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镜湖】趣谈芜湖老城区

 

芜湖的老街老巷历史十分悠久,几乎每一条老街老巷都蕴含着一个历史典故和动人的传说,这些老街老巷,印刻着芜湖历史的沧桑。...

芜湖的老街老巷历史十分悠久,几乎每一条老街老巷都蕴含着一个历史典故和动人的传说,这些老街老巷,印刻着芜湖历史的沧桑。



从中江桥一侧的太平大路拐弯摸角,走进老城区时,幽深的小巷光滑的青石板街道以及白墙黑色平房,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仿佛走进神秘的遂道:“这里是三国时期周瑜的点将台,前面的这条斜坡据说是当年周瑜训兵操练的场所,一直往前走,可通到花街,米市街,鱼市街……”在老城区城隍庙附近,摸一摸岩石垒成的墙根,仰望着高高的点将台会使你浮想联篇。在鱼市街口,看着“鱼市街”的街牌,你不解会想到,这里难道在过去是卖鱼的吗?不错,从前这里是专门卖鱼的集市,就叫鱼市街,前面的米市街,过去是专门卖米的地方,江南鱼米之乡集市贸易都集中在这一带,电视电影片《米市春秋》就是在这一带拍摄的,那边就是花街。



走进花街,街两旁一家挨着一家的竹器店,挂满了竹子制作的各种样式的篮子,椅子,这条街历经了九百年的历史,仍保留着它的历史原貌。透出一种久远的历史沦桑感。花街始建于宋代初年,座落在芜湖古城南门中心区,它南起南门湾,北至十字街,全长180米,宽3米,街道两旁为老城区居民房,因专营竹器,扎彩灯面闻名,成为竹器业一条街。民国时期这里曾被称为安丰里。

十年前,花街仍是青石板路面,踏上去使人感觉如同走在屯溪老街,街道两侧多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鱼鳞瓦顶,前店后宅,店铺紧紧相连是典型徽派建筑,与其它老街不同的是,这条街上除了一些小百货店,旅馆,和学校外,基本上都是篾匠铺。如今的花街,青石板路已被水泥路所取代了,老房子显得更破旧,有些老宅已明显进行了加固和改造,失去了原有历史韵味。花街小学的前身是龙羊浴室,忙碌一天的篾匠们晚上都喜欢到里面靠靠,后来给日本鬼子炸了,再后来就改建成了学校。人们要买竹篮、竹筐,总是首先想到的是去花街。尤其春节前后,这里比较热闹,县郊的农民往往赶来,购买竹筐,竹篮,总是挑着拎着回去。其实花街从1575年建街时,最出名的不是竹器,而是竹灯。

南正街是我市目前保存最好的一条商业街,在这条商业街上仍保留着在其它地方几乎看不到的行当,这里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现在显得衰老了。南正街民国时期称为南门正街,它位于镜湖区东南部,南起环城南路,北至儒林街全长80米,宽3米,石条路面,两侧为旧城居民区,多为店铺,因位于老城正南而得名,始建于1575年。



南正街尽管不太长,但给人一种非常古老的感觉,不仅店铺一家挨着一家,而且许多芜湖街上很少见到行当,在这里都能看到,例如补锅的,打铁的,修雨伞的,还有布店,药店,陶瓷店,土产日杂店,店堂一律地简单而陈旧,但身临其境,却能让人看到历史的旧貌,领略芜湖古城当年的辉煌情景。白天走进南正街,无法看到南正街真面目,因为店家的遮阳篷把整条街连成了一片,使人只能从街道两侧一楼的门墙,柱子去端祥老街的容貌。
南正街过去十分繁荣,在芜湖古城里,它是最热闹的地方,老芜湖人缺什么都到这条街上来买。街心的青石板已经踩得凹凸不平。这几年,南正街也相当热闹,倒不是这里生意多兴隆,而是随着人们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里经营的商品已成了人们生活的一种补充或者是一种怀旧的心理的满足。而南正街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街景吸引了不少人,除了本市市民,还有许多南来北往客人,有拍电影电视的,有采写人文景观的,还有研究南正街历史的。

从南正街出来到儒林街。儒林街始建于公元960年,因地处夫子庙儒林考场而得名。此街全长363米,宽3米,东起环城东路西至南门湾,原为石板路面,早几年修成了水泥路,街道两侧仍保留着一批很有价值的古建筑,是我市现存最古老的街巷之一。

儒林街的历史很丰富,从人物来讲,相传它与孔子,汤显祖,吴敬梓,李鸿章都有密切关系。



孔庙始建于北京元符三年,其主要建筑大成殿仍在市十二中校园内,《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的原形陶镛出身芜湖县,儒家学府。明代汤显祖曾在儒林街48号的李家私人藏书楼——雅积楼上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牡丹亭》;而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不仅写了芜湖人陶镛(范进)朱卉(牛布衣)诸葛祚(郭铁笔)由此设想《儒林外史》的书名可能受儒林街名所启发。

从古建筑来讲,儒林街一侧的大成殿已恢复了原形,儒林街48号的雅积楼和18号的小天朝仍保留着古建筑的风格。
■   ■   ■


    关注 芜湖镜湖城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