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马马灯,小山村闹元宵

 

快,关注“清江云锣”,一起涨姿势~

“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夜晚闹花灯的风俗。元宵...



快,关注“清江云锣”,一起涨姿势~



“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夜晚闹花灯的风俗。元宵节晚上,地处江油市北部深山的雁门镇西坝村,流传上千年的马马灯“倒灯”仪式热闹非凡,确实让慕名而至的记者大开眼界。

当天夜幕降临记者一行来到雁门镇北面的清江河畔,隐约看见河流在这里绕了一个大湾儿,将西坝村的一片土地拥在怀抱里,老远望见村子中心灯火通明,鼓乐铿锵之声热情奔放。在民房相拥的院坝上,10多桌坝坝宴聚满了老少爷们,大伙儿正在推杯换盏尽情吃喝。原来,他们在庆贺古老马马灯的“倒灯”仪式。


这边坝坝宴还未结束,那边就已经开始准备马马灯的演出了,演员化妆、张罗道具……一拨人忙得不亦乐乎。其实,红、白两匹“马儿”是以竹篾扎成,表面裱上红纸或白纸,纸上在描上图案或粘贴剪纸。不过马的身子留着一个窟窿,有两个跑马的小青年套进腰杆,这样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马马灯”了。另外,还有一只同样也是以竹篾扎成、上裱花纸的“采莲船”。晚上7时许,院坝四周早已被相亲们围得水泄不通,伴随着一阵激越的鼓乐声,马马灯表演正式开始。在院坝中央,两匹“马儿”在“马夫”的驱赶下,蝴蝶穿花般的奔跑不停。在“纤夫”和“艄公”的夸张动作里,由一名少年装扮“幺妹”顶着那只花花绿绿的“彩莲船”左右摇摆……
当晚,马马灯演出集中展示了各种“拆阵”,包括“马放南山”、“魁星点斗”“过火焰山”、“太公钓鱼”、“美女梳头”、“绣荷包”等林林总总的“文阵”和“武阵”。演员在场上一招一式地表演,一群帮腔人员就咿咿呀呀吟唱相应的歌谣,有点类似表演“双簧”。最好听的是“十二杯酒”,从正月新春唱到腊月寒冬,歌唱了山里人的农事劳动、婚丧嫁娶和悲欢离合。最好看的是“太子攻书”,找一名观众上场扮演书生读书,不停有人上前去左右前后骚扰,直到惹笑“书生”为止。最有意义的是“浪子耍钱”,通过一段嬉笑怒骂,将一个因嗜赌如命而最后输掉了妻儿的浪子刻画得入木三分。


“嚯——”在演出的过程中,每一通锣鼓响过,现场所有表演者和奏乐、唱腔人员便齐声帮腔。随后,一名老者即兴吟诵十分押韵、意喻喜庆吉利“四言八句”。这位老者名叫何学高,今年71岁高龄,他从20多岁开始表演马马灯,算是西坝村马马灯资历最老的表演者了。何学高老人向记者娓娓讲述,何姓在西坝村是一个大家族,发源于陕西潼关。正月新春表演马马灯,是先祖的拿手好戏,传说是为了纪念宋太祖赵匡胤。后来,祖先携带马马灯的绝技绝活流落湖广一带。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先辈迁徙雁门西坝村繁衍生息,而马马灯也随之一代代流传至今。现在西坝村马马灯表演班子有10多人,而且按辈分算得上“四世同堂”。为了增加马马灯表演的娱乐性,他们还融汇了当地山歌、彩莲船等辅助节目。而且即兴吟诵的“四言八句”也与时俱进,增加了教育群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崭新内容。
在当晚的马马灯演出中,最搞笑的是扮演驼背小丑的汉子,他的插科打诨和手舞足蹈,令全场老少爷们笑得前俯后仰。此人名叫何天水,年近五旬,跟随村里的青壮劳力常年在外打工。“马马灯就是我们西坝村人的命根子,我们都天南地北打工哪怕再忙、再难,过年都要赶回家乡一齐演出马马灯!”何天水说。每年年关时节在外打工的人赶回家聚在一起扎马马灯,手把手孩子们学表演。然后大年初一早马马灯开始出门上路,走村串户给乡亲们拜新年……

扮演彩莲船“幺妹”的少年名叫何斐,今年才15岁,是名初三在校学生。在表演的间歇,他摘下头上的假发套,不停地揩着汗水。“不管我长大了干什么工作,我都不会忘掉马马灯!”何斐乐呵呵地说。表演马马灯虽然很累,他和另外两名“跑马”的少年都是新手;但是他们感觉其乐无穷。每年过年会坚持参加表演,不断学习长辈们的绝活绝技。
当晚9时许,马马灯表演结束,一行人打着灯笼、敲着锣鼓将马马灯和彩莲船送到村外的清江河边焚烧,随后又燃放了烟花。仰望夜空中绽放的朵朵烟花,男女老少欣喜若狂。据了解,马马灯外出半年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打道回府。当晚还要举行盛大的“倒灯”仪式,将马马灯送出村焚烧,宣告大年过后西坝村人又将开始新一年的劳作和奔波,并以此祈求风调雨顺、老少平安。
                    主  办:雁门镇文化服务中心


                    承  办:雁门镇“清江云锣”编辑部

                    编  辑:张  明  高  敏
清江云锣
凝聚向心力

汇聚正能量


    关注 清江云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