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帆船画中N日游(五)

 

此文转载自核动力爱胖达老师的微博,近期我们会推出一系列核动力爱胖达老师微博里关于帆船的系列文章,在此特别感谢...



此文转载自核动力爱胖达老师的微博,近期我们会推出一系列核动力爱胖达老师微博里关于帆船的系列文章,在此特别感谢胖达老师的无私奉献!!



竭力伸长我粗短的熊猫腿,仰视胜利号

题图:2013年维护中的胜利号

灰蒙蒙的天空下静静躺在船坞里的胜利号。



胜利号在纪念干船坞里的模型——250多年的老船,已经完全不可能像宪法号那样漂着了,只能用脚手架从内外支撑加固住。这种不上色的木料原色模型带有特别的整体感和色调韵律,赏心悦目。胜利号的前、主、后三桅杆,首斜桁和后桅杆上叉开的两个斜桁,清晰明辨。整个模型,唯有三根桅杆上的挂帆横桁漆成黑色,强调出整个模型场景的空间透视感。可见,每根桅杆上有上、中、下三根帆桁,张挂三面风帆。仔细看每根桅杆都有上中下三段,拼接而成。为什么要这样周折?不能一根通贯呢?这三段桅杆记录了欧洲人进军海洋的技术历程。



哥伦布发现美洲时候驾驶的小帆船,每根桅杆都只有一段。

没过几十年之后,叠床架屋的大卡拉克船就出现了,这种战舰最大据当事人夸耀,“吨位”可达千吨。上图战舰的主桅杆显得如此粗壮,几乎挑战了单段桅杆的极限。可它还是不够高,吹不到高处远离海面乱流的清新气流,所以人们忍不住就在上面加了第二段桅杆。



到了200年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胜利号,三根桅杆,三面帆,原本的旗杆也挂上了“极顶帆(Top Royal)”,形成了这顺风稳健推开波浪的雄姿。庞大的胜利号也不得不采用分段桅杆。她的桅杆从战舰龙骨上升起,直插云端,总高度比船体还长很多,有近80米。



这如果是从一整根巨木中加工出来,恐怕只有北美冷杉“世界爷”之类才能满足需要。这样的巨木当时人类能否成功伐倒?伐倒后从深山里运到船厂的人工费用。。。恐怕只有乾隆佛爷翻修太和殿用红木,在中央集权的举国体制下才能不计成本地实现吧,当然那木头也远远比不上北美冷杉。因此19世纪初的胜利号不得不四段桅杆,这样很灵活,当海上风太大的时候,第四段桅杆(Top Royal Mast,即“旗杆”的意思)还可以及时降落到甲板以下,防止大风把高处桅杆折断,帆被大风带走。(实际上上图模型套材里的四段桅杆,在胜利号那个年代,还没有得到“官方”承认,一般多在小型巡海快船上使用,稳健的战舰一般是不冒这个风险的。所以无论胜利号和她的官方模型上,都只有三段桅杆三层帆,不过这不能排除一时之需,需要机动时风清云淡,那么也许会升起第四段桅杆)



胜利号的下段桅杆,也就是上图从船底一直通上来的那段,看得出来十分粗壮,直径接近一米。这样的尺寸,由于从前造大船把巨木都砍光了,所以胜利号上面只好用19~21片更加细、短的木料扣榫拼接而成。



8世纪末的史上首部帆船技术百科中的图版,头上桅杆各个位置处的圆形截面就显示了桅杆材料的接缝。图最下方那些桅杆材料上黑白相间的“格子”就是表示桅杆拼材上的扣榫。

胜利号更高处的桅杆分段都是用一整根上好的里加湾杉树制成的。这种木料轻而柔韧,非常适合抵御海上的强风。

像胜利号桅杆底段这样多个木料拼接的,叫它“拼接桅(Made Mast)”,而单根裸子植物制作的则称为“独木桅(Pole Mast)”。



站在远处眺望一眼这曾经推动3000吨战舰往返大西洋、出没北海恶浪里的桅桁帆索(Top Hamper),现在本胖达首先要绕着干船坞四边,围观胜利号一番。



首先站在舰首下方,来个正面免冠大照。仰脖可见,造型奇特的舰首,形态复杂,充满各种意义不明的美妙弧线,三道弧形的橘色浮雕装饰线架到四对喇叭口型张开的立柱上。底有啥用?没错,它没用。纯粹装饰——帆船时代的建筑、皇宫、马车、帆船似乎都是一些华而不实、“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的装饰品。为啥这样大费周折?因为在那工业时代之前的年代,人们的脑海里,实用性与审美性还没有完全分开。审美上的悦目也是人们看来的一种必须,特别是公共建筑、皇宫和战舰。因为那个时代连报纸都还没有,信息交流的方式很原始,和今天影像、流媒体充斥网络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当一艘战舰进入到主要贸易港口,下锚的时候,她就必须是一张活招牌,不仅仅是昭示自己的威严存在,更是向王国的子民们炫示“本国的贸易,你们的商业利益,由国家机器来保护——所以你们要上税,这保护费不是白给,看,咱们威严的战舰!海盗、私掠者,颤抖吧!”

这弧形上扬的框架舰首(Beak Head)右舷(左手边)两个锚链孔赫然可见。两只手根本握不过来的粗大锚缆从里面领出来,系到主锚(Best Bower)上。胜利号舰首两边这左右“脸颊”部分,英文称为Bows,即左右两瓣“脸蛋”,可以写一个汉字“艏”代表。上图胜利号的左脸蛋正在接受美颜——把外船壳拆掉,露出里面的肋骨,检查肋骨有无腐朽,按需保养、更换。胜利号脸蛋上还有两个“眼睛”,左右一对、对开红门的小炮门。它们并不真是炮门,因为后方空间太狭窄了,不容易布置火炮。只有当追击敌人时候,海况就不很大,这时候可以打开它们,将舷侧炮位的大炮用绳索、撬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到这个方位,朝舰首方向射击。。。这真是,都19世纪初了,陆上矿井什么的都用了几十年年瓦特蒸汽机了,战舰上大炮要移动,还是文明前的原始人时代的撬棍。

胜利号的舰首(Beak Head)去掉后,就是类似下面的样子,完全成了粗笨的木桶状。这种钝圆的舰首能跑出高速才怪。。。譬如1805年特拉法尔加,胜利号就是乘着风和浪涌,以1节~2节的速度,花了整个上午接近到法西联合舰队的。看到敌人后,整个上午大家有时间吃顿好饭、祷告、纳尔逊司令留下最后的家书、祷告,然后精神百倍迎击敌人。



一艘法国74炮三等战列舰的结构,撤去装饰“舰首(Beakhead)”。当然具体木料形状、搭配都和英国不一样,不过总体形态几乎完全一样。



胜利号装饰作用的舰首其实是像这样弯曲弧线的纵横框架,架在船头低处伸出来的一根大鼻子上。为啥会变成如此奇葩又没用的形态呢?下一回胜利号观光记,本胖达稍稍上溯时光的隧道,看看胜利号华丽舰首的历史演变。



扫一扫,加入模型制作交流微信公众号,定期发送模型制作资料,交流制作技巧等,也可加:lqyqmodel

本公司已开通400热线,有关套材问题欢迎拨打公司售后热线:400-676-6654


    关注 远晴模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