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你怕了吗?

 

关于过年的大实话。...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这个风俗流传至今,成了中国汉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小的时候,过年的仪式感很强。春联都是爷爷亲手写的,新衣服新鞋要留到大年初一早上才穿,给长辈拜年拿压岁钱要说吉利话,年夜饭要等人齐了才会开始,除夕夜哪怕再困也要守到12点等着放鞭炮……直到现在才感受到,这些会让人们欢天喜地的仪式感,才是年味儿。

当我们这一代8090后的独生子女逐渐长大,散布在世界各地,过年的年味儿也随之消散了。不用等到年夜饭平时也能大鱼大肉,不用等到大年初一也有很多新衣服穿,各式各样的春联到处都有卖印好的,鞭炮在大城市也禁放了……过年的意义于我们而言,变成了归途。

在外地读大学的时候说,从此家乡于我,只有冬夏,再无春秋;而在外地工作了以后才发现,从此家乡于我,只有冬,再无春夏秋。忙碌和距离让家乡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牵挂日渐衰老的父母,我们牵挂尚为年幼的孩子,回家过年,成了我们一年到头最大的渴望。渴望吃一顿母亲做的饭,渴望和父亲喝一杯酒,渴望补偿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



然而,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渴望往往只是奢望。

回家的车票早已买好,但手上的工作却越来越多。“客户爸爸还没有满意,我还想什么过年。我不知道在哪过年,但我也不想在公司过年,我只想吃顿爸妈炒的菜”。

过年期间的三倍工资,让他们不知如何选择。“这一年我就想着大年三十能坐着跟一家老小吃顿热乎饭,但公司又开出了三倍的钱,我干七天假期就能挣平时一个月的钱了,把这钱打回家他们也能过得好点不是”。

回家变成了一种奢望,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你愧对独自吃着年夜饭的父母,你愧对想念孙子的爷爷奶奶,你愧对留守在家的孩子,邮回去再多的礼物和钱,都无法弥补内心的亏欠。



而对另一群人来说,“年”好像又变成了传说中的怪物,让他们恐惧。

“有女(男)朋友了吗?都多大了还不找对象?什么时候结婚啊?你看XXX家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只要过了20,过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就不再和蔼可亲,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一言不合就变身机关枪,把你打成筛子。而礼貌和教养只能让你面带微笑敢怒不敢言。

“现在拿多少工资啊?生活费多少啊?哟,还在租房呢,这么点钱还不如回来工作呢,朝九晚五又轻松又离家近,一会去我的新房坐坐啊。”多年不见的公务员老友在家乡混的风生水起,发福了不少,说话也不如年轻时青涩真诚,你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提前借故离席了。

“什么年纪就要做什么年纪的事,爸妈希望你早日找到一个好的归宿,早点结婚生孩子对你只有好处没坏处,你看看这个姑娘(小伙子)怎么样,要不明天去见见吧?”好不容易能回家的假期,被爸妈的相亲安排的满满当当,你看着苦口婆心为你操心到睡不着的父母,满肚子的道理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期盼了一年的回家过年,想象中的其乐融融却在真正身处其中的时候发现面目全非。我们在一年的工作中承担了来自路人各种各样的压力,回到家,却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承担着亲人带来的压力。

逃离似乎是唯一的出口,“明年一定不回家过年了!”你心里这样说。可是再次离家没多久,你又开始想念自己无人陪伴的父母,想多陪他们几天来弥补一直不在身边的遗憾,你又开始觉得,“团圆”才是过年该有的意义。

于是,心里出现了两个声音。一个说,我应该回家,回了家才是过年;另一个却说,一年到头,真的不留几天的时间给自己吗。所以,不论是在旅行中逃避现实寻找自我,还是为了工作而被迫留守公司,抑或是为了尊重传统,陪伴父母和孩子而回家,其实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归途”,是归家,或是归心。



过年的喜悦都是相似的,可在哪儿过年的烦恼却各有各的不同。那么,过年众生相,你,今年在哪儿过年?
点击阅读原文,与你分享更多过年回家的路。



    关注 二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