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的朝阳阁没了~

 

文|韩川宋先熙先生是旧报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前辈,从他的《商业宝地大码头》,才知道朝阳阁。文记:“津市大码头...





文|韩川
宋先熙先生是旧报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前辈,从他的《商业宝地大码头》,才知道朝阳阁。文记:“津市大码头,位于津市段澧水水位最深处,据传下有深潭,适于大船停泊。明、清以来,官船常泊于此,舍舟登岸或弃轿上船,官府迎往送来频繁;当时商贾货船亦在此起卸货物,吭唷之声不绝,极一时之盛。码头至岸有数十级,上有门洞,俨如城门,可避雨遮阳。门洞上建有朝阳阁,供吕纯阳像。登阁凭栏远眺:关山历历烟树,澧水点点白帆,尽收眼底,为当时津市胜景之一。”


《道光直隶澧州志》载

“朝阳阁在津市,嘉庆六年倡建。

首事严天偕翟宝瑶,上供吕仙。”

1928年《增订中国旅行指南·津市》亦记

“朝阳阁(大码头)为镇最高处,登其巅,全市在目。”

朝阳阁因濒临澧水,坐北朝南

朝夕朝阳,故名朝阳阁

葛乐山先生在《津市名胜古迹小考》中记

“阳阁共为三层,底层为砖砌台基

中有拱门便于行人通过

台上建两层楼阁,红柱雕栏,飞檐拱顶

全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颗钉铆

建造技术之高,殊不多见。”

又记

“清光绪年间,津市富商禹某赴岳州

途中感冒风寒,卧床不起

一道士趋前自荐诊治

施以熨、贴、推、拿手术,竟不药而愈

禹公叩道长姓名及住处

回答姓吕,注澧州三洲村

言毕,扬长而去

禹公归来,遍访三洲村诸道观,不见此人

后思及道人姓吕,疑为吕洞宾神仙赐福

终年祈祷不已。”

同治十年

禹辉堂携一把破伞到津市学徒

后来家产数百万

“出门一把伞,津市当老板”

在宝庆故里传为佳话

同治《直隶澧州志》收有朝阳阁佚名联

“舳舻蚁集,商贾云臻

联阁千重,炊烟万户”

民国《澧县志》也收有一联

“朝阳阁在津市大码头,供吕仙

郭春生有“绿酒红灯大码头”之句。”

澧州名士郭春生在曾国藩幕僚竞技中

曾以关庙联拔得头筹

澧志只记他的朝阳阁上联

有后人续下联

或曰“云销雨霁朝阳阁”

或曰“山清水秀朝阳阁”


朝阳阁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禹氏后裔遵先辈遗嘱修茸一新,并塑吕洞宾金身于阁中以祀之。津澧文人聚会庆贺,何垕唐题题:“跨八百里洞庭,占此湖山,巍然阁对白龙井;聚万千家烟火,成兹廛市,忆否笛吹黄鹤楼。”关山北麓有神龙庙、白龙井。

徐真园贺题:“多君从海岛归来,看胜境盘桓,特地楼台撑碧落;是处去洞庭咫尺,任朗吟飞渡,一天风雪亘黄山。”1905年,澧州杨鳝堂、黄兆祥、夏国瑞等百余人赴日留学,数年后归来,故有“多君从海岛归来”之句,因阁中祭祀吕洞宾,故有“朗吟飞渡”之语。吴恭亨题联云:“果园群木绿浮几;津市繁灯红到门。”

提起朝阳阁,坊间流传甚广的则是苏公子的传说。据说苏公子是城西苏家台人,津市首富。那年水灾后,苏公子将200两黄金加工成金箔,在皇姑山用风车吹尽,灾民以为神仙显灵,不知是苏公子“放神金”。父亲死后,苏公子将租赁他人的数百间商铺悉数送人,不出两年,千金散尽,端着金碗,牵着金丝猴沿街乞讨,最后冻死于朝阳阁中。

读朝阳阁史料,心驰神往,欲一睹为快。自幼在津市长大,大码头没少去,特别是集农饭店,更是经常光顾,最喜欢那里的肉汤圆,一角钱四个。好生奇怪,朝阳阁在隔壁,我竟毫无印象。

听说李卓贵先生画过“朝阳阁”,当即前往寓所求见,不料画已送人,又托聂明鉴医生到收藏者家中拍照。据葛乐山先生说:“1974年因修建沿江石堤有碍,始将朝阳阁拆除。”那么李卓贵作画时,朝阳阁已拆,全凭记忆画出。2006年,津市也有人画过朝阳阁,和先生的画相似。

读谢南声《旧津市“四十八巷”琐记》,文记:“巷南口建有层楼.最上层为朝阳阁,供有吕洞宾神你,位于现集农粉馆西墙外,北端巷口已堵塞,由街道建了一个小修补厂。街道的小修理厂我见过,朝阳阁在修理厂后面,难怪我没看见。后来在《我们的五十年》中看到一张盐矿码头七十年代初的照片,朝阳阁白色的台基仍依稀可辨,不过上面的楼阁已拆。
▲朝阳阁台基依稀可辨 
都说是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十年之后,我终于找到了朝阳阁的旧照,有幸一睹庐山真面目。这张摄于清末的照片,朝阳阁飞檐翘角,楼下城门洞开,有行人拾阶而上。图面竟然与卓贵兄的画相差无几,只是距离太远,画面有些模糊,但可以看出朝阳阁显得破旧,台基上并无匾额。


▲晚清时期的朝阳阁


津市商民六十户集资修补朝阳阁。从重建后的朝阳阁的照片看,台基增为两层,阁为三层,共五层,可谓危楼高耸。三重檐歇山式屋顶,门洞上匾额高悬,如前辈所说俨如城门。如果徐真园所说大观楼“在津市东门外澧水河畔”,此话不知出自何处?倘若是真的话,那么朝阳阁就是澹津古城南门,刘公桥附近为西门,遇仙桥附近为北门了。澧水名楼濒水,皆座落于城墙上,如大庸的仙人楼,澧县的遇仙楼,津市没有城墙了,朝阳阁只好座落在台基上。


照片中码头上的麻石台阶不见了,昔日熙熙攘攘的码头上竟然没有船只停泊。不难推出这张照片摄于1943年常德会战期间,因为作战需要,码头台阶已经破坏,码头上冷冷清清,鲜有船只停泊。船舶被军队搜去搭建浮桥,便于军队横渡用以连接南北两岸。12月18日,日军在隆兴和药号晒楼上放炮,纵火烧毁阜新货栈和澧水浮桥。12月20日,第44军第150师收复津市。



▲常德会战时的朝阳阁

朝阳阁台基上匾额高悬,看不清楚是“朝阳阁”还是“大观在上”,即使是“大观在上”,便以为朝阳阁即大观楼,那就错了,朝阳阁在大码头,大观楼在水府庙,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朝阳阁上首白色建筑大概就是德士古洋行,洋行买办是原澧县县长伍葆元。遗憾的是,在七十年拍摄的照片中,我没有发现这栋白色的建筑。朝阳阁的下首为集贤酒楼,后来的集农饭店,士大夫登楼凭吊,酒是少不得的。只是上下房屋紧逼,朝阳阁显得十分狭隘,和水府庙旁的大观楼相比,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照片大约是甘德论拍摄,抗战期间,他和少数几个女传教士留在津市,他喜欢在镇上走,到处拍摄照片。芬兰是轴心国的成员,津市处于荆江前线,又在战事紧张的敏感时期,他拍摄驻军的桥梁,无疑是犯了大忌,他因间谍嫌疑被驻军拘留,拟被送往集中营,由于美国教会出面,加上席安琪、方玉仁等芬兰女传教士在战地医院的突出表现,最后一刻释放了他。

除了少数几幅对联外,津市的朝阳阁没有诗词传世。南宋绍兴十八年,胡寅居澧州,撰《澧州譙门记》,他有《题朝阳阁》,诗云“潇水东来北流去,宛宛山城挟江住。城中万瓦蔽雄观,江外千岩自幽趣”,但是诗创作于绍兴十一年,那时诗人还在永州。

南宋魏了翁一首《鹧鸪天·次韵李参政壁朝阳阁建成》,有人称作者是苏轼,诗云:“月落星稀露气香,烟消日出晓光凉。天东扶木三千丈,一片丹心似许长。淇以北,洛之阳。买花移竹且迷藏。九重阊阖开黄道,未信低回两鬓霜。”此朝阳阁彼朝阳阁,它在苏轼的故里丹棱县。

近代台湾诗人邱筱园有《冬日》诗云:“锁寒晓上朝阳阁,坐看金轮涌碧溟。一线长添冬至后,余光渐放雪山青。”这阁在海峡那边。



▲朝阳阁旧址现状

清代最壮观、最华美的朝阳阁。朝阳阁是哪一年建的?无史料记载,老人们说是大概清咸丰年修建的,就在现在澧水大桥北桥头,出大堤闸口的地方。朝阳阁约有三丈多高,共三层,阁顶飞檐重叠、碧瓦琉璃,十分壮观。朝阳阁最底层有一个拱形圆洞门,像城墙门洞一样,行人要下河,必须从洞门出去,船上的旅客要进城,也必须上坡从洞门进来。朝阳阁阁檐上嵌着一块金匾,写着“大观在上”,意思是可观看到津市的皇姑山,澧水河上的帆影,粼粼波光等无数风景。朝阳阁的第二层还供有吕洞宾的神像。传说吕洞宾等八仙过海归来,吕洞宾救了凤凰仙子翅膀上的津市渔民,津市人为纪念吕洞宾,在阁上供奉神像,岁岁祭祀。还有传说一位牛姓秀才在惠政桥头遇上神仙吕洞宾,也在阁上供吕洞宾神像,求大仙世代保佑津市人平安吉祥...

搜索《王泸话津市•朝阳阁》查看全文
- END -
素材来源:津津乐道0736
----- 传说中的土豪赞助商 -----



津澧地区高逼格低节操的生活平台
[ 九澧部落 · 津澧生活 ]
商家合作爆料热线  15107365993





    关注 九澧部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