”即黎兆棠(1827-1894),字召民,广东顺德人。咸丰六年进士。于年同治八年(1869)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为台湾清治时期这阶段的地方统治者,曾举荐伍廷芳入李鸿章幕。
释文:


召民仁兄大公祖左右,得四月下濣

手教,悃悃欸欸,

爱注之念,洋溢楮墨间,感甚感甚!始而祷

蝗,继而祷雨,又为异橅所溷舌,敝□□

致稽裁荅,媿甚媿甚!畿辅雨雪沾足,二麦有

秋,感召和甘,可知

政绩,方慰霖望,旋作归票,劳人闻之且羡



且妒,久闻

台端欲以西学,公司自任,

来信果然。窃谓天下无不专而能精者,既立西

学,复鹜公司,非一人聪明材力之所能堪也



尊意欲以公司所赢,供西学之费,鄙见必将

倾西学之槖以济公司之穷,而亦终无济也,以我

公之才,□而封疆,内而枢廷搃署,足以推到一世豪



杰。至贸易一途,窃谓,

公不如我,何者?我尚知其难,

公并不知其难也,西学为富强之基,诚如

尊论,计我

公所蓄尚未足以了此,必有同志众擎方克有。

济,若西人之添口岸,勤远略,自以为得计,历久而

观,皆为中国效劳耳。何足法焉?早欲有言,恐





公必成之志,今蒙

明示,不敢不竭其愚。何帅来索玉轩,具限二十日即

还,知其言不由衷,不敢许也,果奉

朝命,转进盐司,断无令其老于盐车之理。朝受

命夕束装可也。至机器局,欲再得若玉轩者恐难,

其追随时用所长而已,若先令得替以待津关,恐无此



办法,想

高明亦以为然也。何参赞已到金陵,为熙尔、明生两案



而来,其气甚,弟将其交来案卷翻阅,如果杨泰记尚

在,虽军前正法尚不足蔽辜。荔使函中尚有未尽

针孔相符处。弟本日已将所断节略委页送与何参。

赞,后一二日方有复音,此事实误于历任沪道之徒,

逞口舌不究实情,抑知真伪不容揜乎?此辈利



尽交踈,有何相好,该参赞肯就范否不可知,然弟

实准情酌理,行之不可易矣,节略钞呈,伏乞

箴诲,祇请,

台安,未一。

冶愚弟沈葆桢顿首。五月十六。

沈葆桢有深沉理想却脚踏实地,迥异于无能的腐儒。新修“总理船政”衙门的大门刻着他手书的一副对联“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是他思想与艺术最好的诠释:一个务实恳行而富于活力与进取精神的保守者,一个善养浩然之气的儒家志士,面对大变动时代的无畏、自信与开阔。

新修“总理船政”衙门上的沈葆桢手书
每读前人书法佳作,都会令人生出无限想象。笔迹之下通于心性,可以从纸上触摸到时间流逝中凝结的情绪与精神。书写者的气象格局,在字迹面前无可遁形。书法作为国粹,有许多西方艺术观念所无法笼罩与诠释的丰富意蕴,也是令自负的西方文史学家难以置喙的领地。

前卫艺术家邱志杰《书法原教旨主义》中针对当前许多书法实验有一个很有趣的批评:“书法是总体艺术。所以它是‘道’和‘法’,它不是艺术,它高于艺术。而今天的‘现代书法’创作者所做的,大多数是努力使书法沦为艺术。”他批评“仅有视觉印象,那是一种很粗糙的艺术经验。”他敏锐地提示了书法凝固在有序的时间展开中所凝固的“性格、情境、心绪造成的微妙变化”是其价值精髓之所在。沉淀于书法书写中深邃而丰富的精神意蕴,是前人遗留的一份无价宝藏。

作者介绍:

徐东树:福建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黄小我:福建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福建艺术》编辑。
徐东树老师以敬畏的态度将西装扣子扣好才让我给他在“沈葆桢故居”前拍张照。
延伸阅读:
福建船政


福建船政由清政府于1866年创办,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宗棠、沈葆桢等清廷重臣,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在福州马尾设局造船,兴办学堂,筹建海军,凡八年努力,崛起了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福建船政。

闽江之畔,马限山旁,依然保留着数十处福建船政建筑,从衙门、工厂、学堂、船坞、炮台到各类后勤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福建船政突破传统的衙署管理机制,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以新颖的中西结合的层级管理模式,设立了以船政大臣为核心,中方“提调”与西方“洋监督”为左右臂的独特的组织机构——船政衙门,开创了中国近代企业管理的先河。









福建船政在创新性近代管理体制下成效卓绝,建立了中国自有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船政轮船水师,培养了一批科技管理人才,对近代中国其他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成效斐然。

-END-
撰文:徐东树、黄小我
摄影:老方炮(有注明来源的除外)
本文系老方炮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
长按二维码关注“老方炮”



畅谈艺术金融、投资理财、收藏品鉴


    关注 老方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