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学论语,每日一则(一)

 

何谓《论语》,说法不一。...



《论语》是本什么书?
何谓《论语》,说法不一。“‘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而说’,有‘论难’、‘答述’等义;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班固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其实望文生义,把“论语”译为“讨论的话语”,也未尝不可。

怎样读《论语》



第一,要理解《论语》中的每一个字,逐字掌握其真正含义,不能不求甚解。

第二,不要迷信权威大家,不然就会被误导。

第三,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学习,帮助理解。

第四,要结合人性来读,孔子也是人,所谓“圣人”是对孔子的尊称。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著名的“孔子三乐”,提出了三个关键性的词语“学习”、“快乐”、“君子”,这三个词贯穿了整个《论语》的始终。因此,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都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这样解释这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其实这三句话,恰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循序渐进,彼此分割不了,被不少大咖读歪了。

1.大家之言

孙钦善: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钱穆: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杨伯峻:

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李零:

这一章好像研究生入学,导师给他们训话,主要是讲学习的快乐。第一乐是个人的快乐,你们来到我的门下,听我传道,按时复习,乐在其中。第二乐是和同学在一起,你们不光自己学,还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成为你们的同学,弦歌一堂,岂不快哉?第三乐是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

甚至还有这样的神解析(大名就不点明了):

孔子说:“学了而且时时地复习,不就亦可讲说吗?有一个有钱的人自远方来(求学),不亦是快乐(的事)吗?那个人不聪明而(我)不恼怒,(我们)不亦是君子吗?”

2.字句逐解

“子曰”:孔子说。“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的“子”都是指孔子。周朝建立以后,分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后来,公、侯、子等逐次用作对别人的尊称。随着诸子百家的兴起,弟子皆尊称其师为“子”。后世沿用此称呼,有程子、朱子等尊称。



“学而时习之”今人讲的学习大概来源于该句,但古人学习是两层意思,一是学,二是习。

学:什么是学?学什么?

学有两层含义,《说文》中说:“学,觉悟也。”《广雅》中说:“学,效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觉”与“效”虽具有“学”之义,但表意较窄,不如“学”表意宽泛,以上观点虽多有阐发,但似乎均脱离了当时语境,总感觉隔了一层,不能直达根本。程树德先生在《论语集释》中说“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似乎更能准确地理解了孔子说的“学”是“以修身为学”。

为什么呢?

“学”的象形文字是

指左右两只手,“爻”指知识、智慧,︵表示迷雾,“子”指读书求学的子弟,合起来意思就是老师用两只手,一手拨开小孩头上的迷雾,一手把知识、智慧灌输给小孩。所以“学”即除迷、断惑、开智慧。在这里指除掉人生的迷雾,开启人生的智慧,故“学”即指学习人生的大道。孔子讲的学都是指学人生大道,安身立命之道,并不是学一些零星断续的知识技能。另外还有一个向什么人学的问题,向什么人学?向圣人、先觉者学。

“而”,好多人把它理解为一个表转折的虚词,这里理解成“能够”似乎更好,意思是能办得到。学习要活学活用,不是死读书,不能做填鸭式的书呆子。任何学习中的人都有其所处的时代环境,要把所学的东西用来回应所处时代产生的新问题。所以,人一定要把自己所处的时代周遭发生的很多事情,包括自己的种种经验,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作为学习的素材,就像做习题一样,一个个来验证、体验,看看自己所学的那些方法,在实践中能不能得到应用。



“时”,对这个字的解释,好多学者都停留在表面上,比较常见的是“时时”或“按时”。钱穆在其书中说道:“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杨伯峻似乎更强调“时”应该是“按时”,否定“时时”之说。其实,“时”者,时机也,有两个意思:一是钱穆所说的季节言,古人于四季所学不同,《礼记·王制》中说道:“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乐习于室外,春秋气候适宜;冬夏或寒或热,于室内诵读诗书。如此安排,学者不苦而有悦。二是,孔子弟子所学者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需有合适时机方可习之,得其时而习之,可悦也。因此,这个“时”就不能当作“按时”来解,更不能当作“时常”来解,而是《易经》中强调的“时”,即对时机、时势的准确把握。

“习”,也是一个会意字,繁体字写作“習”,上面一个“羽”字,下面一个“白”字,郭沫若先生讲甲骨文中“白”是“日”字,鸟儿都是在晴天学飞,反复飞,飞着飞着就飞上天了。故《说文解字》讲“习”的本意是“数飞也”,“数”在用作动词的时候读作shuò,表示屡次、反复。“数飞”就是屡次、反复飞翔。《礼记·月令》中有“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元戴侗《六书故·动物》说“习,鸟肆飞也。……引之则凡数数扇阖者,皆谓之习。”西晋诗人左思《咏史》写道:“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可见,“习”的本意是“飞翔”。反复飞引申为躬行实践的意思,要学以致用、学而不厌,学习人生的大道就要时时刻刻去实践它,而并非所谓对所学知识的机械式的“温习”“复习”。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孔子所说的“习”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复习文本,以及依文本践习,如行礼、作乐;一种是以文本中蕴涵的规则渗透、型塑己身,尤其是实践于人际,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此需“时”,也即需得其位,若无时,因而无位,则于《诗》《书》《礼》《乐》中所学得的治国之道无从践习。

所以,对“学”的理解决定了对“时习”的理解,“学”字理解上有偏差,“时习”二字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如果说“学”关乎“知”,那么“习”则关乎“行”,进而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又可理解为“知而能行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此初见端倪。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一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名“知行”,后改为“行知”,大概就是深忧一般学者重求知而轻践行之弊。“学”之不难,“行”之不易,知而能行,知行合一,才是真学问。



“不亦说乎”“说”,同“悦”,高兴,喜悦。“不亦说乎”,不是强迫性的反问,孔子是在跟我们讲道理,是劝导式的。他说,我“学而时习之”感到由衷的喜悦,你们难道没有同感吗?如果真的体悟了“学而时习之”这种主动学习的创意过程,难倒不觉得真的很愉悦吗?在反复实践它的过程当中,我自己受用了,得到了真知,这时只有我的内心才知道,这种喜悦是他人无法理解的,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自己内心的喜悦。《论语》的第一句就是人要学习,学了以后还要反复实践。人只有学习人生大道,并实践于人生中,真正地受用,才有内心的喜悦。

可惜今人不解圣意,以为“学”乃纯为求知,“习”即反复“温习”,抽离了学问本身所蕴含的学在己身、道在行中的实践意义,故而使学习过程偏重于“记问”“作业”,使学习目的执着于“考试”“求职”,求知与行道两不相关,自然失去学习的快乐。我们回想一下,在备考的过程中,学了不少“技巧”,章鱼大师的英语阅读理解破解大法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吧,但如果只是“时时温习”,做起题来还是错一大堆,会有学习的快乐吗?只有不断地去练习,去应用,做到知行合一了,才会有做题的快感,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真的是不亦说乎!

陆游的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了很好的注解,孔子讲的学,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行动学习法。 

另: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深圳华章——MBA MPA MPAcc
周洪桥校长
深圳华章创始人,国内少有的MBA联考实战专家,机工版、高教版《数学分册》和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学考点解码》《逻辑考点解码》《写作考点解码》《综合能力数学快速解题技巧》《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详解》《综合能力考前预测密卷》等书编者。十三年以上MBA等专业硕士联考辅导教学资历,MBA考前服务领域的先驱及奠基人。2003年至今引领上万学子成功跨越联考,迈入名校,桃李四海。对数学、逻辑、写作各科真题、考点规律烂熟于胸,擅长于培养学员用最简单的思路巧妙解决难题,独道的解题技巧与分析流程是学员短期快速提分的定海神针!


    关注 周洪桥专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