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年味

 

过年啦,哪都不去,回家找妈妈~x0ax0a中国新年情结,今天解开,拥抱即将来临的2017鸡年!...

育儿是种艺术,关注"小广成长记"
中国新年对于每个华人来说意义非凡,嵌在脑海里最完美最开心的新年一定是小时候的新年——大扫除、年夜饭、守岁、烟花、新衣、糖果盒、盆桔还有利是。

最开心的新年一定是记忆刚开始清晰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开始懂事但是又不全懂,能明白一些事情但又充满幻想。很多人都说长大了,年味变淡了,过新年最纯粹的兴奋和激动仿佛是小孩的专属。

去年新年是广广的第一个新年,是我做了妈妈之后的第一个新年。

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个新年可不是?可是,去年的新年对于我来说,除了温馨简单,竟然还有忧伤。这是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

我没有回国,没有回去找我妈,我在新加坡过新年。自己当妈了,去年的新年,我在自己家里绞尽脑汁,回想小时候妈妈带给我的那些开心和温暖的细节,如今,我还没准备好,就轮到我要带给小广这些没好的细节了。

忧伤的是因为不能够像原来一样,任性地享受有妈妈在的那种自由和被保护、被宠爱的感觉,去年的今天,没有人给我准备那一切应有的年味,心里特伤心特难受。

忧伤的是因为不能够像我妈一样,给广广带来那种最传统最浓郁的年味。不能重复的细节,都只能在脑海里寻找。

生活在海外,在广广还没出生的时候,我们一直就嚷嚷说,等广广出生了一定要让广广回去农村里生活一段时间,我们不想广广连会走路的母鸡、会在路中间拉粑粑的水牛、会乱叫一通的狗、会动一下就害羞的草都没见过。我真的害怕,这些东西,广广知道在绘本上的样子。

虽然新加坡是华人为主的国家,可是传统的中国年味其实很淡,而且更多的是融合当地的文化风俗。

我们生活在海外,最担心的不是小孩如何无缝链接和融入当地社会甚至是以后的其他西方社会,而是担心小孩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直到今天我才从电脑屏幕里知道,原来在河北省张家口一个叫做蔚县暖泉镇的地方有一种叫做打树花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到现在已经有500多年历史。它是用融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就像枝繁叶茂的树冠所以称为“树花”。





看完之后,我是被震到的,很震惊,很感动。

我刚刚看了BBC拍摄的2016年中国新年纪录片,上面是纪录片里的节选的一个片段,看了之后特别想跟大家分享。

上面影片里面的那个主持人,除了美和吸引眼球以外,最突出的印象是她说的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和标准普通话,她是新晋英国华人女星陆思敬。拍摄完BBC这个中国新年的纪录片,她接受采访,分享了自己这一次特别的体验。五岁移民英国的她,拿了伦敦大学法律专业,后来转投演艺事业。

这一次拍摄,让她重新找回曾经失去的中国烙印。

下面是她接受的采访,有不少回答我觉得特别好,特别坦诚,大家嫌我啰嗦也好,我还是想给大家分享一下:

1.       Q:你是出生在一个怎样的家庭?在英国的中国家庭中成长是什么样的体验?




A:我父母都是做学问的,我们在九十年代初从上海举家来到英国定居,那时我才5岁。

我在英国南海岸的汉普郡长大,当时汉普郡外来移民并不多。我就读的是一所英国国教小学,中学则是天主教修女开办的。和我同级的有近200个女孩子,190个都是白人。所以我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小孩子就是想合群。所以,我和朋友吃的一样,不太吃中国菜,在家我也不愿意说普通话。我一直都有很多朋友,在学校学习交友都十分愉快。如今回头想想,当时真是无忧无虑,直到长大成人你才开始珍视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特质。

2.       Q:你生活中有哪些中国元素?

A:很遗憾我生活中并没有太多中国元素。小的时候我一心就想摆脱自己身上的中国元素,因为我就希望能和我的英国朋友们一样。慢慢长大后,我开始有意把中国元素找回来。我尽可能多地说普通话,认识更多中国朋友,多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现在我为自己的祖籍文化而自豪。

3.       Q: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华裔移民的小孩给人的印象是学习特别好。你是个好学生吗?

A:一点儿没错,我就是那种“全优”学生。那时候我被要求必须努力学习、拿高分,但小孩子懂什么呢,也不知该如何排解压力,所以用顽皮、不守规矩这种方式发泄。还好,爸妈遗传给我了颗聪明脑袋,虽然我顽皮捣蛋,但成绩总名列前茅——不过我真是所有老师的噩梦!

4.       Q:为什么会选择到UCL读法律?

A:小时候我看了不少律政剧,受此鼓舞想做正义的战士,一个人的智慧和雄辩能够改变别人的命运这点对我触动很大。只可惜现实和理想有距离——现实中的法律界也是钱和利益驱动的世界,不适合我。



5.       Q:你是如何从一个法律毕业生转型为演员、主持人、纪录片主持人的?

A:毕业后我立刻意识到法律界工作不适合我,因为我目睹了自己的朋友在窗都没有的办公室里天天盯着电脑屏幕度过青春年华。但我的日子也不好过——起步特别困难,周围也没有人能帮我。但我坚持了下来,年轻的时候你总是精力充沛、壮志满满——真是特别励志!我一边当秘书赚钱养活自己,一边在无报酬的学生或非专业制作的电影中出演角色,积累经验。最终努力有了回报——当然也有运气成分,事业开始有突破,有机会参与更专业的影视制作。

6.       Q:主持六小时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感觉怎么样?

A:我很荣幸能主持这个活动,当然也很紧张。对我来说,最激动人心的不仅是欣赏到来自中国艺术家最顶级的表演,更目睹了特拉法加广场上观众们的巨大热情。虽然天公不作美,大雨不断,但看到观众们仍然在台下为演员鼓掌,我十分感动。这也体现了大家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这天的主持对我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很有挑战性。没有台词,我必须随机应变。最后,我们努力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我为所有不远万里参与表演的人及组织方感到骄傲。

7.       Q:你认为中国文化在英国的接受度如何?

A:有一些中国文化已经融入了英国社会,比如食物——在英国中餐馆里的很多食物和地道的中餐不同。这很正常——引进的东西总要为当地的习俗多少改变一些。

制作BBC一台有关中国新年传统的纪录片,我发现大部分英国华裔虽然保留了中国传统,但并不清楚这些传统的意义和初衷。我不禁想,这到底是文化“融合”还是文化“流失”。但我也不确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是否一定比住在海外、怀有两种文化的华裔更了解中国文化。所有文化“融合”与“流失”都同时发生,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了。

8.       Q:你觉得在英国华人群体在社会上缺乏代表?该如何改变?

A:的确在主流媒体上中国面孔相比其他少数族裔要少,可背后原因却很复杂——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媒体歧视,现在是2015年了,媒体歧视不会是唯一的原因。

我想会不会也是因为华人群体因为自身悠久历史文化影响,本身比较好静、内敛、自给自足。也许这导致了这么庞大的群体对外界至今像一个迷。如果确实如此,那改变必须来自华人社区内部。我觉得欢迎华人的大门一直敞开,华人们要自己走进去。



9.       Q: BBC纪录片录制完成后,你是否找了影响的中国元素?

A: BBC一台纪录片《我的中国新年》介绍我认识了许许多多我没意识到或不完全了解其价值的“中国烙印”。我小时候一味想变得更“英国化”,隐藏自己的中国元素,纪录片拍摄改变了我。特拉法加的庆祝活动更是让我对祖籍文化和中华民族无比自豪。

拍摄过程中,我了解了不少中国历史,明白了过去发生的一切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我本来觉得中国人认为过年吃鱼吃饺子就能带来好运挺滑稽的,但后来了解了习俗的来源,我觉得自己是从未经历过这个民族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岁月——内战、抗战、饥荒等等。

所以最后我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庆祝新年的方式不是神神鬼鬼的迷信、也不是单单祈求物质上的丰裕,而是对于我们坚韧无比、优雅得体、生生不息的前人的尊重和怀念。没有这些优良传统,中国和全球华人是无法取得今日的成功的。

10.   Q:新年你有什么期待?

A:在羊年里,我希望能平衡自己的生活。我们都可能会过于关注工作而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在准备纪录片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要把自己置身在一个广大的群体中。现代生活可能让我们过于独立、以自我中心,这也与春节的精髓背道而驰的。希望新年里我能脚踏实地。农历新年这样的经历开始新的一年,为我开了个好头。恭喜发财!

“珍视哪些让你与众不同的特质”,“影片里面提到的那些传统文化的细节,不一定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给了我一些感悟,其中一条是——对传统风俗的认知从“滑稽”到历史的印记的认同和追思。每年重复的风俗,我们又能了解多少呢?最熟悉的陌生年味。

今年过年,哪都不去,回家找妈妈~

中国新年情结,今天解开,拥抱即将来临的2017鸡年!

BBC中国新年纪录片

第一集:回乡



第二集:团聚



第三集:欢庆

https://v.qq.com/x/cover/xba91rl764hqspo/n0019v5i9ta.html

(不好意思,只能放链接,一篇文章最多只能放3个素材视频)

- end -
参考资料;

1 英侨网 - 珍视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特质-拍片让我找回“中国烙印”-——专访新晋英国华人女星陆思敬

http://www.ukjs.net/article/珍视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特质-拍片让我找回“中国烙印”-——专访新晋英国华人女星陆思敬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
从事海上石油安装工程
育儿的时充分发挥博士的独立思考
及辨别真伪的精神
育儿要科学,更要艺术
微信公众号:小广成长记
公众号ID: SmallSmall_Orange
长按下面二维码可以关注
   


    关注 小广成长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